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英,孔小東,劉信
(海軍工程大學(xué) 理學(xué)院化學(xué)與材料系,武漢 430033)
鋁合金材料自1891 年在船舶上應(yīng)用以來,經(jīng)過近百年的研究和發(fā)展,在船舶上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船舶輕量化越來越受到重視,鋁合金因為擁有比重輕、比強度高、耐蝕性好等優(yōu)點[1],作為當(dāng)今所需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材料,成為了造船領(lǐng)域代替鋼材的理想材料。
然而不同的應(yīng)用環(huán)境導(dǎo)致結(jié)構(gòu)合金所接觸的pH 有所不同,并且會有傾向性的變化。在鋁合金中,由于合金成分多、相結(jié)構(gòu)復(fù)雜,而鋁合金中的第二相與基體的電極電位不同,對鋁合金的各種性能尤其是耐腐蝕性能影響很大。鋁及其合金在海洋環(huán)境下的腐蝕速率主要受到暴露條件和材料合金成分的影響[2—3]。
文中研究了2種鋁合金在不同pH的3%NaCl溶液中的電化學(xué)性能,分析其極化曲線特征和耐腐蝕性能,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并分析了合金中第二相的影響。
試驗中選用 2 種鋁合金:ZL102 鋁合金(ωSi為10%~13%,余量為Al)和LF6鋁合金(ωMn為0.5%~0.8%,ωMg為5.8%~6.8%,余量為Al)。
用于電化學(xué)試驗的鋁合金試樣,試驗面尺寸均為10 mm×10 mm,其余非工作面用環(huán)氧樹脂密封。試驗面用水磨砂紙打磨至1500#,經(jīng)丙酮去油,無水乙醇清洗后,放置于干燥皿中備用。
用于金相顯微組織觀察的試樣,采用電木粉進(jìn)行熱鑲嵌,分別在水砂紙和金相砂紙上粗磨和細(xì)磨至理想表面狀態(tài),用金剛石拋光膏作拋光劑拋光。
1.2.1 電化學(xué)試驗
1)極化試驗。測試儀器為CHI600c電化學(xué)工作站,掃描速率1 mV/s。試驗后,使用CorrTest 電化學(xué)測試軟件對弱極化區(qū)采用三參數(shù)法進(jìn)行擬合,計算出曲線的Tafel參數(shù)。
2)交流阻抗試驗。測試儀器為CHI600c電化學(xué)工作站,測定在腐蝕電位下的電化學(xué)阻抗譜(EIS)。激勵信號選擇幅值為5 mV的交流正弦波,頻率范圍為0.1~1×105Hz。
電化學(xué)試驗均采用三電極體系,輔助電極為鉑電極、參比電極為飽和甘汞電極(SCE)、研究電極為所制備的試樣。試驗所用介質(zhì)均為3%NaCl溶液,用二次蒸餾水配制,介質(zhì)的pH 在試驗前用NaOH 溶液(溶質(zhì)為NaOH,溶劑為3%NaCl溶液)進(jìn)行調(diào)整。
1.2.2 金相顯微試驗
用Leica DM 2500M型金相顯微鏡觀察試樣的顯微組織,金相試驗的浸蝕劑成分(體積分?jǐn)?shù))為:1%HF,1.5%HCl,2.5%HNO3和95%H2O[4]。
ZL102 鋁合金和 LF6 鋁合金在pH 分別為 7.5,8.5,9.5,10.5 的溶液體系中的極化曲線如圖1 所示,由圖1可見,2種鋁合金的自腐蝕電位E都隨著pH的升高變得愈負(fù)。
圖1 2種鋁合金在溶液體系中的極化曲線Fig.1 Polarization curve of two Al alloys in solution
圖1a中,pH=7.5時,曲線的鈍化特征并不明顯;當(dāng)pH=8.5時,點蝕電位與腐蝕電位有一定程度的分離,顯示出較微弱的鈍化特征,維鈍電流較??;當(dāng)pH為9.5 和10.5 時,點蝕電位與腐蝕電位顯著分離,存在十分明顯的鈍化特征,但是維鈍電流也隨之增大,這對防腐蝕是不利的。
圖1b中,pH=7.5時,極化曲線不存在鈍化特性;當(dāng)pH=8.5 時,點蝕電位與腐蝕電位有所分離,稍有鈍化特征,維鈍電流較??;當(dāng)pH=9.5時,極化曲線的鈍化特征與pH=8.5時相似,兩者點蝕電位與腐蝕電位的分離程度相近,但是腐蝕電位負(fù)移,維鈍電流也有所減??;而pH=10.5 時,鈍化特性十分顯著,點蝕電位有所正移,但是維鈍電流卻增大較多。
若從圖1中的維鈍電流大小來分析判斷腐蝕速率的大小,除去基本無鈍化特征的情況(pH=7.5),可得出以下結(jié)論:ZL102 鋁合金在pH=8.5 時的腐蝕速率最小,隨著pH的增大,腐蝕速率也隨之增大,特別是pH 從8.5 增加到9.5 時,腐蝕速率增加幅度很大;LF6 鋁合金在 pH=9.5 時的腐蝕速率最小,pH=8.5 時的腐蝕速率次之,pH=10.5時的腐蝕速率最大;pH為8.5 和 10.5 時,ZL102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小于 LF6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
為驗證以上判斷結(jié)果,計算得出2 種鋁合金極化曲線的Tafel參數(shù),見表1。
表1 鋁合金的Tafel參數(shù)Table 1 Tafel parameter of the alloys
