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尚德勇 韓慧蘭* 張玉明**
**新鄉(xiāng)市植保植檢站
該文闡述了小菜蛾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發(fā)生條件和發(fā)生規(guī)律,當氣候溫暖濕潤,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大時小菜蛾有可能大發(fā)生,我區(qū)常年發(fā)生,在4-6月、9-11月發(fā)生尤為嚴重,防治要注意農業(yè)、物理、生物、化學措施兼用。
小菜蛾;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措施
小菜蛾屬鱗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蟲,別名兩頭尖、吊尸蟲、小青蟲等,小菜蛾是寡食性害蟲,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甘藍、紫甘藍、花椰菜、芥菜,其次是白菜、蘿卜、油菜等。初孵幼蟲潛入葉肉內取食,形成細小的隧道;一齡末或二齡初時,幼蟲鉆出隧道,在葉面取食葉肉,僅留下表皮,呈透明的天窗;三齡后因食量增大,取食造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僅留葉脈;成蟲為小型蛾類,在留種株上,危害嫩莖、幼莢和籽粒。
2.1 幼蟲 初孵幼蟲深褐色,后變?yōu)榫G色;末齡幼蟲呈紡錘形,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褐色小點組成兩個“U”字形紋;老熟幼蟲體黃綠色,頭灰褐色,蟲體中部粗大,兩端細小如梭狀。
2.2 成蟲 體長5-7mm,為灰黑色小蛾子,翅細長,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
2.3 卵 淡黃色,橢圓形,單產或3-5粒在一塊,多產在葉脈處。
2.4 蛹 淡黃綠色,體外有一層網(wǎng)繭,網(wǎng)絲稀薄可見蛹體。
3.1 溫度 小菜蛾對氣溫有很強的適應性,可忍受42℃的高溫,低于0℃也可存活幾個月,最適發(fā)育溫度為20-30℃。一年發(fā)生4-6代,以蛹越冬,越冬蛹4月底羽化,成蟲白天藏在植株下面,傍晚7-9點飛出交尾產卵。幼蟲受驚嚇后將身體急扭動,彈跳或吐絲下垂。待驚擾消失后又爬到葉子上危害。
3.2 濕度 溫暖濕潤的氣候小菜蛾發(fā)生和危害嚴重。
3.3 食料 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品種單一管理粗放,越冬蛹基數(shù)大,則小菜蛾有可能大發(fā)生。
我區(qū)常年發(fā)生,在4-6月、9-11月發(fā)生尤為嚴重。成蟲多在芽、嫩葉上產卵。幼蟲孵化后便潛葉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wǎng)狀;2齡后便隱蔽在葉背危害,造成孔洞或缺刻;幼蟲還可在留種菜上危害嫩莖、幼莢和籽粒,影響結實。近年來,農藥大量使用,小菜蛾的抗藥性急劇增強,導致越來越多的農藥對小菜蛾失效,廣大農民朋友對小菜蛾毫無辦法。
5.1 農業(yè)措施
5.1.1 加強苗床管理,氣溫較高時,覆蓋遮陽網(wǎng),防止小菜蛾侵入。
5.1.2 合理施肥,重施有機肥,提高蔬菜抗逆力。
5.1.3 提早或推遲種植,使易受蟲害的苗期避開小菜蛾危害高峰期。
5.1.4 實行十字花科蔬菜與瓜、茄果、蔥蒜等類蔬菜輪作技術,同時幾種不同類的蔬菜又進行間作套種,破壞小菜蛾食物鏈。
5.1.5 蔬菜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并中耕、深耙,消除越冬蛹和老熟幼蟲,以降低害蟲基數(shù)。
5.2 物理防治 小菜蛾有趨光性,可放置黑光燈誘殺小菜蛾,以減少蟲源。
5.3 生物防治 采用細菌殺蟲劑,如BT乳劑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致死。
5.4 藥劑防治
5.4.1 科學使用農藥,要避免單獨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一種藥劑一年最多使用一次。
5.4.2 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如阿維菌素類、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類農藥等。
5.4.3 噴藥要均勻,要讓葉片背面及近地面的葉片充分著藥。
5.4.4 講究用藥時間,每年4月份和9月份,小菜蛾剛剛經歷冷凍和酷暑,體質較差,這時候如果適當?shù)募哟笥盟幜?,那么整年的蟲口數(shù)量就會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