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中國市場經濟的由來,可以上溯到4 000多年以前。從其萌生到現在,經歷了商品貨幣關系、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三個發(fā)展階段。
商品貨幣關系階段經歷萌生、形成、繁榮三個小階段。
中國人的經濟生活,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無交換階段之后,才進入有交換的階段。交換經歷了物物交換與商品交換兩個時期。
在氏族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是基本的經濟組織。主要的生產資料與產品歸氏族公有。氏族內部不存在物品交換行為。氏族之間出現交換,是在不同氏族均有剩余產品并且互相需要對方的剩余產品之后。因此,交換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最初交換的是食物、石器、祭祀用品,偶爾也有裝飾品。由于氏族的游動性及交換的偶然性,這種交換沒有固定場所。這是一種原始自然經濟下的交換。交換過程中的規(guī)則約定俗成[1](P43)。
隨著交換的增多,某些氏族在游動過程中,可能充當游動地區(qū)內多個氏族之間物品交換的中介。這些氏族仍以游獵、游牧、游農為基本產業(yè),交換中介只是“兼職”。商的祖先可能就是這樣的氏族之一。
在沒有交換關系時,氏族幾乎是凝固的。交換帶來的外在因素,是引起氏族變化的酵母,氏族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加快,內部的分化因此發(fā)生。
從夏代起,血緣關系組成的基層經濟單位由氏族公社演變?yōu)榧易骞?。家族公社是個雙層結構,它包括若干家庭。在這個雙層結構中,主要生產環(huán)節(jié)由家族成員集體進行,農作物的某些管理環(huán)節(jié)以家庭為單位分塊負責,主要產品歸集體,由家族主組織消費。
隨著青銅器的使用和石器的改良,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逐漸成為主要的經濟部門,人們可以控制食物的生產過程,從而過上比較穩(wěn)定的定居生活。社會分工進一步發(fā)展,出現眾多獨立的手工業(yè)部門。由于不同家族的資源稟賦或技術不同,家族之間的交換增多。與此同時,主要的生產活動和物品消費逐漸下移至家庭,家庭的經濟獨立性逐步增強,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濟和私有制。于是,家庭也成為交換的主體,交換的主體增多,交換物品的種類增加,交換頻率提高。這種物品交換往往發(fā)生在井旁、路口等聚會場所,時間則是“日中”。這便是最初的“市”[2](P64-65),它是市場經濟最初的起點。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們便在聚居處修建墻垣,以作軍事防御之用。這便是“城”。到了家族社會時期,物品交易發(fā)生在家族聚居的城堡中。于是“城”與“市”結合為一,“城市”產生了。
交換的發(fā)展產生了對交換中介人與價值中介的需求。產生了以從事物品交換為職業(yè)的人——商人,和起中介作用的特殊商品——貨幣。最初由實物充當貨幣,主要是龜、貝等自然物,后來逐步向糧食、布帛、石斧、銅斧等生產物轉移。由于中介人與價值中介的介入,物品交換由物物交換進入商品交換階段。
市、城市、商人與貨幣的產生,標志著商品貨幣關系的形成。
商品貨幣關系使家庭之間產生貧富分化,促進了家族內部的分解。商品貨幣關系使家庭之間在血緣關系以外有了交換關系。與此同時,一個家族的家庭與其他家族中的家庭發(fā)生市場關系。這種市場關系使地域聯系日益加強,從而導致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瓦解,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行政體制得以建立。市場的發(fā)展使求利與競爭的觀念浸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下交征利”,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禮崩樂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鐵銅石木工具開始代替銅石木工具的時期。這次社會生產力的大革命導致家族主經濟形態(tài)進入奴婢主經濟形態(tài),血緣依附關系階段進入階級依附關系階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管理組織系統進入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官僚管理組織系統。這是一場社會大變革。變革的結果之一是,基層社會經濟組織由家族分解為家庭。家庭分為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勞動者個體經濟(自耕農與個體手工業(yè)者),另一種是奴婢制經濟。鐵犁及“二牛三人”為一犋的犁耕技術,使奴婢制生產成為先進生產力的載體,能給市場提供較多商品。