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容
(1.德州學院農(nóng)學系,山東 德州253023;2.德州兔業(yè)工程中心,山東德州 253023)
2008年3月~2009年5月期間,對山東德州地區(qū)(武城、禹城及慶云)的肉兔養(yǎng)殖進行調(diào)查,在各個地方肉兔養(yǎng)殖場均出現(xiàn)大腸桿菌病。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病兔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病兔四肢發(fā)冷、磨牙、流涎,被毛粗亂,廢食,飲水量增加,兔糞細小,呈老鼠屎狀,糞便中帶有膠樣黏液和一些兩頭尖的干糞,尾及肛周有糞便污染,常臥于兔籠一角,逐漸消瘦死亡。
對死亡仔兔剖開腹腔,可嗅到特殊的臭味。肝臟、心臟有局部性的小壞死灶,可見胃、十二指腸處因充滿多量液體和氣體而顯膨大,黏膜上有針尖狀出血點;空腸、回腸黏膜脫落,薄而透明,內(nèi)有半透明膠凍樣物質和氣體;結腸和盲腸黏膜充血,有少量出血斑點;膽囊脹大,十二指腸黃染,膀胱充滿尿液。
3.1 細菌分離培養(yǎng) 無菌采病死兔腸內(nèi)容物接種普通瓊脂平板、肉湯和麥康凱培養(yǎng)基,37℃恒溫培養(yǎng)24 h后,在瓊脂平板上長出圓形、邊緣整齊、隆起、乳白色菌落。伊紅美藍瓊脂上產(chǎn)生黑色帶金屬光澤菌落;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出現(xiàn)磚紅色的菌落,取磚紅色菌落肉湯中培養(yǎng)24 h后混濁均勻。
3.2 鏡檢 無菌挑取典型的菌落,抹片,可見革蘭陰性菌,兩端鈍圓,呈散在排列,無莢膜桿菌,兩極染色略深。
3.3 生化試驗 將該菌進行生化鑒定,結果顯示:麥芽糖、乳糖、葡萄糖、硝酸鹽、吲哚、甲基紅呈陽性;V-P、水楊素、氧化酶、硫化氫、枸櫞酸鈉呈陰性。
3.4 藥敏試驗 對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先鋒霉素、痢特靈、新霉素敏感;對青霉素、氨芐青霉素、四環(huán)素、麥迪霉素、鏈霉素不敏感。
3.5 動物接種試驗 取該菌37℃24 h營養(yǎng)肉湯純培養(yǎng)物1 mL,腹腔注射12~16 g小鼠2只,48 h內(nèi)死亡。剖檢死鼠,呈大腸桿菌病病理變化,涂片鏡檢分離培養(yǎng)形態(tài)特征均與原培養(yǎng)菌種相同。
4.1 做好免疫 20日齡兔接種1次大腸桿菌三價苗。首免后的15~20 d,再補免1次。
4.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母兔在懷孕期和哺乳期,每周消毒1~2次。初生仔兔注意保暖,做好仔兔圈舍及環(huán)境衛(wèi)生。實行母仔分養(yǎng)。出現(xiàn)腹瀉的仔兔,應及時隔離治療。仔兔斷乳時,其飼料中加喂氟哌酸,可以防止仔兔大腸桿菌病的發(fā)生。
4.3 治療 口服痢特靈,每千克體重15 mL,每日2次,5%諾氟沙星,每千克體重0.5 mL,肌肉注射,1 d 2次,連續(xù)2~3 d。同時,應給病程稍長的病兔補液。靜脈、皮下或腹腔緩慢注射5%葡萄糖鹽水10~50 mL,另加維生素C 1 mL。便秘病兔早期可口服人工鹽、大黃蘇打片、植物油,促其排便。對斷乳前后的仔兔,可用氟哌酸、痢特靈等藥物口服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