王洪江
(太原師范學院 文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方言俗語文化信息解讀
王洪江
(太原師范學院 文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方言俗語有著豐富的文化蘊涵,尤其在飲食類、嫁娶類、農業(yè)氣象類、地域特征類、生活經(jīng)驗類等俗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對這些俗語中的文化信息進行解讀很有意義。
山西方言俗語;文化信息;民俗風情
山西方言俗語是指山西各地以方言形式流傳的諺語、慣用語、歇后語、俗成語以及順口溜、歌謠等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流行語。
山西省東有太行山的阻擋,西面和南面有黃河的隔斷,北面雖無自然屏障,但人為地豎起了一道大墻——長城,因而千百年來與外界的交往相對較少,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具有濃厚黃土、黃河文化風味的民俗風情,就連語言發(fā)展也非常獨特,形成了現(xiàn)代北方語言的孤島——保留著古代入聲的晉語區(qū)。
從民間流傳的俗語中窺視解讀當?shù)氐拿袼孜幕?從社會文化角度研究地方俗語,有助于漢語俗語學和漢文化學的建設,可為漢文化俗語學提供直接的建設性素材。對俗語進行文化的解析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尤其是把地方俗語和民俗風情交叉起來研究還是一種新的嘗試。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最起碼的需要,因而形成的俗語也最多,其中尤以飲食類俗語為最,這些俗語也最能反映當?shù)氐拿袼孜幕?/p>
從地理位置上看,晉南多產(chǎn)小麥,白面“饃”的俗語較多,因而形成了晉南地區(qū)特有的“饃”文化,例如,“晉南人情薄,饃饃換饃饃”。在晉南流傳的民俗活動中,“事事不離饃”,無論是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逢年過節(jié),還是宴請賓客、修屋蓋房、走親訪友,都可以有花樣繁多、含義豐富的饃制品作為禮物互相往來。運城一帶人們的流行語“不吃饃饃不叫飯”,說的就是人們的飲食習慣,當?shù)厝艘责x為主食,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饃,無論吃面條、餃子、米飯,還是吃別的什么飯,都會放幾個饃或饃片在餐桌上,吃飯者不管前面吃了多少東西,吃的是什么,只有這最后的幾口饃下了肚,這頓飯才算圓滿。否則,心理上認為這頓飯沒吃飽。
所以,“饃”對晉南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不完全是物質上的需要,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晉南地區(qū)有關饃的俗語還有很多,如:“出門三件寶:饃饃、草帽和棉襖”,“老漢離不了婆婆,娃娃離不開饃饃”,“晉南饃饃不嫌多,蘸的辣子拿油潑”,“運城五大怪:蒸下饃饃像鍋蓋(饃大,幾個人一頓吃不了),搟下面條像褲帶(面條寬而厚),不炒辣子不算菜(每頓飯都有辣椒),他爺褲襠像麻袋(過去老年男性都穿大襠褲),他奶上樹比猴快(指老年女性敏捷利索)”,等等。
有一些飲食類俗語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實況,如臨縣流行的歌謠式慣用語:“舅舅來了,肉也抬(藏)了。舅舅回圪了,肉也霉則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極其貧困,一年到頭難得吃上一回肉,為了招待親戚,買上一點兒肉,害怕孩子們偷吃,只好藏起來。親戚走后,還想以此來應付再來的客人,所以還舍不得讓孩子們吃,結果肉發(fā)霉了。再如侯馬流行的慣用語:“親戚來了我喜歡,親戚一碗我兩碗”。長期的貧困生活使人們尤其是孩子們唯一的期盼就是能有個親戚來家里,因為這是家里改善生活吃頓好飯飽飯的機會。又如呂梁一帶流行的歇后語:“丑孩兒娘吃莜面——媽連媽也顧不了”。說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丑孩兒娘領他去相親,女方家做了莜面飯招待他們,平時在家很少能吃上飽飯,再加上這也正是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因而就多吃了些,丑孩兒因吃得太多而撐得肚子疼,就對他媽說:“媽,我肚子疼!”這時他娘也因吃多了肚子疼,就回了他一句:“媽連媽也顧不了!”后來此話就流傳開了。此歇后語現(xiàn)在多用來諷刺那些見了好吃的好用的東西就拼命吃拼命拿不顧別人的人。