奴婢主需要購買奴婢、土地、部分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也需要通過賣出產品,獲得購買上述物資及納稅的貨幣。奴婢制經濟的運行需要與市場有密切的聯系。它的發(fā)展促進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3]。同時,早期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又促進奴婢制的發(fā)展。奴婢制生產的興盛伴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興盛。因此,從西周后期直到西漢,除秦末戰(zhàn)亂時期外,商業(yè)發(fā)展水平不斷上升,至漢武帝、昭帝、宣帝時(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49年)達到高峰[4]。
從西周后期起出現了土地私有和買賣現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賣妻鬻子為奴婢。土地和奴婢這兩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成為商品,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王莽改制,企圖通過將土地與奴婢收歸國有,阻礙這種發(fā)展趨勢,結果造成社會混亂,使“新”朝很快垮臺。
除土地與奴婢外,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統治者、富人消費的奢侈品,城市居民消費的生活用品,一般居民消費的食鹽和鐵器。
這時的城市遵循坊市制。作為居民住宅區(qū)的“坊”和商業(yè)交易區(qū)的“市”在空間上相分離。商業(yè)活動只能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市”中進行。城市職能以行政據點和軍事堡壘為主,經濟居于次要地位[5]。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交通的發(fā)展和各諸侯國之間經濟文化的聯系,增進生產工具、技術與產品的交流,推動貨幣制度與度量衡制度的銜接,使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一致面增強。諸侯割據及因此而帶來的戰(zhàn)爭,邊境上林立的關卡,貨幣制度、度量衡制度等等的不同,是商人進行商業(yè)活動的障礙。統一及因此而來的和平,是他們的迫切要求。這使國家統一成為一種客觀要求,并為統一準備了一些物質條件與社會力量。在一定意義上,秦漢統一帝國的形成是幾百年商業(yè)發(fā)展的結果[4]。秦漢的統一創(chuàng)造了全國性市場,以及實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政策,為商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大大推動了商業(yè)的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是從實物貨幣到青銅鑄幣的演變時期。演變的起點是布帛、糧食、金屬、工具等多種生產物充當商品交換的價值中介。青銅鑄幣因其獨特優(yōu)勢而成為常用的一種。貨幣形態(tài)變化反過來促進市場發(fā)展。商人由于手中有了計算單位貨幣,有了諸侯國之間通行的黃金,于是可在國內外從事商業(yè)活動,境內境外貿易由此迅速發(fā)展[6](P385)。
金屬鑄幣的出現為財政開辟了新財源。出于對貨幣信用的要求及物資、技術方面的原因,政府承擔了鑄幣任務,從而可以獲得鑄造利潤,并掌握大量的貨幣。為掌握貨幣擁有的力量,政府壟斷鹽鐵經營[6](P386)。金屬鑄幣出現后,一些財政收入項目由征收實物變?yōu)檎魇肇泿?。政府把來自鑄幣、商業(yè)與稅收的貨幣收入用于支出。這種財政支出在市場總購買力中占主要地位,因而市場有效需求是以財政為基礎。市場上出售的商品,一部分是國家控制單位生產的和國家以賦稅形式從私人那里征收的實物。這種商業(yè)和市場,就其基本部分而言,是以國家財政作基礎。
私人經濟中有錢在市場上購買商品和有剩余產品提供市場的,主要是奴婢主經濟。這種經濟的生產基本上是自給性的。自耕農更是自給性生產。拿到市場上出售的,本不是為市場生產的,而是因為要購買家庭必需的商品和交納貨幣賦稅需要貨幣而出售的。雖有少量的為市場生產的手工業(yè)者和個體農民,但其產品占比很小。上述情況說明,商人經營的商品,基本部分不是商品生產者生產的,而是因為商業(yè)的存在,被卷入市場的自給性產品和自然物品。這種商業(yè)不是商品生產過程的延續(xù)與內在要求。這是商品貨幣關系階段的特征與性質之所在。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fā)展,互通有無的地域不斷擴大,玉石、珍珠等自然物變成了長途貿易的商品,本非作為商品生產的剩余之物被卷入市場變成商品,一些生產者可以專事手工業(yè)、商業(yè)、牧業(yè)、林業(yè)和漁業(yè)。這導致出現了中國商業(yè)的第一個高潮。原始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轉入古代自然經濟結構(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可分為原始自然經濟、古代自然經濟和中古自然經濟)[3],社會結構也進入一個新階段。
