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狄 青
最近碰到兩個事兒,和作家都有點兒關聯(lián)。一個是天津?qū)氎鎱^(qū)小靳莊村村頭的一座石橋被列入了“文物保護名錄”。這座普通的建于1974年的石橋之所以有此“殊榮”,當然和“文革”期間小靳莊村的顯赫身世有關。據(jù)統(tǒng)計,小靳莊村民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總計創(chuàng)作了上千首詩歌以及大量的順口溜,由于詩人泛濫(村里從8歲到80歲都是詩人),以至造成此地百姓對文人的輕視。一個作家應邀去給石橋撰寫“橋志”,小靳莊村一名老農(nóng)拉住他講,“作家沒啥了不起,俺早就不當這個了,當初俺當作家的時候連江青都說俺寫得好”。在老農(nóng)來看,作家一定算不上個啥,當年小靳莊全村賽詩的盛況曾名揚海內(nèi)外,連沒上過學的人都能寫詩,作家顯然是個好混的行當。另一個事兒比較世俗,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yè)沒有工作,朋友說實在找不到工作就讓孩子在家開博當作家算了,騎馬找馬,等哪天有合適的工作再說。問題是朋友說這話的時候還一臉老大的不情愿。
作家好不好干咱先不說,但毋庸諱言的是,作家這一群體正在無限制的擴軍,作家這個群體的形象特征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什么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寫成啥樣也都可以成為作家,網(wǎng)絡和書商使得作家這個群體如同遭到核輻射的一個奇形怪狀的生命體,它的發(fā)育已經(jīng)變得失控。
郭德綱一直聲稱“說相聲的人門檻太低”,以此來解釋相聲水平整體不高的原因。他在許多場合說過,說的時候感覺郭德綱往往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架勢。這讓我想起了作家,跟說相聲的比較,現(xiàn)在的作家則完全沒有門檻。但是,好像作家應該多多少少是有個門檻豎在那的,具體這門檻長啥樣,有多高,人們原本也能說出個三二一來,但是現(xiàn)在,卻說不出也懶得說了。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在網(wǎng)上開博的人數(shù)接近6000萬,這個數(shù)字基本上和法國的人口差不多,假設所有在網(wǎng)上開博的人都在網(wǎng)上貼出了自己的作品(哪怕只是日記),以我們某些人的宣傳口徑,這些人都可以歸結(jié)為“網(wǎng)絡作家”之列,換句話說,我們的作家一下子就冒出來6000萬之多,想一想,還有比作家這一行業(yè)門檻更低的嗎?恐怕無出其右。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當不當作家往往不是適不適合當作家,而只是一個選擇、一種工作、一份收入而已,就像學不學開車上不上網(wǎng)也分別是一種選擇一樣。于是許多人的寫作也就成了世俗生活的一個簡單組成部分,和做愛的意思差不多,不做也成,做了當然更好。而過分功利化、欲望化、大眾化、隨意化寫作的后果是文學原本與社會的對抗性、對現(xiàn)實的批判性、對社會真善美的提升以及影響人們心靈層次的作用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已經(jīng)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
在我淺薄的認識里,作家這個行當顯然應屬于知識分子范疇無疑,而文人知識分子又比普通知識分子具有更多的革命性與實踐意義,換句話說,文人應該用自己的行為,以自己獨特的人生實踐和對社會流俗的格格不入來體現(xiàn)自己作為文人知識分子的獨有價值。最起碼,也不應同流合污。然而,在當下,我們作家的形象特征卻變得越來越飄忽不定,倒有點兒像了網(wǎng)絡上穿越故事里的人物:說他是個沉溺于柴米油鹽的小市民也成,說他是江湖大哥也不錯,說他是個精明的買賣人也靠譜,說他是個蠅營狗茍的小官吏仍然不會有人出來抬杠……吊詭的是,他惟獨卻不是很像一個文人。
許多作家以及所謂評論家倒是很像是從“中戲”表演系畢業(yè)的高才生,表演性很強,整日迷戀于口號、政策、形勢、概念、熱點、焦點,文學圈有他的事兒,娛樂圈也有他的事兒。許多作家和所謂評論家雖然在他們作品中看不到多少思想,最多就是拿幾個外國詞來張冠李戴,但自我表述和自我推介的能力卻極強,張嘴就是某某領域里面的“第一人”、某某研究范圍內(nèi)的“NO1”,以先下嘴為強,以自我標榜為其主要能事,云山霧罩胡說八道卻臉不紅又心不跳。經(jīng)常令一些文學圈外的人聞之詫異,避之唯恐不及,覺得這些人簡直和企業(yè)里搞供銷的沒什么兩樣。
很多年前,有一位著名詩人說文人的追求應該是“像上帝一樣思考,像市民一樣生活”?,F(xiàn)在,能否做到“像上帝一樣思考”暫且不論,就算“像市民一樣生活”于很多所謂文人來講也難做到。因為即使是市民,也不會像我們的一些從事寫作者這樣十足的世俗、不加掩飾的市儈。這些人比市民更熱衷于權力、名利、利益,而文學不過是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工具之一而已,他們時刻準備著的,不是為藝術抑或一切形而上的東西去獻身,而是要成為媒體以及各級領導關注的符號。