在計劃經(jīng)濟盛行的人民公社時代,有計劃會安排能夠細水長流的家庭主婦尤為重要,否則,只能挨餓受凍了。曲沃、襄汾一帶的慣用語“沒穿的穿緞子,沒吃的吃旋子(烙餅)”,就是諷刺那些買件好衣服就一穿到爛,分點糧食就大吃二喝,全然沒有計劃不會過日子的婦女的。運城慣用語“有了連夜噎(吃、撐),沒了嘴朝上”,更能說明那個特定年代一些人的生活狀況。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里慌?!闭驗轱埵掣藗兊年P系太密切了,所以,很多俗語都是由飲食而來的。如寧武的歇后語“毛喜成的吃莜面——更支圪哉”。毛喜成是寧武縣的一個莊稼漢,吃飯時讓人感覺又快又香,“更支圪哉”,當?shù)胤窖灾溉说难哉Z動作爽快,不拖沓。再如臨縣歇后語“風地里吃炒面——張不開嘴”,指想求別人幫忙,不好意思開口。又如保德歇后語“打上燈籠賣煎餅——攤(貪)得多咧”。本指煎餅烙得多了到天黑還沒賣完,只好打上燈籠繼續(xù)賣,現(xiàn)多用來指過分貪婪反而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或不利。
娶媳婦、嫁姑娘都是人生的大事,尤其是對于家有幾個兒子的父母,幾乎是窮盡一生的辛苦,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從牙縫里摳出幾個錢積攢著給兒子娶媳婦。民間風俗,男子一旦找下對象,除不同時期不同數(shù)目的必要彩禮外,首先得要有房子,因而有些家境不富裕的人家,四處舉債給兒子蓋房子,蓋好了房子,還要到處湊錢準備彩禮才能把媳婦娶進門。臨縣慣用語“叟則們(新媳婦)到了門前,還得個牛錢”,指的就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的當天,新郎家需要花費的五花八門的錢,都可以買一頭牛了。正像曲沃慣用語說的“娶媳婦蓋廈,經(jīng)過的害怕”,都充分說明了娶媳婦的艱辛和不易。
過去,民間婚配一般都由媒人牽線,對男方的年齡、屬相、長相等要求一般比較寬松,但對女方年齡、屬相、長相就要求比較苛刻,而且?guī)в忻黠@的歧視性。如侯馬、曲沃等地流行的諺語“寧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女子找對象可以找比自己大許多歲的男子,但男方則不愿找比自己年齡大的女子做妻子。當然也有相反的說法,如臨縣諺語“妻大一歲,好活一世”,指的就是找妻子還是歲數(shù)大點兒的好,這一般指的是舊時代男子十幾歲便結婚了,找個歲數(shù)大的女子做妻子可以幫助操持料理家務,如同一些地方“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
人的屬相是固定的,是不能更改的。但在男女婚配時,山西民間要看雙方的屬相是否相配,很多有關婚配的屬相方面的禁忌語都指向了女性,如運城諺語“女屬羊,命不長”,曲沃諺語“女子屬羊,家破人亡”,新絳諺語“男人屬羊亮堂堂,女人屬羊淚汪汪”等。
古今中外,男女一見鐘情定終身的不乏其例,但婚姻畢竟是男女的終身大事,還是謹慎穩(wěn)妥點更好些。臨縣諺語“忙婆姨尋不下好男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原本指女人太匆忙找不下好丈夫,現(xiàn)也多用來比喻做事太著急就不能做好。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原指嫁出的女和潑出的水都是不能收回的,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事成定局,不可挽回。山陰歇后語“王閣爺送女兒——就此一遭間(一次、一回)”,說的正是此事。王閣爺:山陰縣河陽堡人,曾做官位居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后致仕歸里。因而晉北一帶百姓都以“王閣老”、“王閣爺”相稱。當?shù)仫L俗,嫁出去的姑娘如果因婆家不滿意可能會被退回娘家,這時,娘家人得把女兒送回婆家并賠禮道歉。相傳王閣爺?shù)呐畠阂虿粫鲲堅獾狡偶业南訔?被退回娘家后就再不愿意走了,他只好送女兒回婆家,人馬浩蕩,到婆家后,他就讓女兒和面做飯,女兒說不會,他說我教你。女兒開始和面,一會兒說面和得硬了,王閣爺就喊:“親家,舀水!”倒上水后,面又軟了,王閣爺就喊:“親家,挖面!”如此反復,直到挖不出面來。王閣爺跟親家說:“你看,不是我女兒不會做飯,是你家東西少。”總算把女兒留下了,但王閣爺也覺得有點無理取鬧,跟女兒說:“罷罷罷,送你就這一遭間,以后再不送你了!”現(xiàn)在這個歇后語多用來喻指做事就這一次了(含詼諧意)。