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元,施 健,施小平
(江蘇省蘇州市木瀆人民醫(yī)院CT-MR室,江蘇蘇州 215101)
64層螺旋CT仿真內鏡(virtual bronchoscopy,CTVB)是利用特殊的計算機軟件將螺旋CT容積掃描獲得的圖像數據進行處理,重建出空腔器官的內表面立體圖像,類似纖維內鏡檢查的效果和目的。該技術是先進的計算機科學與現代醫(yī)學影像學相結合的一種無創(chuàng)傷性的虛擬現實的檢查手段。本文就VB在中央型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作出相關探討,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6例中央型肺癌VB檢查的臨床資料。本組16例患者均經病理活檢確診為中央型肺癌,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齡53~78歲,平均64.8歲;肺癌類型中鱗癌9例,腺癌5例,小細胞未分化癌2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層螺旋CT進行掃描檢查,患者采取仰臥位,掃描層厚0.625 mm,1024×1024超高分辨率重建,螺距 1.5,120 kV,300 mA,掃描范圍從肺尖(胸廓入口)或氣管上段至氣管隆突下2 cm左右,一次屏氣掃描。
本組16例患者均施行超薄厚度0.625 mm的橫斷面重建,其中15例患者均有陽性發(fā)現,1例為可疑陽性病灶,與病理活檢符合率為93.8%。顯示支氣管腔內腫塊者12例,肺門區(qū)腫塊者4例;其中支氣管壁增厚者11例,造成支氣管腔狹窄與阻斷者9例,顯示繼發(fā)的阻塞性肺炎者3例,繼發(fā)性肺不張者2例,顯示病灶附近和(或)肺門淋巴結腫大者4例。
內鏡的出現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從硬質內鏡發(fā)展到彎曲的纖維內鏡,并已得到普遍應用,明顯地提高了人體內含氣空腔器官及部分腹膜腔器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螺旋CT容積掃描和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結合產生了CT仿真內鏡成像技術。自1994年首次報道此技術以來[1],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學者和臨床工作者采用次技術進行各領域的研究和臨床工作。目前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鼻腔、鼻竇、喉、氣管、支氣管、胃、大腸等空腔臟器,展現出了CT仿真內鏡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2]。
國內有許多報道64層螺旋CT仿真內鏡在呼吸系統的應用,CTVB檢查目前顯示支氣管腔改變主要有三種,①狹窄:多半是由腫瘤向管腔內突出呈息肉樣或結節(jié)狀所引起。腫瘤沿管腔浸潤生長,引起管腔向心性狹窄或管腔外腫瘤或淋巴結腫大壓迫氣管、支氣管致管腔狹窄、變形或移位。②閉塞:有腫瘤向腔內生長致氣管完全阻塞,異物的堵塞致管腔閉塞及手術后一側肺切除而致管腔閉塞三種情況。③不規(guī)則:多半因支氣管內膜結核或慢性炎癥而致管腔內表面不規(guī)則的改變。氣管、支氣管CTVB能獲得類似纖維內鏡所見的表現,腫瘤所致的氣道阻塞、氣道扭曲或擴張及氣道解剖變異均能顯示。另外,調整氣管壁的透明度,能透過氣管壁觀察氣管腔外的病變情況,如氣管周圍的縱隔淋巴結與周圍大血管間的關系。還可作為支氣管纖維內鏡活檢術前計劃或氣管內介入治療術的的影像指導手段[3-4]。
本組16例確診中央型肺癌患者中,通過CTVB檢查符合率為93.8%(15/16),檢查準確率較高,同時對于中央型肺癌能夠根據狹窄、閉塞及不規(guī)則分布形態(tài)的不同而做出腫瘤細胞的初步判斷。本組16例患者中顯示支氣管狹窄及閉塞者14例,顯示不規(guī)則形態(tài)者2例,臨床分型較為簡便。當然,CTVB檢查也有其不足之處,主要包括:①不能觀察黏膜顏色的變化,所以無法觀察到氣管、支氣管管壁黏膜充血、肥厚和萎縮等炎性改變及出血等,對淺表細微結構的改變目前尚不能分別。②不易鑒別黏膜下病變與外壓性改變。③不能活檢。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合適的臨床檢查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既不漏診又不浪費資源。
[1]孫海燕,李麗亞.CT仿真內窺鏡在阻塞性肺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9,15(1)∶94-95.
[2]魏秀芳,胡嘉航,潘洪良.64排CT仿真支氣管內窺鏡在微小中央型肺癌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48(16)∶124-125.
[3]李海軍.CT仿真內窺鏡與纖維支氣管鏡對肺癌的研究[J].華西醫(yī)學,2007,13(4)∶247-248.
[4]李康,徐家聲.64層螺旋CT成像技術對小兒氣管異物的應用[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3(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