這就無怪乎上世紀80、90年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各種文學試驗、先鋒寫作在當下無論好壞全部偃旗息鼓,小說寫故事、編故事成為必須甚至是惟一的選擇。小說對很多人而言基本上成了為影視劇生產(chǎn)的一種前期準備工作,是給影視劇生產(chǎn)“毛坯件”的工種??释恢破艘约稗缈涂粗谐蔀橄喈斠徊糠謱懽髡弋吰湫牧Χ非蟮哪繕恕W骷业闹黧w意識變得極為模糊乃至混沌不清,甚至連對文學的追求也變得十分可疑。所以有人才會在具有相當規(guī)格本應十分嚴肅的文學會議上叫囂“什么是好作品,賺錢就是好作品”,卻像敢說真話的英雄一般睥睨全場,而得不到任何反對聲音,于是也就難怪我們的作家為什么越來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了。
2008年的6到8月間,在與我們國家相鄰的兩個國度里,有兩位作家相繼離開了這個讓他們愛恨交織的世界。他們分別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偉大作家艾特瑪托夫以及俄羅斯的偉大作家索爾仁尼琴。
兩位作家來自不同國度,但都具有世界聲譽。他們在生前贏得了很高榮譽,死后也都受到了極高禮遇,可謂“哀榮”不盡。艾特瑪托夫被稱做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寶”,他的逝世成為吉爾吉斯斯坦全國上下的一件大事,政府官員佩戴悼念標志,娛樂場所歇業(yè),在四十攝氏度的高溫下,首都比什凱克有三萬多市民自發(fā)為這位大作家送行。
索爾仁尼琴逝世,布什、薩科奇等眾多外國政要向俄羅斯表示哀悼。俄羅斯總理普京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并敬獻鮮花;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中斷休假,親自出席索爾仁尼琴的葬禮。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發(fā)給索爾仁尼琴家人的電報中說“索爾仁尼琴的著作和生活可作為整個俄羅斯的道德指南”。
他們是令人敬重的作家,他們?yōu)槿澜绲淖骷亿A得了榮譽和尊重。他們所贏得的全社會尊重,固然有民族和文化的因素在,但不可否認也與他們崇高的人格以及一生維護正義、追求自由的精神密不可分,他們的身前身后事可以拿來作為我們的一種參照。
我們的一些作家不受尊重,經(jīng)常會被有些人武斷地認為是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必然結(jié)果,是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物競天擇,卻絕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近年來,那么多的公眾性事件,那么多的社會性問題,有幾個作家能夠站出來仗義執(zhí)言?作家除了文學之外,難道不應有他的道德和社會擔當嗎?相比于德雷福斯案件中的左拉,我們現(xiàn)在的作家的確更穩(wěn)重、更有眉眼高低了。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像別林斯基所講的,“作家要像個作家”。作家是要有氣質(zhì)的,一個作家哪怕相貌欠佳甚至身體有缺陷,卻至少要有一種文人氣、作家氣在,要是一個作家從談吐到行為都和馬路上光著膀子走螃蟹路的一類比肩,那只能說明我們的文學環(huán)境已經(jīng)病入膏肓。
但是,說來說去,作家又該如何得到人們的尊重呢?我想其實也簡單,那就是必須要確立標準,一個是作品的標準,一個是做人的標準。作品的標準是什么?是出版嗎?中國每年出版的書籍有上百萬種。如果稱這上百萬種書籍的作者、編纂者都是作家的話,作家這個概念我看干脆可以不要了。作家還是要拿得出過硬的作品,同時還要有有別于一般大眾的精神和人格。
其實在當下批評任何一類作家都是不聰明的,80后、90后有那么多文學界老同志掩護,這些人如同護犢子的老人,和你拼命的決心都有,更何況資源他們也盡在掌握。而網(wǎng)絡寫作的代言人和保護者更是多如過江之鯽,創(chuàng)作的大豐收為很多人增添了無窮底氣,而寫作與金錢的掛鉤更成為可以忽略其他聲音的借口。既然我們?nèi)鐣汲珜ё鹬刎敻?,那么就要尊重作家?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偷換概念對某些人來說不僅不是問題,而且輕而易舉。
作家,作為人類靈魂的工作者和記錄者,到什么時代都應該是值得尊重的,而當作家變得不再被尊重,一定是有什么事情發(fā)生,老百姓講話,是“自己不把自己當人”,話糙理兒不糙。沒錯,是一些寫作者自己把作家這塊原本還有幾斤幾兩重的牌子扔到了地上,然后又沖上去“哐哐”踹上幾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