商品經濟階段經歷產生與繁榮兩個小的階段。
東漢三國是奴婢主經濟形態(tài)到莊主經濟形態(tài)的過渡時期。這是以鐵犁為代表的鐵農具和牛耕普及的時期。兩牛一人一犁、一牛兩人一犁或一牛一人一犁先后成為最先進的生產方法。個體農民是這種生產方法最經濟的載體。個體家庭成為效率高的生產方式。進行家庭生產者主要是從奴婢和破產農民演變而來的、生產資料不全的賤民(奴客、徒附、部曲、佃客等)。奴婢主莊園里,奴婢主為了考察奴婢的勞動績效,分給每一個奴婢固定的生產任務(包“工”)。這種勞動管理方法進一步發(fā)展為最早的租佃制。相比原來的經營方式,這種新辦法使奴婢主減少管理和生產資料支出,使奴婢勞動效率提高。經營方式的轉變使奴婢主轉化為莊主,奴婢轉化為莊戶。由于莊戶使用的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由莊主提供,因而發(fā)生莊戶對莊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莊戶生產莊主和莊園內人們需要的物品,并在莊園內進行交換,從而將莊園組織成一個經濟自給體。莊園經濟是一種新的雙層結構,它具有雙重自給性(莊戶家庭和莊園)。在這種結構下,交換主要發(fā)生在莊園內部。
莊主經濟代替奴婢主經濟帶來兩個趨勢:一是城市之間遠距離販運商業(yè)及與之相關的金屬貨幣發(fā)展水平變低,二是莊戶之間的近距離交換及由布、粟充當貨幣的現象變多。長期的戰(zhàn)亂對此影響很大。這種情況從南北兩個地區(qū)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來。草市、店、和市、質庫等新的商業(yè)現象都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7](P236-292)。
從城市之間、城市內部和遠距離交換的衰退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向前發(fā)展的伴隨物而言,它是歷史進步的一個側面。與此同時出現的個體經濟之間交換的發(fā)展與農村市場的興起,是市場關系向基層生活的深入,這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南北朝至唐代前期是莊主經濟形態(tài)到地主經濟形態(tài)的過渡時期。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工具和技術全面改進使莊戶經濟獨立性增強。地租中勞役占比下降,實物比重上升。莊戶人身自由度提高。在此基礎上出現契約租佃關系。唐代中葉均田制瓦解后,私田數量超過公田,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了主導地位,契約租佃制度成為時代特征。地主經濟形態(tài)代替莊主經濟形態(tài)。收取實物地租的地主,要將部分實物地租出售以換取貨幣,購買所需之物。經營地主生產市場需要的部分商品。地主制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必然帶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4]。
隨著地主經濟的發(fā)展,地主的地租收入增加。在有效需求中,地租成為財政支出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至宋代,私人地租支出在有效需求中的占比超過財政支出。這是商品經濟代替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要內涵。
商品經濟的基礎是小商品生產,它首先在手工業(yè)中得到發(fā)展。由于生產技術改進,產品的市場擴大,政府放寬對手工業(yè)的束縛,私營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在社會勞動總量中,其占比日益增大,手工業(yè)者占總人口的比重也日益增大。這個時期出現的前店后廠,是城鎮(zhèn)手工業(yè)的典型形態(tài)。手工業(yè)中出現商品率很高的大型工場。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帶動為其提供原料的經濟作物生產專業(yè)化。在這個基礎上出現大規(guī)模農業(yè)經營者,其產品必然進入市場[1](P64)。
與此同時,農民經濟實力增強,更多地參加市場交換,農民自給經濟體中出現為市場生產商品的部分,其中部分農戶隨后轉變?yōu)檗r業(yè)小商品生產者。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出售自己產品后購入的是生產和生活必需品。市場商品中奢侈品的比重縮小,日用品的比重加大。市場的群眾性加強。
中唐至宋代,城中之市已出現早市、夜市、鬼市,市場經營沖破時間限制。與此同時,商人已可當街開鋪設店,市場沖破地域限制。店鋪當街開設后,街面日趨縮減。宋廷屢禁不止,最終被迫承認現實[8](P470),坊市制轉變?yōu)樯⑹兄啤T诔鞘兄T功能中,行政與軍事據點的意義下降,商業(yè)型城市面貌由此逐步形成。