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山西又是農業(yè)大省,千百年來流傳的有關農業(yè)和氣象方面的俗語是農民世世代代的經(jīng)驗總結,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有關節(jié)令不饒人的諺語很多,如曲沃諺語“蠶老一時,麥熟一晌”,意思是指還在咀嚼桑葉的蠶兒可能一會兒工夫就會老死成蛹,早晨還有點兒欠火的麥子下午可能就熟透了。再如萬榮諺語“立夏種棉花,有樹沒疙瘩”,晉南種棉花一般不能晚于谷雨節(jié)氣,如果立夏才種棉花就晚了一個節(jié)氣,即使能長出棉花稈,也結不出幾個棉花桃來。又如臨縣諺語“暑退不出頭,剜的喂了牛”,意思是說大暑節(jié)令后還未見出苗,就可以把種子挖出來喂牛了。還有侯馬的諺語“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種白菜”等等,都是指什么節(jié)令該種什么就種什么,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推遲。當然了,這些諺語只是針對大田耕種而言。
種莊稼既要講究時令,也要重視風雨。何時怕風何時怕雨都有經(jīng)驗可尋。如曲沃諺語“麥怕三風四雨”,說的是陰歷三月間正是小麥拔節(jié)速長時,此時如果能下一場大雨再好不過,如果一直刮風不下雨,就會影響小麥的生長。而陰歷四月正值小麥揚花時節(jié),此時反倒需要風不需要雨了,否則便會影響小麥的授粉。再如曲沃農諺“谷子返青一把糠,黍子返青壓塌倉”,意思是谷子和黍子成熟收割時若遇雨水多都會返青,但谷粒會長出芽子,變成了糠皮,減少收成,而黍子則會長出新穗來,增加收成。又如河曲諺語“地凍車頭響,山藥才怠(停止)長”,指的是大地上凍后,小車在地上推著發(fā)出響聲時,土豆才停止生長,這時再收獲土豆也不算晚。
農民一輩子跟莊稼打交道,很多用來說明人物和事理的俗語都用農事來喻指。如寧武歇后語“草篩子飲驢——禮數(shù)到了”,喻指光有花架子沒有實際內容,做樣子給人看。又如臨猗歇后語“半夜收玉米——瞎掰”,喻指做事無計劃,為了完成任務而瞎鼓搗。還有運城慣用語“懶驢上磨屎尿多”,諷刺某些人做事不專心,一會兒干這,一會兒干那,不能馬上進入到正事中。
山西各地百姓對當?shù)貧庀蠖加泻芏嘟?jīng)驗性的俗語,如聞喜氣象諺語“黑云嚇老婆,紅云雨水多”,說的是夏天若出現(xiàn)這兩種云彩都會有大雨到來。再如晉南氣象諺語“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指的是如果今年八月十五天氣不好,來年正月十五天氣也不會好。又如和順氣象諺語“飯黑雨,下到底”,說明當?shù)叵奶焱盹埡蟮挠暌话悴粫R上停止,會下較長時間。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民間俗語中,不少反映的是和當?shù)厝嗣衩芮邢嚓P的人文地理現(xiàn)象。例如云霧籠罩山頂?shù)淖匀滑F(xiàn)象一般稱作“山戴帽”,是下雨的征兆。在山西各地,由于地理條件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說法:
狐谷山戴帽兒,受苦人睡覺。(交城)
稷王山戴帽兒,龍圪蚤(一種昆蟲)溜道兒。(新絳)
南山戴帽兒,長工睡覺。(沁源)
以上三個諺語中的“狐谷山”、“稷王山”、“南山”因地而異,但自然現(xiàn)象相同——山戴帽兒,都說明大雨即將到來。
又如:
解州燒香過堯廟——轉得遠。(聞喜)
(解州在聞喜南30里處,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堯廟在聞喜北200里處的臨汾市,是全國最大的堯王廟宇。)
去城里繞觀堆——繞的遠。(霍州)
(觀堆:霍州城東南30里處高山上的一個村子。)
進城繞盤道梁——繞遠了。(寧武)
(盤道梁:寧武縣城東百里之外的一座大山。)
上卦山出南門——繞遠當捷徑。(交城)
(卦山:著名的旅游勝地,位于交城縣城西北20里處。)
以上四個地方的歇后語,雖然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但意思所指都是相同的,即語言要表達的目的或行為要達到的目標都和現(xiàn)實所為越來越遠南轅北轍了。
還有一些俗語出自于各地特有的事物或現(xiàn)象,但并不就事論事,而是說明一個道理。如交城歇后語“奈林的爛推車——三天兩頭搗砸”,奈林村位于交城縣東北,附近有個煤礦,建國前后村民多用手推車推炭賣掙點兒生活費。由于手推車破舊,加之負荷重,因而三天兩頭就得搗砸修理一番,后來人們多用此歇后語罵淘氣的孩子,意思是幾天就得打罵收拾一頓。再如文水歇后語“老驢爛馬進保賢——挨刀貨”,保賢是文水縣的村莊,在當?shù)厮匾酝涝讘舳喽鴵P名,后來該歇后語多指那些常被欺負或自討苦吃的人。又如定襄歇后語“南王村的龍王爺——死坐死吃”,舊時天旱求雨,要在村里蓋龍王廟,廟里所立龍王像多用木頭雕刻而成,如遇天旱,附近村子就互到鄰村抬走龍王雕像供祭求雨,而南王村的龍王像是泥塑的,人們不好搬動,龍王只能死死地坐在該村不能享受其他村的供品,后多用此諷刺某些人不勞動而享受現(xiàn)成。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輩人留下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是后輩人免走彎路的寶貴財富。
