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利
走進澳大利亞中學的課堂教學,使我真實地感受到了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課堂面貌。在這里,我看到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如何培育的。原來,方法是第二位的,理念才是第一位的,只要你心里想著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著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而設計,方法總會找到的,而且可以不拘一格,不一定要遵循什么固定的模式。當我們一再強調“教學模式”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做法本身就已經限制了自己的思維空間,也就失去了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了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變成一句空話。澳大利亞課堂教學的幾個突出特點讓我眼前為之一亮。
一、“項目作業(yè)(Project Assignment)”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參觀曼利精英中學時,該校校長給我們講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能力。校長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來說明問題。他說,從七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進行一個項目作業(yè),英文叫做Project Assignment。例如,針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氣候問題、污染問題,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多種渠道去搜集信息和資料,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談到批判性思維,他例舉了一種學習方式——“問題解決方式”(Problem solving)。這是一種純粹的科學探索式研究,采用的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并通過多種途徑來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方式不一定正確,但是要有創(chuàng)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必須要有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學生如果與教師意見不同,可以直接提出。教師也許同意也許不同意,但教師必須和學生溝通,無論怎樣要給學生一個答復。
二、“有益性失敗(Productive Failure)”激活主動學習
悉尼大學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麥考爾杰克森教授主持的“學習科學”研究課題提出了“有益性挫折”(Productive Failure)的教學理念。它的宗旨是通過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設置一些難度適度的題目(此處的題目不是指鞏固知識性的練習題,而是一些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小課題),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教師不給任何提示信息,使學生在完全陌生的情境中去感受、理解和建構新知識。這一理論涉及“陳述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的關系問題,陳述性知識重要,但過程性知識更重要;過程性知識是個性化的、獨一無二的、無法替代的,過程性知識是在體驗中獲得的,很有可能是無法描述的。
三、“挑戰(zhàn)權威(Challenge Authority)”培育批判精神
讓學生敢于面對教師說“不”,是培育批判精神的基礎。在澳大利亞中小學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提問和表現,教師總是抱著欣賞和肯定的態(tài)度。在這里,沒有不對,只有不同;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允許學生質疑和挑戰(zhàn)權威,包容學生的一些看來是對教師的不恭敬行為,給學生一個積極、快樂、向上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種氛圍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批判精神。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提出不一樣的意見,哪怕是與課程無關系的異想天開的想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