隨著市場交換頻率增高,農村集市隨之增多,集市分布的密度加大,開集的日期加密。天天有集的成為市鎮(zhèn),這在明代中葉以后大量出現。農村的集市網與處于交通干線上的城鎮(zhèn)相聯系,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涵蓋廣闊的市場網絡體系。它將各個區(qū)域連成一個整體。這使地區(qū)之間分工互補、按比較優(yōu)勢配置資源成為可能。市場機制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不斷加強。
城鄉(xiāng)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使商人有銷售大量商品和積累較多貨幣的可能,大商人資本和專業(yè)大商人應時興起。行會、會館等商人組織相繼產生。明代已出現資本經商制和合伙經商制。商人資本的運用,出現投資于生產的現象。商人資本支配生產使一些地方發(fā)展成為專業(yè)區(qū)。專業(yè)大商人及其所經營的大宗日用商品的長途販運之發(fā)展,是商品經濟中的市場轉變?yōu)槭袌鼋洕年P鍵。
市場的發(fā)展引起貨幣發(fā)生六大變化:布、粟等實物貨幣退出貨幣領域;銅鑄幣文由紀重變?yōu)榧o年,擺脫稱量貨幣的胎記;貴金屬白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1](P50);紙幣從北宋起開始使用;貨幣價值總量大大增加;最后,隨著境外商業(yè)的發(fā)展,銅錢大量流向鄰近各國。
商品交換的發(fā)展使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矛盾日漸明顯。以貨幣為經營對象的金融機構應運而生。中唐出現代客寄存金銀財寶的柜坊。明清以后,錢鋪、賬局、票號等金融機構相繼產生,商業(yè)信貸快速發(fā)展。與此同時,金融機構規(guī)模擴大,資金供求總量增長,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流動資金越來越依賴這些金融機構來滿足,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成為經濟運行過程的一個要素。所有這些變化是資金市場出現并走向現代化的表現。
市場的發(fā)展使財政逐步貨幣化。賦稅從租庸調到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地[7](P294-602),從按人丁征收到按資產征收,從征收勞役到人丁無役稅,從征收實物到部分征收貨幣,貨幣日漸以白銀為主。這樣,財政收支逐漸貨幣化,貨幣逐漸白銀化。市場對農民、手工業(yè)者、商人經濟生活的影響加大。指令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1](P62)。到清代中葉,中國經濟已經踏進了市場經濟的門檻。
從清中葉至今,是市場經濟形成與發(fā)展的階段。這一階段又可分為三個小的階段。
中國經濟在19世紀中葉發(fā)生兩個大的變化。第一,開始使用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經濟是機器生產的最好載體。資本主義機器生產因規(guī)模大,產品多,且以謀取利潤為目的,其運行必須通過市場,因而現代工業(yè)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必將導致市場經濟的形成[1](P321-326)。第二,中國市場被動開放,通過這種市場與歐美機器大生產相聯系。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以買辦為主的中國人將世界市場上的現代化事物移植到中國。上述兩大變化使原有的經濟結構發(fā)生劇烈變化。農民的生產和消費更多與市場掛鉤,耕織結合的自給體逐步瓦解。手工業(yè)中雇傭關系發(fā)展,市場對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調劑作用。地主中的一部分雇工經營農業(yè),變?yōu)榻洜I地主。一部分地主將地租轉化為資本,投資工商業(yè)[2](P58-92)。市場已支配大部分人的經濟活動和大多數資源的配置。市場流通的商品中,與機器大生產相聯系的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與大生產相連的現代商業(yè)發(fā)展迅速,出現百貨公司、股份公司等現代商業(yè)經營形式和組織形式。這些變化使地主經濟形態(tài)轉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ń洕螒B(tài)。
現代型的統一國內市場開始形成,是這個時期市場關系的一個重要時代特征。在空間層面上,地區(qū)之間與城鄉(xiāng)之間交叉成網。在市場內部的垂直層面上,以集鎮(zhèn)為中心的基層市場、以城市為中心的地區(qū)市場和以上海為中心的全國性市場,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多層次網狀結構。上海既是國內市場的中心,也是遠東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運輸中心和金融中心,它是全球市場網中的一個節(jié)點,使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在市場內含的橫斷層面上,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多種類的市場形成一整套現代市場體系。法定的全國統一的度量衡與貨幣制度在逐步推行。
