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娜,袁校衛(wèi)
(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10)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與重構*
李永娜,袁校衛(wèi)
(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10)
民族體育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民族體育的自我意識,是對民族體育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自覺把握,它關系著民族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fā)展。但是,目前出現(xiàn)了民族體育文化認同危機,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認知出現(xiàn)了隔閡,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評價趨于兩級分裂狀態(tài),進而造成了民族體育文化工具色彩的增強和情感的淡化,傳承鏈逐步開始出現(xiàn)斷裂。因此,應該對民族體育文化認同進行重構,充分挖掘民族體育的現(xiàn)代價值,重塑民族體育文化的自信。
全球化;民族體育文化;認同危機
全球化是人類不斷跨越空間障礙,跨越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充分實現(xiàn)相互溝通以求達到更多共識和共同行動的過程[1]。它創(chuàng)設了一個具有差異的體育文化相遇的場域,造就了外來體育文化與本土體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民族體育文化的接軌和融合,另一方面給民族體育文化帶來了挑戰(zhàn)和沖擊,造成了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就現(xiàn)實來看,維系民族體育傳承與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生存形態(tài)逐漸被侵蝕,民族體育逐漸讓位于西方科學體育,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體育文化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認同與發(fā)展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2],造成了民族體育文化的危機和風險的疊加。
從邏輯上講,體育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民族體育又是體育文化的下位概念。那么,要厘定民族體育文化認同危機,就必須從文化認同與文化認同危機,文化認同的主要維度以及民族體育文化認同等相關概念入手,才能準確把握民族體育文化認同危機的社會機理。
認同從本源上來看即為“同一性”,指人類在受到自己潛意識的影響,從別的事物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類似于自己的或理想中自己的情況后產生的一種趨同意識。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與認同常常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化認同,它是文化主體在界定自我,區(qū)別他者時,一方面確認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加強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從而凝聚成擁有共同群體文化內涵的一種標志。從價值契合的角度看,文化認同是社會中個體的人和文化所展現(xiàn)出的整體價值觀之間的一致性,它的產生是建立在共同意識的營造上面的,這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界定。從關系的角度來看,認同總是存在于關系之中,或者說認同本身就是一種關系,文化認同就是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對共同文化的確認,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是文化認同的依據(jù)[3]??傊?文化認同是社會大眾對所屬群體文化的自我意識,對該文化的特定價值、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的共同或本質上接近的一種態(tài)度,是對該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自覺把握,從而凝聚成具有共同文化內涵的事象特征。
文化認同危機則是指文化認同的矛盾和不確定,即主體與他所屬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失去聯(lián)系,失去社會文化的方向定位,造成了文化生態(tài)的失衡和傳承斷裂等問題。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性在促使社會轉型的同時,還直接引發(fā)了空前的文化危機[3]。因為現(xiàn)代性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的否定過程,隨之而來的是強勢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造成了文化斷裂,文化秩序破壞和文化生態(tài)的失衡。對于當前中國社會來說,在社會結構轉變與體制轉軌的轉型加速期,文化認同正經(jīng)歷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特別是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的后改革時代的全面復興中,改革、再造與傳統(tǒng)復興之間的認同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認同的危機。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文化認同是一個多維的構念,不同的研究對于文化認同的維度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總的來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可以歸入認知、情感、評價和實踐行為這四個維度[4]。首先,從文化認同理論的觀點來看,認知維度應該是文化認同的必要的基本維度,即個體對屬于某一群體文化的認識。從邏輯關系上來講,一個人必須意識到自己所屬群體文化的存在(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實際存在的),而且認識到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然后在此基礎上,個體才能夠依據(jù)這一成員身份對該群體產生情感依附和價值評價。因此,個體對文化的認知維度是文化認同的首要維度,也是我們考察民族體育文化認同危機的首要維度。其次,情感維度是文化認同的深層維度,它是在對文化認知的基礎上由成員身份所帶來的對文化情感,這一維度更展示個體對文化的情感意義,這種情感意義是指情感認同的成份,是個體對文化正面的態(tài)度和評價,包括了對文化的感覺和集體意識等內容。再次,評價是文化認同的又一維度,是在前兩維度的基礎上對所屬文化的一種理性判斷,是個體對所屬文化的正負面的態(tài)度,包括所屬文化的正面與負面評價。最后,實踐行為是文化認同的最高層次,是文化傳承的實踐狀況,包括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總之,這四個維度是考察文化認同的基本方面,也是我們考察民族體育文化基本結構和框架。
