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應宏
四川省內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641003)
顱內血腫是腦損傷中最常見最嚴重的繼發(fā)性病變,在患者腦損傷后致其顱內壓增高,繼而引發(fā)其他病變,甚至可能致患者死亡。內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近年來對收治的18例顱內出血患者行顱內血腫碎吸術治療,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現進行總結分析,并將情況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內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顱內血腫18例手術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最小42歲,年齡最大81歲,平均(63.9±4.9)歲;高血壓腦出血11例,慢性硬膜下血腫4例,硬膜外血腫3例。入院后,所有患者行頭顱CT掃描,可確診為顱內出血,患者顱內血腫量15~70mL的有16例,80~90mL的有1例,100mL以上的為1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無法采用單純脫水消腫方法進行治療。
在采用常規(guī)內科治療(脫水、抗炎、止血、制酸等)基礎上,患者術前完成術前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血型、血小板、生化檢查、糞和尿檢查、心電圖及胸片等檢查 。采用藥物控制患者血壓,待患者血壓在160/90mmHg時行手術。準備簡易篩板定位尺、量角器式定向尺、有槽手錐及顱內血腫碎吸器。借助CT定位,按CT片O-M線上各層面血腫前后緣的厘米數,將血腫圖形移植到定位尺的篩板上,然后將篩板框架放于患側頭顱的額顳部,此時篩板下緣要對準O-M線,額側縱向對準矢狀線,之后即可將篩板上的血腫圖形轉畫到患者頭皮上。血腫穿刺點一般選擇血腫中心至頭皮的垂直最短距離處,但如該處腦皮質有血管或重要腦中樞,則用量角器式導向尺改造穿刺點及方向,將導向尺的中直尺對準血腫中心距頭皮的垂直最短距離線,并縮回與此線相同的厘米數,此時血腫中心即落在導向尺的弧尺的圓心上,在此弧尺上的任一點及方向均可刺中血腫中心,刺入血腫后通過螺旋絞絲接入碎吸器管后就可以進行碎腫吸出血塊的操作。
18例患者術后患者全部存活20d以上,12個月回訪,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存活17例,存活率為94.44%。
顱內血腫為顱腦外傷常見的繼發(fā)性損傷,依據血腫的不同部位,可分為硬膜外、硬膜下、腦內及腦室血腫。由于血腫的占位效應,它可以導致顱內壓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一般經確診后要及時對癥治療,目前行保守脫水治療與血腫碎吸治療均可,但要進行具體分析。
在臨床上,各型顱內血腫均可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慢性血腫可有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表現上可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昏迷、無意識、精神異常等;同時,也有患者表現為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定位體征,較為表淺的腦內血腫可因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有腦膜刺激征。
有研究表明,顱內血腫形成后越早對癥治療越好,可直接影響患者康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預后。引起血腫的直接病因就是各種疾病或者外力引起的患者腦出血致顱內血壓增高致血腫。在治療方案上,涉及的因素很多,重點是處理繼發(fā)性腦損傷,著重于腦疝的預防和早期發(fā)現,特別是顱內血腫的早期發(fā)現和處理,以爭取良好的療效。對原發(fā)性腦損傷的處理除了病情觀察以外,主要是對已產生的昏迷、發(fā)熱等病癥的護理和對癥治療,預防并發(fā)癥,以避免對腦組織和機體的進一步危害。
術后并發(fā)癥常見發(fā)熱、躁動、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在處理高熱時,常用物理降溫法有冰帽,或頭、頸、腋、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等。如物理降溫無效采用冬眠療法。用氯丙嚎及異丙嗪各25mg或50mg肌內注射或靜脈慢性注射,用藥20min后開始物理降溫,保持直腸溫度36℃,依照有無寒戰(zhàn)及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可每4~6h重復用藥,一般維持3~5d;觀察患者,如果突然變得躁動不安,可考慮診斷為躁動,常為意識惡化的預兆,提示有顱內血腫或腦水腫可能,意識模糊的患者出現躁動,可能為疼痛、顱內壓增高、尿潴留、體位或環(huán)境不適等原因引起,須先尋找其原因作相應的處理,然后,才考慮給予鎮(zhèn)靜劑;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給予解熱鎮(zhèn)痛藥作為對癥治療。傷后2~3d當傷情趨于穩(wěn)定后,為解除頭痛,可每日或隔日作腰椎穿刺,放出適量血性腦脊液,直至腦脊液清亮為止。其他亦可能引起外傷性癲癇、消化道出血、尿崩、急性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均需及時觀察和診斷治療。
術中負壓要控制在0.03~0.035kPa以減少周圍正常腦組織損傷;操作中要點吸或間斷吸引,避免持續(xù)吸引;術中要密切觀察吸出的標本是陳舊性血抑或新鮮血或腦組織;操作中吸管可適度活動,但要保證在血腫腔內操作,不能超過預定深度或頭皮標志的血腫范圍,以防損傷周圍正常腦組織;當吸出的陳舊血為CT片上測算的血腫量70%時,即應停止吸引,退出碎吸器管,埋入硅膠管行術后引流。也可配合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殘血。
本研究組18例患者均采用顱內血腫碎吸術治療,術后效果較好,準備簡單,局麻即可手術。
本組18例患者術后患者全部存活20d以上,12個月回訪,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存活17例,存活率為94.44%。研究結果表明,血腫碎吸術在治療顱內血腫時,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值得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推廣和應用。
[1]劉智,蘭佩欽,宋翼等.CT定位下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穿刺碎吸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yī)學,2005,25(11):50-51.
[2]古元明.持續(xù)顱內壓監(jiān)測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5,20(2):21-22.
[3]劉欽.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療效觀察[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2):155-156.
[4]潘守國,楊健,袁國寶等.高血壓性腦出血鉆孔引流術后再出血原因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