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通,林 紅,廖高會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西游補》對明末世風的揭露與諷刺*
王 通,林 紅,廖高會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西游補》是《西游記》續(xù)書中的佼佼者,為明末學者董說所著。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悟空的種種奇幻見聞,利用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筆鋒觸及明中后期的皇帝和奸佞臣子,同時,對明代科舉制度、明末人欲橫流的世風也進行了大膽揭露和諷刺,表現(xiàn)出了知識分子特有的政治敏銳感和社會責任感。
《西游補》;明末世風;科舉制度;奸佞臣子
《西游記》自問世以來,廣受歡迎,使得明末神魔小說一度盛行。在其影響下,出現(xiàn)了好多續(xù)書及仿作,其中較著名的有《續(xù)西游記》、《后西游記》、《西游補》等。但《續(xù)西游記》和《后西游記》無論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思想藝術,都難脫窠臼,始終無法與《西游記》并肩。前人所言“《后西游記》雖然不能比美于前,然嬉笑怒罵 ,皆成文章;若《續(xù)西游》,則成狗尾。[1]”
在三部續(xù)書中,唯《西游補》與眾不同。《西游補》為明末學者董說(1620-1686)所著,自問世以來便受到很多關注。小說寫唐僧師徒過火焰山之后,孫悟空被鯖魚精所迷,在時空顛倒中的奇幻經(jīng)歷,撲朔迷離,寓意頗深。魯迅稱贊說:“惟其造事遣詞,則豐贍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處,時足驚人,間以俳諧,亦常俊艷,殊非同時手作敢望也。[2]”作品構(gòu)思奇特,變幻莫測,上下古今,熔于一爐,似真似假,如夢如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對歷史的反思、人生的感嘆、現(xiàn)實的批判之中,盡情抒發(fā)了胸中的壘塊,并表達了對‘情’的理性思考”[3]。
《西游補》對明末世風進行了深刻的諷刺與揭露,如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的醉生夢死、科舉制度的催殘人性、儒林眾生的虛偽無能、奸佞小人的齷齪卑鄙,明末社會的人欲橫流等,表現(xiàn)出對國家命運極度關注的社會責任感。
明朝自嘉靖后的每個皇帝幾乎都淫欲無度,奢侈放縱。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足有四十年躺在床上抽大煙,如《西游補》中說的:“皇帝也眠,宰相也眠,綠玉殿如今變成眠仙閣哩!”從皇帝到群臣,對國事都懶于問津,其中的揭露與諷刺不言而喻。明光宗貪戀女色,一夜連幸數(shù)人,支離床褥,在服用李可灼所進紅丸后一命歸西,在位僅二十九天。這在《西游補》中也有影射,作者借悟空所想揭露道:“……若是一月一個皇帝,不消四年,三十八個都換到了?!泵黛渥诿咳章暽R,歌舞升平,《西游補》中借掃地宮人之口揭露出當時皇帝荒淫無恥、不理國事的生活:
一個醉天子,面上血紅,頭兒搖搖,腳兒斜斜,舌兒嗒嗒,不管三七廿一,二七十四,一橫橫在徐夫人的身上。傾國夫人又慌忙坐定,做了一個雪花肉榻,枕了天子的腳跟。又有徐夫人身邊一個繡女忒有情興,登時摘一朵海木香,嘻嘻而笑,走到徐夫人背后,輕輕插在天子頭上,做個‘醉花天子’模樣。這等快活,果然人間蓬島!
