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云
彩超對頸動脈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
戴愛云
目的彩超對頸動脈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80例腦血栓形成患者、30例TIA患者為病例組,40例非心腦血管病患者為對照組,行頸動脈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檢查。結果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在腦血栓形成組、TIA組及對照組分別為58.75%, 50.00%和22.50%。結論頸部血管彩超對于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重要意義。
頸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腦血管?。欢嗥绽粘?/p>
腦血管病是當今世界上發(fā)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殘因素。各國學者們一直在不斷尋求并研究著能導致腦血管疾病的各種危險因素。缺血性腦血管病占全部卒中的80%,而缺血性卒中30%是由頸動脈疾病引起的。因此,在眾多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中,頸動脈病變尤其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焦點。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日益增加,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研究有很多,但側重點不同[1-2]。本文擬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討其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的意義,為預防頸動脈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提供客觀依據(jù)。
選擇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符合1996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經(jīng)頭顱CT和/或MRI所證實的腦血栓形成和TIA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既往有心腦血管病、心源性或其他原因的腦栓塞、瘤卒中、腦出血、伴嚴重心、肝、腎疾病,分為2組:一組為腦血栓形成組(A組),共80例,男66例,女14例,年齡33~78歲,平均(61.12±9.46)歲;另一組為TIA組(B組),共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1~74歲,平均(55.71±12.31)歲;對照組(C組)為我院同期非心腦血管病住院患者,共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38~75歲,平均(61.63±9.01)歲。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10.0MHz,由訓練有素的超聲專業(yè)人士進行檢查,測量左、右頸總動脈IMT,檢查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斑塊位置、形態(tài),測量管腔狹窄程度。測量血管狹窄程度的公式為:狹窄程度(%)=(-殘余管腔)/實際管腔×100%.狹窄程度40%~60%者為輕度狹窄,60%~80%者為中度狹窄,80%以上為嚴重狹窄,95%以上為近乎閉塞。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數(shù)據(jù)所得結果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患者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0),而與對照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和P=0.025);頸動脈內(nèi)一中膜增厚率患者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95)而與對照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和P=0.025);軟斑檢出率患者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5),而與對照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和P=0.005)(見表1)。
腦血栓形成組有40例患者同時行頸部血管彩超與頭MRA檢查,其中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90%,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10%。MRA檢查發(fā)現(xiàn)頸、椎動脈和(或)相應腦動脈的狹窄及閉塞62.5%,均與腦梗死癥狀體征相一致,其中4例顯示頸、椎動脈輕度狹窄;10例顯示頸、椎動脈中重度狹窄;11例顯示頸、椎動脈閉塞,其中頸內(nèi)動脈閉塞1例,頸內(nèi)動脈及相應大腦中動脈閉塞2例,頸內(nèi)動脈正常而大腦中動脈閉塞5例,椎動脈、大腦后動脈閉塞3例,MRA正常者14例。頸部血管彩超顯示:輕度狹窄者3例:中重度狹窄者8例;頸內(nèi)動脈閉塞者3例;椎動脈閉塞者2例,正常者15例。與MRA對比,頸部血管彩超對頸內(nèi)動脈閉塞診斷的吻合率為100%,對椎動脈閉塞的吻合率為66.7%,對輕度狹窄診斷的吻合率為75%,對中重度狹窄診斷的吻合率為80%(8/10)(見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4],近年來我國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日益增加,初步觀察結果表明腦血管病病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為63%,明顯高于同年齡對照組(37%)。本研究中腦血栓形成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為58.75%,TIA組為50%,對照組為22.5%,與文獻報告基本相符。IMT指頸動脈超聲檢查中深部血管壁的“雙線樣”回聲,2條回聲線間距離為動脈壁的內(nèi)一中膜厚度。通常認為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表現(xiàn)。腦梗死及TIA患者的IMT明顯增厚且有粥樣硬化斑塊成。本組資料顯示腦血栓形成組及TIA組頸總動脈IMT增厚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病例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頸動脈IMT增厚和斑塊發(fā)生與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相關。近年許多研究證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不僅與血管管腔的狹窄程度有關而且與動脈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軟斑、潰瘍斑易于破裂、出血及脫落,從而成為腦栓塞的重要栓子來源。扁平斑、硬斑比較穩(wěn)定,不易破裂。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除頸動脈聽診外,常用的診斷方法有CTA、DSA、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A。其中DSA作為判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可以準確計算出血管狹窄的程度,但是對于斑塊性質的判斷無能為力,且其有創(chuàng)性、檢查費用昂貴影響了DSA的廣泛臨床應用,只在接受頸動脈外科手術前使用。MRA是無創(chuàng)性血管成像技術,利用MR的流空效應使血管成像,對動脈閉塞的檢出與常規(guī)血管造影高度一致,對嚴重頸動脈狹窄評估準確率達98%~100%,輕度狹窄準確率為60%~80%,其優(yōu)點是可同時觀察兩側頸部和顱內(nèi)動脈,MRA與MRI結合可同時檢出腦實質梗死灶;缺點是檢查費用高,對狹窄程度的判定有明顯夸大現(xiàn)象,使其無法成為常規(guī)血管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將B型超聲和多普勒超聲結合在一起并將血流信號進行彩色編碼,既可測定血管狹窄程度,還可測定內(nèi)一中膜厚度、斑塊回聲強度、斑塊表面結構、潰瘍及斑塊運動特征。其優(yōu)點是無創(chuàng)、簡便易行、可重復及檢查費用低,缺點是檢查的準確性受操作者水平的影響,不同的操作者之間誤差非常明顯。本研究腦血栓形成組中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A對頸內(nèi)動脈閉塞的吻合率為100%,輕度狹窄的吻合率為75%,中重度狹窄的吻合率為80%。因此,定期由固定專業(yè)人士對高危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對于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表1 3組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IMT增厚及軟斑發(fā)生率比較/%
表2 MRA與頸動脈超聲的比較/%
[1]衛(wèi)康玲,劉春利.頸動脈彩超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5,34(12):34-36.
[2]史國文,鐘永榮,蘇永發(fā),等.彩色超聲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情況及臨床意義[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1:23-25.
[3]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4]曹揚,秦海霞,印仁亮,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8,12(11):106-10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with ischemic 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80 cases of cerebral thrombosis, 30 case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40 control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as assessed by duplex ultrasound.40 cases of cerebral thrombosis were examined with MRA.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AS group, TIA group and controls were 58.75%, 50.00% and 22.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baselin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n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uture ischemic 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chemic cerebralvascular disease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4.036
415000 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戴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