民族體育文化是指與某一民族或在一定范圍內所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民族體育活動相關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稱,它是反映并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是該民族所傳承和享用的一種特殊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5]。民族體育文化認同是社會大眾對民族體育的自我意識,對民族體育的特定價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本質上接近的一種態(tài)度,是對民族體育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自覺把握從而凝聚成具有共同體育文化內涵的事象特征。相對于現(xiàn)代西方競技體育運動項目而言,民族體育文化的縱向繼承關系和橫向融合關系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在民族體育文化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民族體育文化認同表現(xiàn)為民族體育文化模式中文化要素的一致性,以及對異己的文化要素的排斥和壓抑[6]。從民族體育文化的橫向發(fā)展來看,人們對西方競技體育的認同度越來越高,相反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度在降低,甚至部分民族體育文化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7],呈現(xiàn)出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即在特定的時期內各民族成員對本民族的體育文化表現(xiàn)出的疏離和不認可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它的產生是民族體育共同意識的繼承和傳承所表現(xiàn)出來的風險和危機狀況,也是一種對民族體育文化合法地位的否定。
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的同時也使民族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文化的民族身份變得模糊,造成了社會成員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淡化。就民族體育文化而言,在全球化過程中,被社會推崇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同,民族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受到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民族體育文化正在不斷遠離其生存的廣泛群眾基礎,致使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正在成為一種危機,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文化認同理論來看,認知維度是認同的必要的基本維度,是個體對文化認同的基本條件,即個體對屬于某一文化的認識。從邏輯關系上來講,一個人必須先意識到某種文化的存在(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實際存在的),而且認識到自己與這種文化有一定的關系,并將這種文化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個體才能夠對該文化產生情感依附和價值評價。在當今現(xiàn)代化的全球浪潮中,世界體育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個西方競技體育籠罩的局面,民族體育文化卻在廣泛的領域遭受冷遇,民族體育項目除在區(qū)域性少數(shù)民族、弱勢群體中開展外,很難登上大雅之堂。于是,當代社會的主流群體對自己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存在形式、內容及文化內涵逐漸產生了間隔。人們在認識體育文化時,反映在腦海里的全是現(xiàn)代西方的競技體育,很少有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文化,比如說武術、摔跤等,更多的民族體育不為人們所認知?!凹词故侵赖?也會簡單地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劃分為有條件進人奧運‘一體化’模式和‘充當歷史活化石’類”[8]。前者是一種文化主權喪失的潛意識中刻意貫入強勢異族文化的價值理念,后者僅停留在對祖宗遺留的“活文物”懷古之幽情中??傊?這種錯誤的認知直接導致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的間隔,進而將民族體育文拉入了認同危機之中。
生活在社會實踐的個體是依附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個體,這種依附分為由淺至深的三個層次,分別為順從、認同和內化,而認同是指個人相信并且信服某種特定文化,并將這種文化內化為自己特定的價值觀,這實際上是文化認同的情感意義。它是由成員身份所帶來的對群體文化的情感,是個體對群體文化正面的態(tài)度和評價,包括了對群體文化的強烈感覺、群體的凝聚力以及集體的自尊等內容。較之認知維度,情感維度對文化認同層次更為深刻,而且這種情感意義在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態(tài)度也能夠清晰的反映出來。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待民族體育文化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漸漸淡化了那種對依附的感情,更多的利用民族體育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來取其利益,工具化色彩明顯。在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體育文化的表演已成為重要的旅游項目之一。外來的人們關注這些民族體育文化,只是因為民族體育文化表現(xiàn)形式新奇,而當?shù)氐木用駝t更注重的是民族體育文化給他們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他們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精神內涵已經(jīng)不再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當我們對某種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之后,就會對這種文化進行評價或者評判,因此,評價維度也是文化認同的考察的重要維度之一。塔什費爾將評價成份定義為,“對群體或者對于成員資格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4]195。菲尼的評價維度是指,“對內群體的正負面的態(tài)度”,包括了以內群體而自豪、對內群體滿意,還有與內群體相關的一些積極或消極的感覺,如高興、激動、自大和失敗等[4]195。對于文化認同而言,評價維度是指社會特定成員對特定文化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是他們對特定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體育全球化使社會成員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評價陷入了兩級分裂的困境,即要么完全以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為中心,放棄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將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納入“奧運體系”,成為世界主流體育文化體系的一極;要么以一種狹隘的保護民族特色文化為理由,堅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抗拒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自我封閉和膨脹的想象中艱難生存,尋求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這實際上是西方現(xiàn)代體育文化與中國民族體育文化對壘中人們潛意識的一種扭曲心態(tài),它直接造成了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評價陷入兩極分裂的境地。