生活在社會大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要與他人交往,與什么樣的人交往是一門大學問。如河曲諺語“拄拐棍拿長的,交朋友交強的”,是說與人交往處事要找各方面有優(yōu)勢、優(yōu)點的人。再如柳林諺語“跟好人學好人,跟上師婆(巫婆)就跳神”。河曲諺語“跟好人學好人,跟上瘋子揚沙子”。左權諺語“跟上勤勤(勤懇的人)沒懶漢,跟上俏人愛打扮”等等。這些都說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后代為人處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不能錯過。如臨縣諺語“猴時(小時候)偷針針,大了抽筋筋(受罪)”,指一個人小時候如有小偷小摸的不良惡習,應及時教育改正,不然長大了就會坐牢房,受大罪。再如介休流行的當代最新慣用語“今家不想多念書,得明給葉英杰倒藍炭”,今家:今天、現(xiàn)在。得明:明天、將來。葉英杰:介休首富,焦炭大王。藍炭:焦炭。這個新慣用語是當?shù)厝擞脕斫逃⒆雍煤米x書的,希望孩子將來能做個有文化有出息的人,否則,只能當個“倒藍炭”一類出苦力的人。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不孝順老人的現(xiàn)象各地都會鞭撻和指責。如石樓慣用語“剜草育下驢”,諷刺一些子女不孝敬老人,父母辛辛苦苦如同養(yǎng)了一頭驢。再如曲沃慣用語“活著凈吃糠,死了殺條羊”,指責那些不孝順的子女,老人健在時不盡孝,老人死后卻大操大辦喪事。又如臨縣慣用語“三句好話不如一卜浪(木棒或巴掌)”,對那些不聽勸告的不肖子孫,不能一味說好話,只能采取強硬手段。
山西各地還有很多順口溜似的慣用語,其中有不少是諷刺那些不文明現(xiàn)象的。如寧武的四大沒樣:“板凳上圪就(蹲),枕頭上坐,人群里放屁,大街上唱?!痹偃缜逍斓乃拇竺。骸吧峡徊幻撔?抽席子點煙袋,墻上釘釘子,床上磕煙灰。”這兩個慣用語都是諷刺一些人不注意小節(jié),沒修養(yǎng),沒規(guī)矩。
一個人一輩子要做各種各樣的事,如何做事就是一個人一生都學不完的大學問。如河曲諺語“打狐子(狐貍)要皮哩”,喻指做事情要抓重點,抓要害,萬不可不分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干脆利落不拖拉,如五臺諺語有“鑼鼓長了沒好戲”,如果開戲前長時間地鼓樂響個不停,表示戲不吸引人,以鼓樂招人來看,后多用此比喻做事情拖拖拉拉做不好。有些事要講個輕重緩急,張弛有度。如臨縣慣用語“圪蟆蹦三蹦還得歇一歇”,說的就是這個理。做事還要注意質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如臨縣慣用語“洗鍋不洗鍋下(灶臺),掃地不掃旮旯,洗臉不洗耳門不叉(耳朵后面與脖子相連的部位)”,說的是有些人做事不細心,或只顧門面上的東西,不管細節(jié)。一個人做不來的事就要他人來幫忙,如臨縣慣用語“誰能一把圪針捋到梢”,說的就是誰也不能萬事不求人?!霸獙毜珠T也有湊手不足時”,指再有錢的人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做事要看火候,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斂時要收斂,萬不可“一條腸子通屁眼”(曲沃),“凈溝(光屁股)攆賊——膽大不知羞”(臨猗)。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終,前后一致,萬不可虎頭蛇尾,前緊后松。如“關山老娘娘看西洋景兒——一會會兒不如一會兒”(寧武),關山老娘娘是寧武縣傳說中的一個老太婆,舊時看西洋景兒是從一個小洞里看放大了的一張張變換的圖片,關山老娘娘老眼昏花,看的時候覺得一會兒不如一會兒。后來人們多用此歇后語喻指人做事一陣不如一陣,越做越差。
【責任編輯 馮自變】
2010-03-21
[個人簡歷]王洪江(1953-),男,山西侯馬人,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1672-2035(2010)04-0095-03
H1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