在新興的城市中,“城”的防御功能逐步弱化。一些新興的城市根本沒有城墻。一些老城市的城墻被拆掉。全國的經濟中心(上海)與政治中心(北京,南京)已經分離?!笆小背蔀槌鞘械幕韭毮堋_@是現代城市與傳統城市的基本區(qū)別。
商人的構成發(fā)生重大變化,執(zhí)行生產職能的商人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商人的組織已經由行會、會館演變?yōu)榫哂鞋F代性特征的法人社團,并由地區(qū)性組織變?yōu)槿珖越M織,出現了代表其利益的政黨,標志著商人已經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參與政治運動,制定經濟法規(guī),維護經濟秩序,在社會生活中成為領導階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銀錢并行的幣制不再適應發(fā)展的需要,貨幣完全白銀化。1933年,國民政府進行了廢用銀兩改用銀元的幣制改革,接著進行禁用銀元、發(fā)行全國統一的法定紙幣、實行固定匯率的信用貨幣制度的幣制改革。中國的貨幣與世界貨幣接軌。經營貨幣的機構由傳統的票號、錢莊發(fā)展為現代銀行,形成全國性銀行系統。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地租貨幣化程度迅猛提高,財政與賦稅則基本貨幣化[2](P93-99)。與市場有關的統稅、關稅、鹽稅等工商稅成為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這是財政現代化的主要表現。
以上事實標志著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市場經濟初步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實行的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xiāng)互助、內外交流為方針的市場經濟政策。1952年的“五反”,1953年批判“四大自由”,以及從此時開始的改造市場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體制的政策,使農業(yè)耕地、城鎮(zhèn)房地產、基本生產資料等先后退出市場。由于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毛澤東認為商品交換是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土壤,因而實行抑商政策,嚴格限制商品生產和市場發(fā)展,結果導致市場萎縮。但是,在這一時期,對外貿易始終存在,國內貿易也始終存在,商品交換從未中斷;即使在實行嚴格計劃的生產資料配置領域,也有20%~30%是無計劃的市場交換。這表明市場經濟的因素不可能完全排除。所以,1953年開始選擇并在1957~1978年成為現實的是有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1](P440)。這種體制因忽視市場的作用,導致國民經濟長期的徘徊與停滯。事實證明,離開市場化發(fā)展經濟與工業(yè)化,是不能成功的[9]。
從1979年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內容是轉變資源配置方式,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中國的經濟市場化進程在中斷了近30年后被重新啟動。改革的具體措施有:一是在農村廢除人民公社和在城市對國有企業(yè)進行改革,培養(yǎng)市場主體,逐步發(fā)展和培育各種市場,并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調節(jié)生產。同時允許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市場主體出現,并允許它們同國有企業(yè)競爭。二是逐步放開價格,使其成為反映市場供求和調節(jié)資源配置的最重要信息。三是建立以稅收、利率、信貸等為手段的宏觀間接調控體制,取代以行政命令為手段的調控體系。這些改革使計劃經濟體制轉向以市場為主的經濟體制?,F在已是市場經濟加計劃的體制結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初步形成。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體制的重新肯定[1](P441)。這種體制推動經濟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進入中期階段。事實再次證明,市場化是發(fā)展經濟與工業(yè)化的前提與基礎[9]。