在對文化認同的研究中,塔什費爾指出,“相互依賴的命運是群體文化認同發(fā)展的發(fā)源地”[4]195。布萊威爾和塞爾沃也指出,群體文化認同改變了群體成員間的情感聯(lián)系,增加了對于相互依賴和共同命運的感知[4]195??梢?共同命運是群體文化認同的組成部分,或與群體文化認同密切相關。對于民族體育文化來講,傳承狀況和發(fā)展方向成為考察其命運的重要方面。當下,整個體育場域中主要以西方的競技體育為主,民族體育文化的地位長期得不到重視,許多民族體育文化正慢慢被淡忘。這種有意無意的漠視,同樣具有破壞力。社會發(fā)生變化,人們的價值觀也發(fā)生變化,依附于社會土壤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沒有在社會變遷中找到新的結合點,而是逐漸消失。如在廣西龍勝縣平安村,打扁擔活動,其原始意義是驅趕野獸,提高村民生存安全意識的活動。隨著社會變遷,村民生存能力的增強,這一活動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已從村民的生活中消失。打師公活動,原始意義是清理生存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是村民們?yōu)榱松嫦蛩郎窨範幍幕顒?。然?現(xiàn)今當?shù)卣畢s認為它是封建迷信活動并強行禁止,使得這種活動也從村民的生活中消失。更多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打著以旅游促發(fā)展的旗號和迎合一些游客的低級趣味的情況下,被改編成黃色節(jié)目或舞臺藝術等[9]。總之,與西方體育在“舉國體制”的地位相比,許多民族體育項目逐漸被邊緣化,跌入體育項目中的弱勢群體,民族體育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已顯得十分的脆弱,延續(xù)了上千年的民族體育文化已經(jīng)難以維系。
全球化造成了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即社會大眾對民族體育文化認知出現(xiàn)了隔閡,民族體育文化的工具色彩明顯增強,情感因素逐漸淡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評價趨于兩級分裂,致使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鏈逐步斷裂的境況。那么,該如何重構民族體育文化認同,規(guī)避或者應對全球化現(xiàn)代性所造成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危機呢?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西方體育文化對它的排擠和侵擾。當今我國的體育文化格局正越來越清晰地往以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為主導、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補充的方向發(fā)展[10]。這種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導的模式嚴重影響到人們對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自信心。據(jù)統(tǒng)計,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多達900余種,它們的延續(xù)與發(fā)展都與其民族的習俗宗教、生活方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此豐富的體育文化經(jīng)受了歷史的考驗,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體育全球化進程中,作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存在顯示其自身文化傳承價值和文化身份[11]。因此,在民族體育文化認同重構的過程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民族體育的現(xiàn)代價值,加大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重塑民族體育文化的自信心,發(fā)揚民族體育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具體來說,我們要提高民族體育文化的教育水平,把民族體育文化引入學校教育,開設知識性、動手性、表演性、趣味性比較強的項目,選擇民族體育文化教育讀本、音像資料等,使其成為學生體育課程的重要學習內容,同時廣泛發(fā)展社會教育,利用各種文化場所、宣傳欄、錄像室開展傳統(tǒng)體育文化知識講座、文化知識培訓和鑒賞活動,使傳統(tǒng)體育文化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廣,改變人們對民族體育文化存在形式和文化內涵的認知偏差。
當前,人們對待民族體育文化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漸漸淡化了那種對依附的感情,更多的利用民族體育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來謀取利益,工具化色彩明顯增強。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要借助目前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契機充分挖掘民族體育的現(xiàn)代價值,展現(xiàn)民族體育的文化內涵,淡化民族體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同時,利用人們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質素的心愿,大力宣傳民族體育文化的多重價值,讓中華民族民族體育的優(yōu)良成分重新滋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身心。同時,我們也應該對民族體育文化加以改造創(chuàng)新,使其更適應現(xiàn)代人的生活發(fā)展需要,擴大民族體育文化在民眾中的影響力,提高民眾的參與熱情,讓那些簡單易行、趣味性強、鍛煉價值高的民族體育文化重新煥發(fā)異彩。這樣,民族體育文化得以充盈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所認同。
首先,對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正確定位。全球化并不意味著同一化與同質化,而是通過對多元文化的認同從而達到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其化解之道應當遵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而不同”[12]。只有承認文化差異,保持本民族特色,與異質文化“和而不同”,和諧共處,才是全球化趨勢下民族文化所應采納的理性選擇。一方面,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局限性。由于受歷史地理環(huán)境限制,我國的民族體育文化缺少科學精神和競爭意識。另一方面,我們要認清民族體育文化在體育全球化中所處位置,深入挖掘民族體育文化的內核,融合西方競技體育的科學精神和競爭意識,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現(xiàn)代性的心理品質。
