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中,趙富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16)
策略能力與語言能力在語言測試中的耦合*
徐以中,趙富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16)
語言測試、語言教學和語言習得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測試必須反映語言習得與語言教學理論的發(fā)展。策略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語言測試應該實現策略能力與語言能力測試的耦合。
策略能力;語言能力;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的發(fā)展與語言觀、教學觀以及語言習得理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語言交際能力進入語言測試的視野始于上世紀四十年代,這一階段結構主義語言學興起,語言測試進入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其特點是圍繞語言符號系統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構成要素,逐項測驗學生掌握操作這套系統的各項技能。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語言測試進入了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時期,語言被看作是一種動態(tài)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功能體系,語言測試較此前更強調對語言使用能力的測量。八十年代交際教學法的興起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掌握一門語言是以在一定的語境中用所學的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為標準的,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也就成了語言測試的必測內容(楊惠中,2000)。時下學術界對于語言交際能力內涵與外延論述的日益浩繁也說明了語言交際能力測試的必要性。策略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語言能力與策略能力測試的耦合在語言測試中不容回避。
眾多語言學家對于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都有論述。其中喬姆斯基(1965:40)將語言能力定義為“固有的、不言而喻的知識”,即語言結構知識或語法規(guī)則體系。喬姆斯基認為,正是這種知識的存在,語言才會有創(chuàng)造力,語言使用者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句子。這種觀點也是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理論基礎之一。而巴克曼(Bachman 2006:84-86)的語言能力的概念則要寬泛的多,相對于喬氏的語言能力概念已產生了質的變化。他認為,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是指語言使用者在生成或辨認語法正確的句子、理解話語主題時所具有的語法和語篇的控制力。語言使用能力則是指確定話語、意圖和語言使用環(huán)境之間如何相互聯系并構成意思的能力。語言使用能力包括語言功能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語言功能能力“確定話語是如何與語言使用者的意圖相聯系的,它包括語言使用者的交際目的”;“社會語言能力是指對語言使用的敏感性或對語言習慣的控制力”(徐強2002:12-18)。
我們認為,喬姆斯基從知識要素的角度來定義語言能力反映了喬氏獨特的語言觀,但僅從知識的角度來詮釋能力的定義是失之偏頗的。而巴克曼語言能力的概念則顯得更加全面、理性,更具系統性和說服力。
策略能力是指提高交際效果所使用的技能,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能力學說由海姆斯(D.H.Hymes)在批判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理論基礎上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但他并沒有明確定義和闡述策略能力的概念。在此之后,加拿大學者卡納爾(Canale)與斯溫(Swain)對海姆斯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補充,明確指出交際能力至少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四個方面。卡納爾和斯溫的學說對于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有較強的針對性。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塔龍尼在卡納爾和斯溫的學說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完整而系統的交際策略概念。她認為,外語學習者由于語言能力不夠,在交際時會有意識地使用各種策略,并將其分為回避、釋義、轉換、求助和演啞劇五類。時至90年代初,美國測試學專家巴克曼(Bachman 2006)總結了前人的各種學說,根據自己的實踐驗證提出了交際語言能力理論。他把交際語言能力分為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個方面。巴克曼的策略能力概念較之前人的理論已產生了質的飛躍。嚴格地說,巴氏的策略能力反映了一種心理認知過程,是運用語言知識達成交際目的的手段。他把策略能力分為評估、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與實施四個組成部分,其范圍之廣,內容和手段之豐富可謂前無古人。他把一切實現成功交際的手段都囊括于策略能力范圍之內,認為策略能力的功能是通過最佳的選擇搭配語言規(guī)則在不同的語境下最有效的使用;策略能力不僅僅是彌補缺陷的具體舉措,更是一種語言運用的技巧,是不同語境下的應對手段;策略能力成為把語言能力轉化為成功交際的橋梁。