從表1中可以看出,ZL102和LF6鋁合金的腐蝕速率均隨pH的增大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規(guī)律,其腐蝕速率達(dá)到極小值時的pH分別約為8.5和9.5。除pH=9.5的情形之外,其它試驗條件下,LF6鋁合金的腐蝕速率均大于ZL102 鋁合金,特別是pH=7.5 時,LF6鋁合金的腐蝕速率是ZL102鋁合金的近100倍。此結(jié)果很好地對應(yīng)了從圖1中得到的分析結(jié)果。
分析認(rèn)為:隨著pH 增加,在試樣表面更易形成致密的Al(OH)3保護膜,抑制腐蝕的進(jìn)行;而當(dāng)pH增加到一定的臨界值時,雖然鈍化現(xiàn)象十分明顯,但在濃度較高的NaOH 的作用下,Al 基體和表面膜溶解加快,造成了腐蝕速率加快。
根據(jù)交流阻抗的測試原理[5],Nyquist圖中曲線直徑的大小反映阻抗的大小。為驗證極化曲線的分析結(jié)果,測試了ZL102鋁合金在不同pH情況下的交流阻抗圖譜和2 種鋁合金在pH 為9.5,10.5 情況下的Nyquist對比圖,分別如圖2、圖3所示。
圖2中,曲線直徑(即阻抗值)由大到小的pH值依次為8.5,7.5,9.5,10.5,由此得出,ZL102 鋁合金腐蝕速率由小到大的pH 也依次為8.5,7.5,9.5,10.5。此結(jié)果與從圖1a和表1中得出的結(jié)果一致。
圖2 ZL102鋁合金在不同pH介質(zhì)中的EISFig.2 Impedance spectra of Al alloy ZL102 in 3%NaCl solution for different pH values
圖3a 中,ZL102 鋁合金的曲線直徑小于LF6 鋁合金,即在pH=9.5的條件下,ZL102鋁合金的阻抗值小于LF6 鋁合金,也就是說ZL102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大于LF6鋁合金。圖3b中則相反,在pH=10.5時,ZL102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比LF6 鋁合金小。這驗證了極化曲線得到的分析結(jié)果的正確性。
圖4、圖5分別為2種鋁合金的光學(xué)顯微照片。
從圖4a 中可以看出,ZL102 鋁合金的第二相分布均勻,數(shù)量較多,或呈點狀、或呈長條狀;圖4b 表明其第二相基本上沿晶界析出,呈網(wǎng)狀分布,也有少數(shù)在晶粒內(nèi)析出,呈彌散分布。圖5a表明,LF6鋁合金的第二相呈點狀,數(shù)量較少;圖5b 顯示出其第二相呈點狀,完全沿晶界分布。
圖3 2種鋁合金的Nyquist分析Fig.3 Nyquist analysis of impedance spectra of the alloys
圖4 ZL102鋁合金的光學(xué)顯微照片F(xiàn)ig.4 Metallurgical micrograph of ZL102 Al alloy
圖5 LF6鋁合金的光學(xué)顯微照片F(xiàn)ig.5 Metallurgical micrograph of LF6 Al alloy
從第二相的顯微組織與結(jié)構(gòu)來看,LF6 鋁合金的第二相分布不均勻,這造成了其在3%NaCl溶液中的耐蝕性能比ZL102鋁合金差。
從合金元素來看,ZL102 鋁合金中的Si 元素對Al 耐蝕性能的影響較??;而LF6 鋁合金中的Mn,Mg能與Al形成強化相,該強化相的電位比合金基體負(fù),使得合金基體作為陽極發(fā)生陽極溶解[6]。
1)ZL102和LF6鋁合金的自腐蝕電位都隨著pH的升高變得愈負(fù)。
2)ZL102 和LF6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隨介質(zhì)pH的增大先減小后增大,鈍化現(xiàn)象的顯著與否與其腐蝕速率無明顯關(guān)系。
3)介質(zhì)的 pH 分別為 7.5,8.5,10.5 時,LF6 鋁合金的腐蝕速率均大于ZL102 鋁合金,尤其介質(zhì)pH=7.5時,前者的腐蝕速率是后者的近100倍。
4)鋁合金中合金化元素的組成和分布狀態(tài)顯著影響電極的電極電位和耐腐蝕性能。
[1]林學(xué)豐. 鋁合金在艦船中的應(yīng)用[J]. 鋁加工,2003,26(1):10—11.
[2]魯元曙,左衛(wèi),王玉龍.海洋性氣候電子設(shè)備鋁合金結(jié)構(gòu)腐蝕防護研究[J].裝備環(huán)境工程,2008,5(3):71—75.
[3]REN Wen-da,LI Jin-feng. Localized Corrosion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es Containing Mg in Al Alloy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7,(4):727—732.
[4]任懷亮.金相實驗技術(shù)[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4.
[5]宋詩哲.腐蝕電化學(xué)研究方法[M].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1988.
[6]李勁風(fēng),鄭子樵.第二相在鋁合金局部腐蝕中的作用機制[J].材料導(dǎo)報,2005,19(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