第二回中,悟空突然發(fā)現(xiàn)西行路上又出現(xiàn)一座大唐城池,于是要見玉帝問個明白,卻被告知靈霄寶殿已被人偷去,無天可上,以此來映射當時政治的黑暗和明大廈將傾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段饔窝a》對統(tǒng)治者的揭露諷刺雖篇幅不多,但卻深刻有力,將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朝政,不思進取,只顧享樂荒淫的生活揭露得入木三分。
科舉取士是明代錄取官員的唯一途徑,文臣皆由科舉而進,而科舉考試的主要手段是八股文,八股文有刻板嚴格的規(guī)范和格式。到崇禎年間,八股文“只是做為科舉士子人的應試手段和工具,在內(nèi)容上,已由明初的多元選取,至明中期的程朱主流,進一步到明末的割裂經(jīng)義,使得它原本具有的文體平正典雅的特點黯然失色,完全成了一具科舉考試的僵尸。[4]”當時,刊刻范文也泛濫成災,使得知識分子多不研究救國救民之學,而只在八股文中窮盡精力,造成知識面狹窄,缺乏社會實踐和治政理民的實際能力。清初顧炎武曾痛心疾首地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5]”對功名利祿的向往還使得科舉考試黑暗無比、舞弊成風,使得好多有才之士均不屑于參加。《西游補》即成書于作者科考失敗的第二年,于是作者將其對科舉的憤恨一一寫入書中?!段饔窝a》寫悟空誤入青青世界后,進入萬鏡樓臺后從“天字第一號”鏡中看到當時的放榜情況,“只見鏡里一人在那里放榜;榜文上寫著:第一名廷對秀才柳春,第二名廷對秀才烏有,第三名廷對秀才高未明”。前三甲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柳春取其陰柔弱小;烏有指其子虛烏有;高未明暗指其高中原因不明。這不僅是對前三名秀才有名無實的辛辣揭露,更是對有眼無珠主考官和呆板黑暗的科舉考試的莫大嘲笑。接著書中又描寫了放榜時眾秀才的表現(xiàn),盡顯各類儒生丑態(tài),揭露了“一班無耳無目,無舌無鼻,無手無腳,無心無肺,無筋無骨,無血氣”的美其名曰秀士者,卻“百年只用一張紙,蓋棺卻無兩句書”。只會寫一些狗屁”紗帽文章”來沽名釣譽,但于國于家卻無濟于事的廢人。
《西游補》成書于崇禎末年,明王朝已風雨飄搖?!叭撼冀员彻珷I私,一日甚一日,外患愈逼,黨局愈多,雖其持論,互有短長,大抵所謂小人,皆真小人,而所謂君子,則未必真君子……百官不知職守,但知苛刻,雖以烈皇帝之憂勤,而不能挽江河于日下也”[6]。所以,書中對那些變節(jié)投降、置國家命運于不顧的官僚深惡痛絕。在第九回讓悟空在未來世界化身閻王,拷打?qū)弳柷貦u,來表達對奸佞之臣的無比痛恨。
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數(shù)不勝數(shù),為什么行者單單要審秦檜呢?這是因為“宋朝歷史上金兵南下征戰(zhàn)與清兵入關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從明末到清朝建立的亂世時期里,清兵南侵的種種暴行與反映北宋末年社會的《水滸傳》、《金瓶梅》等小說所描寫的情形就有許多相似之處: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社會背景相似;北宋官豎童貫、明末閹人魏忠賢的專權擅政相似;北宋宋江、方臘起義與明末張獻忠、李自成起義相似;北宋末年金人憑陵而致徽、欽二帝北狩與明朝末年清兵南侵而使國破家亡也極為相似”[7]。在《西游補》中,作者以宋比明,以極刑處罰秦檜來影射明季奸佞之臣,從而達到泄憤的目的。
在“秦檜百身難自贖,大圣一心歸穆王”中,行者化身審閻王一節(jié)可謂是《西游補》中極為痛快淋漓的文字?!靶姓咴陉幩局袑徲嵡貦u一節(jié),作用便在于諷刺如魏忠賢及在崇禎十年間在作者故鄉(xiāng)出現(xiàn)的如朱國偵、沈榷、溫體仁等奸官”[8]。對秦檜輩的丑態(tài)進行無情的揭露和嘲笑。在書中把秦檜碓成細粉,變成百萬螞蟻,又用鋸子鋸成百片,用泰山壓成泥屑,千刀萬剮后又化成一杯血酒。
在這里作者用極強的想像力,極其怪誕的手法,極其殘忍的手段來懲罰秦檜,表達了對奸佞之臣的無限憤恨。正如傅世怡先生所說的那樣:“(董說)復體察斯時奸臣誤國,忠良罷黜,而托諸行者,化作閻羅,審秦檜于幽冥,以泄千古不平之氣耳”[9]。
明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成人們崇尚金錢,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縱情聲色,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生活靡然向奢,以儉為鄙”[10]。奢侈之風日甚一日,“風俗自淳而趨于薄也,猶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11]”
宋明理學束縛下的婚戀模式是以“理”窒“欲”,以“禮”來禁錮人們對精神之愛的追求,但在明中后期的思潮中,“心學”經(jīng)王陽明和泰州學派進一步發(fā)展后,形成聲勢強烈的“主情”思潮與程朱理學抗衡。這種以弘揚個性、正視人欲為主要精神的“主情思潮”在明代思潮中影響很大,但其過度發(fā)展的后果是矯枉過正,于是,整個明末社會肉欲橫流。如才子屠隆眠花伴柳患梅毒而死,對他的人品不但無損,反而被視為體面光彩的風流韻事。“實際上全社會對于淫蕩,已到了毫不為羞恥的田地”[12]。
