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路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多伴隨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覺排出,血液、腦脊液或嘔吐物極易導致誤吸,或在明顯意識障礙,咳嗽、下頜松弛、舌根后墜等綜合作用下,往往表現(xiàn)出明顯的呼吸道梗阻及呼吸困難等現(xiàn)象,因此需要施行氣管切開術以解除呼吸道梗阻的問題。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雞西市人民醫(yī)院外科共收治重度顱腦損傷74例,其中32例行氣管切開術,我科對其進行了整體護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本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15~69歲。其中 顱內(nèi)血腫18例,原發(fā)性腦干損傷10例,廣泛腦挫裂傷4例。氣管切開帶管時間3~45d,氣管切開后均置一次性硅膠套管。
2.1.1 咳嗽護理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咳嗽的產(chǎn)生可能有如下原因:①呼吸道分泌物刺激;②氣管套管刺激;③各種操作刺激;④環(huán)境因素刺激[1];這些原因又容易交叉發(fā)生,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需要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刺激,在給氣管切開口換藥時,盡量不用酒精,可用碘伏消毒;吸痰時盡量減少對氣管壁刺激,更換套管時動作要輕,不要將套管強行裝入。
2.1.2 吸痰護理
當呼吸道痰液滯留達一定程度,可在患者床旁或胸部聽到痰阻聲或痰鳴[2]。應立即吸痰,吸痰時應先吸氣管切開套管內(nèi)分泌物,再吸口、鼻內(nèi)分泌物。吸痰管應選用一次性的管徑(3~4mm)、光滑、透明度好的,要注意深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濕化,給予霧化吸入,每次吸痰后氣管內(nèi)滴入稀釋痰液的藥液,每次4~5滴,滴藥時應掌握規(guī)律,把握時機,呼氣時易將藥液吹出,吸氣時滴藥又容易引起嗆咳,因此,在呼氣末滴藥效果較好,也可囑患者暫摒呼吸滴藥。滴藥不要過快,可沿管壁流入氣管。痰液粘稠者采用輸液泵持續(xù)氣道濕化,每晝夜不少于200mL。濕化液的配置:NS 250mL內(nèi)加糜蛋白酶4000U 5支,地塞米松5mg 5支,慶大霉素8萬U 5支。痰液稀薄者采用間斷氣管內(nèi)滴入,每2h滴入一次,每次3~5mL。濕化液配置:NS 40mL內(nèi)加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萬U。
保持室內(nèi)環(huán)境清潔、空氣新鮮,定時通風,室溫保持在20~22℃,濕度60%~70%,病室地面及床單元用“84”消毒液擦拭,2~4次/d,空氣每日紫外線照1~2次,有效控制探視人員,對病員采取保護性隔離,禁止患者及家屬吸煙,病房內(nèi)盡量不要放置各種鮮花。
重度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的患者大多病情較重,患者自身情緒易緊張、焦躁,加之氣管切開的患者無法運用語言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溝通,因此護理人員在給患者吸痰前必需與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對于處于昏迷狀態(tài)的患者來講,護理人員的整潔衣著,高雅的舉止,嫻熟的技術,周到的服務,都可以架起患者和護士之間依賴的橋梁。我們的護理操作中,有很大部分能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或疼痛。所以護士在操作時,一定要做到穩(wěn)、準、輕、快。如吸痰對氣管切開的患者是一項經(jīng)常性地操作,如護理人員要注意固定好患者頭部,使氣管套管位于氣管的正中。防止吸痰時由于患者躁動不安的不良情緒引起氣管套管移位進而引起吸痰管插入困難。而吸痰對患者呼吸道的刺激很大,往往引起患者劇烈地咳嗽,患者也面紅耳赤。因此,我們必須嚴格遵守了無菌操作原則,操作輕柔準確,將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點。這樣,患者也能愉快地接受治療和護理,而也正是這樣融恰的護患關系,取得了患者對我們的信任。
重度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感染、出血、窒息、套管脫出等并發(fā)癥,按護理程序進行全面、有計劃的整體護理,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顱腦損傷早期,頭頸部腫脹明顯,要注意氣管導管系帶不要太緊,以免影響頭頸部靜脈回流,隨著病情的好轉(zhuǎn),頭頸部腫脹消退,系帶會變松,要注意調(diào)整系帶的松緊度,以免導管脫出;系帶的松緊度以能容1指為宜?;颊呷∑脚P或半臥位,頸下略墊高,使頸伸展。不宜過多變動體位,頭、頸及上身應保持在同一縱軸線上,翻身或改變體位時應同時轉(zhuǎn)動。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咳嗽,促進痰液的排出。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扣擊背部,拍背時手呈杯狀,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振動,同時囑患者咳嗽,將痰咳出。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大多病情較重,在進行整體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同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痰液的色、質(zhì)、量,如有異常應及時向醫(yī)師匯報。
[1]王馨.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6):601-602.
[2]潘愛紅.危重病人人工氣道的護理進展[J].現(xiàn)代護理,2007,13(7):185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