其次,調整民族體育文化的價值和內涵,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需求。民族體育文化認同重構的問題事實上是民族體育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在全球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調整與轉化的問題。全球化給我們的文化認同重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任何民族文化的全球化都要實現(xiàn)民族文化間的有機互動,而不能只是單向度的融合。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同重構,我們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要有一種全球性的眼光和胸懷去接納和吸收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為我所用,運用現(xiàn)代體育觀念為理論基礎對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實施整合和重構,將西方體育融入民族體育之中并使之中國化。同時對民族體育文化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清除其中的不健康因素,保留自身的精華和精髓,發(fā)展出民族體育文化特色認同模式,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需求[13]。
最后,注重民族體育文化的自我創(chuàng)新。民族體育文化的自我創(chuàng)新關鍵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價值基礎上,又密切回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能夠成為新時期群眾所樂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時又反映和吸收現(xiàn)代體育文化精髓的新體系。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才能夠在全球化得浪潮中不被其他優(yōu)秀的體育文化所吞噬,才能夠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
[1] 李春君.體育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化[J].今日科苑,2008(2):272-273.
[2] 于 濤.歷史必然性與中西體育的分殊與融合[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1-5.
[3] 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02-104.
[4] 孫健敏,姜鎧豐.中國背景下組織認同的結構[J].社會學研究,2009(1):184-216.
[5] 涂傳飛,陳志丹,嚴 偉.民間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8):24-30.
[6] 童昭崗,孫麒麟,周 寧.人文體育[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121-123.
[7] 婁章勝,袁校衛(wèi).體育全球化視野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危機[J].體育學刊,2008(12):88-91.
[8] 汪海濤.民族文化認同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轉型發(fā)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11):15-17.
[9] 鄭國華,丁世勇.當前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體育失范與矯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38.
[10] 盧元鎮(zhèn).中國文化縱橫談[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52-153.
[11] 王 崗.體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體育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4.(1):17-19.
[12] 白晉湘,張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民族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9):1153-1157.
[13] 張 力.全球化悖論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建[J].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2005(8):54-57.
National Sport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Globalization
LI Yong-na,YUAN Xiao-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Inner Mongolia,China)
As a self consciousness about national sports,national sport culture identity becomes an estimation of on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us.It relates to an effective national sport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However,at p resent,there is a crisis and a gap in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sport culture.The criticism to it tends to be in the plight of two divisions,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lor of the national sports as a tool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feeling towards it,as well as the split of the transmission chain.Therefore,it’s critical to reconstruct the identity,develop the modern value,and remodel the confidence of the national sport culture.
globalization;national sport culture;identity crisis
G03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0.04.007
2010-03-16
李永娜(1984-),女,河南省濮陽市人,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社會學理論研究;袁校衛(wèi)(1981-),男,河南省洛陽市人,內蒙古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學理論研究。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6JC840004)
(責任編輯 高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