《西游補》的作者已意識到縱欲主義和頹廢風氣必然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在小說中,作者用“鯖”、“青”等字諧音“情”字,將“情”說成是“情”魔、“情”妖,而鯖魚精自然也是“情欲”精的諧音。書中始終是鯖魚(情欲)精迷惑心猿,第一回就說:“此一回書,鯖魚擾亂,迷惑心猿,總見世界情緣,多是浮云夢幻?!蓖瑫r又說:“《西游補》,情夢也。斬情魔,正要一刀兩斷”。在第十六回中,木叉讓唐僧收鯖魚精幻化的小和尚悟青(悟情)時說:“悟青雖是長老的第四個徒弟,卻要排在悟空之下、悟能之上,湊成‘空青能凈’四字?!泵黠@的意思就是清空情欲,世界清凈。因此,在整部書中,作者將”情”妖魔化、虛幻化,并要無情斬斷,再現(xiàn)朗朗乾坤。表現(xiàn)了對當時世風澆薄、人欲橫流的極度擔憂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西游補》中,作者通過行者的所見所聞,對明末政治的昏聵、科舉的毒害及主情思潮過度而導致的人欲橫流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諷刺,表現(xiàn)了對國家、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同時,面對此種狀況,也表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擔憂與復雜的無奈。
[1]朱一玄,劉毓忱.西游記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400.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144-145.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1.
[4]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5:130.
[5]黃汝成,欒保群,呂宗力,等.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46.
[6]楊國禎,陳支平.明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90.
[7]高玉海.明清小說續(xù)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1-22.
[8]段啟明.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鑒賞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98.
[9]傅世怡.西游補初探[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108.
[10]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等.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18.
[11]范濂.云間據(jù)目鈔.筆記小說大觀[M].南京: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110.
[12]李國文.明末淫風與文學濁流[J].文學自由談,2003(6):20.
The Disclosure and Irony of the Moral Values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in Continu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WANG Tong,LIN Hong,LIAO Gao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Continu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by Dong Shuo,a scholar in late Ming Dynasty,is among the best sequels ofJourney to the West.Through fantastic adventures of the Monkey King in the novel,the author courageously and ironically discloses the moral values of Ming Dynasty with a variety of writing techniques.The novel also attacks emperors of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ir crafty courtiers,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sexual indulgence of that time,which shows the unique political sensitiv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lars.
Continu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the moral values;imperial examinations;crafty sycophant courtiers
G77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015
1673-1646(2010)06-0059-03
2010-03-22
王 通(1976-),男,講師,碩士,從事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