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學院一附院兒科(450000)
發(fā)熱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癥狀,而食積發(fā)熱則是小兒發(fā)熱的常見類型,是患兒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危害小兒身體健康,筆者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采用自擬達原寒解湯治療小兒食積高熱36例,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36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3~5歲19例,6~8歲12例,9~12歲5例,平均年齡5歲3個月;發(fā)病2d以內者8例,3~4d者19例,5d以上者9例;體溫38.5~39.0℃ 20例,39.0℃以上16例;診斷屬上呼吸道感染18例,皰疹性咽峽炎4例,急性扁桃體炎8例,急性支氣管炎5例,肺炎1例;其中30例使用過抗生素、解熱止疼藥等西藥治療,7例使用過激素。
達原寒解湯藥物組成: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柴胡12g、黃芩10g、連翹10g、蟬蛻6g、葛根15g、炒大白6g、厚樸6g、生薏苡仁30g、草果6g、生甘草6g。加減:惡寒無汗加荊芥6g、羌活6g;咳嗽有痰,氣喘加炙麻黃6g、杏仁9g、葶藶子9g;咽紅有皰疹去知母加玄參10g、板藍根15g、蒲公英15g、地丁10g;腹脹便秘加生大黃3g、枳實6g;口渴乏力加黨參10g、麥冬12g。用藥量根據(jù)患兒年齡大小及病情輕重增減,1劑/d,分3次溫服;病重者2劑/d;對于不能口服中藥的患兒,可以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純后w溫持續(xù)38.5℃以上時,給予物理降溫;對于不能進食及有脫水者,給予補液治療。
顯效:治療2d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或改善。有效:治療4d體溫基本正常,臨床癥狀改善。無效:治療4d體溫無明顯下降。
36例中顯效23例,占63.9%;有效10例,占27.8%;無效3例,占8.3%;總有效率91.7%。
患者女性,8歲,因“高熱4d”為主訴就診。患兒4d前受涼發(fā)熱,咽痛,干咳無痰。在某醫(yī)院查血常規(guī):WBC 4.2×109/L,N 48%,L 50%,Hb 122g/L,PLT 312×109/L,診為急性支氣管炎,給予靜脈滴注頭孢曲松鈉,清開靈及氫化可的松治療3d,患兒仍發(fā)熱,熱退復升,午后及夜間熱甚,體溫最高39.8℃。治療4d患兒仍高熱,復查血常規(guī),WBC 2.3×109/L,遂來鄭州市中醫(yī)學院一附院就診??滔掳Y見:高熱,咽痛,咳嗽,無痰,腹脹納差,精神稍差,口渴,口唇紅赤,手足心及腹部觸之灼手,小便短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證屬陽明實熱兼有積滯,治以解肌發(fā)汗,清熱導滯,方以達原寒解湯加減,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連翹10g、蟬蛻6g、柴胡12g、黃芩10g、葛根15g、炒大白6g、厚樸6g、生薏苡仁30g、草果6g、生甘草6g、生大黃3g、枳實6g,水煎,1劑/d,分3次溫服。患兒服1劑熱退,體溫降至37.5℃,服2劑后熱退脈靜身涼,病告愈,繼給予養(yǎng)陰清熱,健胃消食藥調理而安。
小兒食積發(fā)熱屬于祖國醫(yī)學病名,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神氣怯弱,肌膚柔嫩,衛(wèi)外功能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jié),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小兒生理上脾常不足,而家長又過于溺愛,進食大量肥甘厚味,造成飲食積滯,食積內停,復感外邪,內外相因而致發(fā)熱。感受風寒,寒邪化熱入里,或感受風熱,與陽明食積之邪相合,內外相引而出現(xiàn)高熱,外感之邪與食積之熱邪熏蒸于上,則咽紅咽痛;食積中焦,阻滯氣機,則腹脹,熱爍津液,則口渴,小便短黃;外邪犯肺,肺失宣肅,則咳嗽;腹部郁熱,熏蒸于外,可見手足心熱,腹部灼手,口唇紅赤。治宜清熱解肌發(fā)汗,消積化滯。達原寒解湯是吳又可的《達原飲》合張錫純的《寒解湯》加減變化而來,方中石膏、葛根解肌清熱,除煩止渴,解陽明經(jīng)熱;柴胡,黃芩和解少陽,解少陽經(jīng)之熱;連翹,蟬蛻清透在表之熱,驅邪外出;炒大白,厚樸,草果,生薏苡仁化腸胃之積滯;生甘草解毒清熱,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解肌清熱發(fā)汗,化積導滯之功效,切合病機,故能取得良好療效。在臨床上應注意的是生石膏及柴胡的用量,生石膏及柴胡用量應大,小則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