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縱觀整個策略能力理論的發(fā)展,巴克曼的策略能力理論是完全獨立于語言能力之外的系統化理論體系。它在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語言使用環(huán)境、語言傳遞的信息之間起到不可或缺的協調作用,其深遠的影響是之前的策略能力理論所未及的。斯克漢(Skehan 1988:214)曾斷言:“巴克曼的理論模型有可能對未來十年的語言測試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并成為廣泛研究的基礎”。我們關于策略能力與語言能力在語言測試中耦合的研究建立在巴克曼的交際語言能力理論基礎之上,并采納了巴克曼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巴克曼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認為:交際法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賦予了學習者的語言習得以更加廣泛的內涵。學習者除了掌握系統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掌握語言使用的語境。交際是發(fā)生在情景、語言使用者和語篇之間的動態(tài)建構過程。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約了語言測試的內容,即:語法、語篇、社會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
巴克曼在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中明確指出了策略能力是語言測試的四大內容之一。然而,國內的高考、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全國規(guī)??荚囍械恼Z言測試對策略能力的測量一直都涉及甚少。至于中學和大學階段的英語學業(yè)測試中策略能力的測試則更是寥若晨星,很多測試中的策略能力的測試就是一片空白。語言測試與語言習得、語言教學的研究和發(fā)展之間向來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語言教學,尤其是我國的語言教學是以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外語,用外語進行信息溝通為目標的。其中,教育部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就曾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的教學體系”(教育部高教司,2007:2)。由此可見,策略能力是語言學習者的一個重要學習方面。根據測試的基本理論,學業(yè)測試必須以學習者所學內容為主要測試對象,所以,科學的語言測試可以很好地引導和幫助語言教學的發(fā)展,缺陷明顯的語言測試必然制約語言教學的發(fā)展,甚至使其誤入歧途。在語言的交際功能越發(fā)突出的今天,科學的語言測試必須實現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語言測試中的耦合。
時下國內的語言測試中的語言能力的測試并不匱乏,相對來說策略能力的測試嚴重缺失。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有語言教育者對語言和測試所持有的觀念上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由于策略能力的本體特征所決定的。國內交際教學法教學與測量的學者徐強認為:“作為心理認知過程的策略能力幾乎是不可能被明確無誤地測量出來的,盡管好的全面的考試設計能使考生借助語言表現策略能力?!?徐強,2002:22)從他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策略能力不是不可測的,但是難度很大,好的語言測試應該表現考生的策略能力。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實現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語言測試中的耦合呢?我們認為語言測試者應該從試卷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實現二者的耦合。
從形式上看,囿于目前所出現的測試題型,語言測試還很難達到較好測試學習者策略能力之目的。根據巴氏的策略能力分類,試卷的設計可以分別針對學習者在理解語言過程中所經歷的評估、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與實施四個組成部分進行離散型的分別測試,也可以進行綜合測試。這就要求測試者要進一步對策略能力之測量作出更深入的研究,設計出新的測試題型。根據巴氏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我們可以從考試內容的真實性出發(fā),以語境為基礎來設計考題。例如,在測試中要求考生對某一特定語境下的演講或發(fā)言做出評估與計劃?;蛘咭罂忌吞囟ǖ恼Z境選擇恰當的措辭或句子結構等。從內容上看,測試者可以把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策略能力融匯在一起考查。例如,在考查學生對Miss,Madam,Sir三個詞匯的理解時,可以先設計一個語境,再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一個正確選項:If a man happens to see a woman in bath,What should he say?A)Sorry,Madam!B)Sorry,Miss!C)Sorry,Sir!當然,測量策略能力的試題的設計必須符合測試的信度、效度等原理的基本要求,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將另文探討。
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以及語言習得之間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交互的動態(tài)過程。語言測試必須要把涉及語言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結合成一個整體作為測試對象。我們認為,巴克曼的策略能力學說和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意義深遠,策略能力與語言能力在測試中的耦合是可能的,也是語言測試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Alderson J Charles.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語言測試的設計與評估)[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UP,2006.
[5]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M IT Press,1965.
[6]Skehan P.Language testing,part1:state of the art article[M].Language Teaching,21/4,1988.
2009-12-29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徐以中(1975-),男,江蘇沭陽人,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