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永
書,還是要讀的,這里主要指的是朗讀。朗讀,既是讀書治學的法寶,也是當代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要求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就對朗讀教學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遺憾的是,要求并沒有引起教者的足夠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實,書聲瑯瑯正在或已經(jīng)變成一個只具空殼的形容詞。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讀”書的現(xiàn)象?如何認識這一現(xiàn)象?如何扭轉(zhuǎn)這一局面?下面對當前的朗讀教學現(xiàn)狀及其成因作一簡要分析,并談幾點認識。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實際課堂中,半數(shù)以上的課是在“寂然無聲”中“悄悄”進行的。即使是這不足半數(shù)的朗讀課,有的也沒有發(fā)揮朗讀應有的作用,實際上成為教師講課的點綴和附庸。
在各類課型中,對詩歌、文言文的朗讀幾乎達到100%;在教材中唱重頭戲的記敘文其朗讀比例僅占少一半;議論文尤其是說明文朗讀所占比例更是小得可憐。這里普遍存在一種錯誤認識:詩歌、文言文短小,且大多要求背誦,因而可“讀”,值得“讀”;記敘文,特別是小說,大多篇幅較長,“讀”來耗時費力,會因此影響教師講解;而議論文、說明文之類,內(nèi)容枯燥費解,不宜“讀”,不屑“讀”,因而倍遭冷落。筆者認為,學生的思維水平低,思辨能力差,大概與此不無關系。
在這有限的課上朗讀,半數(shù)以上采取齊讀、順次讀(學生按座位順序或?qū)W號次序一個個接讀)形式,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指名朗讀降到從屬地位,有的還成為教師在教學中“懲罰”不專心聽講學生的一種手段。采用齊讀,固然可以達到訓練面廣、氣氛熱烈、增強集體觀念的目的,但用得過濫、安排不當,就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朗讀水平,不利于對濫竽充數(shù)者作具體指導。采用順次讀,似乎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朗讀的機會,但不適于短文,又因文章段落長短不一,勢必造成新的不均衡。此外,輪到誰讀,學生就抱著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去讀,把朗讀當成一種負擔,其效果可想而知。對于為數(shù)不多的指名朗讀,許多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也多是讓那些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承包,而大多數(shù)學生成為聽客、看客。
課堂教學中采用朗讀手段,隨年級的增長而呈愈益淡化的趨勢。且看這組統(tǒng)計數(shù)字:一年級至三年級采用朗讀的課占所聽課的比例分別為61.4%、43.75%、25%。筆者了解到各學段采用朗讀的比例也是極不均衡的,即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到了高中課上幾乎被剝奪了朗讀的權(quán)利。有人說,學生越大越不會“說話”,可以說是這種淡化朗讀傾向帶來的負效應。
語文課上,學生朗讀次數(shù)少,教師對朗讀的指導相應就不會多,此之謂“乏”;即使有指導,大多停留在對字音、有無增減字、語序是否正確等一般指導的層次,真正按普通話及所讀文章內(nèi)容的要求加以具體、規(guī)范指導的占極少數(shù),此之謂“不力”。有的教師在范讀時尚有誤讀、漏讀、倒讀現(xiàn)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應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談不上指導。有的教師在學生朗讀時,不注意審聽,或忙于板書,或抓緊看教案,將學生朗讀作為思考下一步教學的過渡和緩沖,學生讀得如何,無從評說。指導不力,一是教師對朗讀教學的認識不高,二是受教師自身朗讀水平的局限,“以其昏昏”,很難“使人昭昭”。
若以讀音準確、句讀清晰、不增、不漏、不倒讀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朗讀的標準,絕大多數(shù)學生達不到一般的朗讀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還讀得前言不搭后語,結(jié)結(jié)巴巴;如果選用未學過的課文,用嚴格規(guī)范的朗讀標準去要求,不達標的比例會更大。教師不重視朗讀,忽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必然會導致學生不善于朗讀。出現(xiàn)學生朗讀水平普遍偏低的現(xiàn)象,客觀地說,絕不是偶然的,是上述諸種因素的綜合反映。
有的教師以講“效率”為名,課堂教學一味以“講”為主,大量灌輸,唯恐朗讀會占用時間。學生的讀,多采用默讀形式,而且多是在無目的、無要求、無指導、無反饋的情況下進行,大大削弱閱讀教學。他們錯誤地認為,學生只要對課文中的生字、難詞會認了,理解了,就會念書了,而對于朗讀的諸種功能(如再創(chuàng)作、強化記憶、感化、熏陶、審美、語感等)缺乏足夠的認識,不去認真研究、探索、應用,長期以來,形成教師大聲講,學生默默聽的單調(diào)、沉悶、低效的教學局面。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統(tǒng)教學的法寶,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狈磦鹘y(tǒng)論者認為,強化朗讀是脫離實際的,是舊時學院式的東西,它扼殺個性,窒息創(chuàng)造,不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不利于新形式下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主張語文教學要走上高效、穩(wěn)健的現(xiàn)代化之路,就必須切斷傳統(tǒng)教學的臍帶,勇敢地與傳統(tǒng)分手。應當說,這種理論在語文教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受其影響,一提讀書就想到“三味書屋”;一講吟誦,就想到私塾中搖頭晃腦的教書先生,進而想到摧殘人才的封建教育。在開發(fā)思維的口號下,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充斥課堂,練習題目古怪繁多,分析講解花樣翻新,以為如此才是切合實際的新型的語文教學。誠如顧傳之先生所言:“費了許多功夫,就是沒有好好教‘語文’。”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考試的指揮棒轉(zhuǎn),這在當今的教學領域中是毋庸諱言、盡人皆知的事實??荚嚳际裁矗處熃淌裁?。從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對朗讀的考查非常淡漠,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今天,人們自然對朗讀教學不抱興趣。結(jié)果是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講”“練”中去,學生仍然不會讀書。這實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朗讀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是進行語文教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手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運用語言,而朗讀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徑。有識之士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忽視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像插瓶,也許能開兩朵花,然而開不多,也開不久。歷代有所建樹的人無不重視朗讀,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這三位語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強調(diào)通過反復誦讀來體會范文的意味、情調(diào)和文氣。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特殊意義。
在教學中要把朗讀訓練切實重視起來,把課程標準關于朗讀訓練的要求落到實處,盡快從考什么教什么的應試教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讀書的權(quán)利真正還給學生。
要把推廣普通話和改善朗讀教學結(jié)合起來。教師是推普的主力軍,朗讀更是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zhì),應在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推普工作一直與教學相游離。有關部門雖然每年都例行公事地搞檢查測試,但大多流于形式,走過場,搞“人人過關”,沒能起到有效的指揮和督促作用。因此,各級教育領導部門要把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將能否講普通話,能否經(jīng)常講普通話,能否為學生作示范朗讀、指導學生朗讀,納入教師教學業(yè)務的評估范圍,使教師對朗讀教學真正重視起來,朗讀水平有所提高,指導能力得到加強。
據(jù)了解,一般中學大都配有錄音設備,大都訂了著名播音員的課文錄音帶。但實際情形是這些條件并沒能得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長期擱置塵封,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應當更新觀念,打破傳統(tǒng)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手段,讓錄音機、錄音帶物盡其用,讓名家的聲音在課堂上響起來,使學生仿有材料,學有目標。
總之,改變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加強朗讀教學,既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花大氣力去解決去完成。期盼瑯瑯書聲早日回到校園,回到課堂,再一次強調(diào)——書,還是要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