1.4 000多年來,市場關系一直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并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市場中的主要商品在商品貨幣關系階段是被商業(yè)卷入市場的自然物和自給性產品,在商品經濟階段是自然經濟中的小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經濟階段是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這是三個階段的根本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在市場關系諸因素上有明顯的表現:(1)商品生產。從不存在到只占總量的微弱部分;以手工勞動為特色的小商品生產;以使用機器為特征的大商品生產。(2)“城”與“市”的關系。有“城”無“市”,先“城”后“市”,“城”“市”合一;坊市制瓦解,“城”“市”融為一體;“市”突破“城”的界限,有“市”而無“城”。(3)市與市的關系。最初各個市只是一個個零星散布的點,接著市與市之間遠距離的販運貿易有所發(fā)展;城鄉(xiāng)市場之間產生了聯系;全國性的市場網。(4)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地方特產和奢侈品;群眾的日常用品;不僅一般商品,貨幣本身也成為一種商品。(5)貨幣。由實物充當,出現賤金屬鑄幣;貴金屬成為主要貨幣;以貴金屬為本位的紙幣成為唯一法定貨幣。(6)貨幣的經營者。個人(“子錢家”);經營貨幣的機構(如飛錢、柜坊、典當、錢莊和票號);以股份制公司形式經營的現代銀行。(7)商業(yè)的經營者。政府;官營為主,私營為輔;私營為主。
2.中國4 000多年的經濟史表明,市場是與政治權力相對的一種偉大的社會力量。它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影響。市場具有巨大的魔力,刺激“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11](P3254),從而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市場與貨幣相伴生。在貨幣產生之前,只有政治權力是社會生活中的偉大力量。貨幣從其降世之日起,就顯示出它有一種整個社會都要向它屈膝的普遍力量。從此以后,人類社會生活就陷入“權”與“錢”的互相滲透、互相控制、互相擁抱的糾葛之中。
3.市場具有為自己掃除前進障礙的內在力量。無論是有巨大破壞力的戰(zhàn)爭,還是抑商政策,均無法阻礙其前進的步伐。從東周到秦漢的800年間,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連綿,接著又是秦末的全國大戰(zhàn)亂。在此期間,一些國家實行抑商政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商業(yè)仍不斷向前發(fā)展。王莽改制,企圖阻礙市場的發(fā)展,結果導致他所建立的“新”朝很快垮臺。太平天國曾經實行禁止城市商業(yè)的政策,亦未能成功[11]。1953~1978年,政府盡全力推行反市場經濟的政策,但市場關系并未因此而中斷。1979年開始經濟體制改革后,市場經濟以極快的速度恢復,呈現出空前的活力,可以看作是對之前20余年被壓抑的能量的集中釋放。現代的事實證明,脫離市場化,會使經濟停滯,搞不成工業(yè)化,而以市場化
為基礎,則將使經濟和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梢?,市場經濟向前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guī)律。中國今天的市場經濟是經濟運行4 000多年的必然結局。
參考文獻:
[1] 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趙德馨.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 趙德馨.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水平與生產結構的關系——以公元前1世紀前后為例[C]//中國前近代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 趙德馨.論商興國興[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3):62-69.
[5] 趙德馨.兩漢的商品生產與商業(yè)[C]//中國奴隸制經濟形態(tài)的片斷探討.上海:三聯書店,1958.
[6] 趙德馨.楚國的貨幣[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 趙德馨.中國經濟史辭典[K].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
[8] 趙德馨.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9] 趙德馨.市場化與工業(yè)化:經濟現代化的兩個主要層次[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1):82—96.
[10] 司馬遷.貨殖列傳[C]//史記(卷129 ).上海:中華書局,1982.
[11] 趙德馨.論太平天國的城市政策[J].歷史研究,1993,(2):4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