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梅
(浙江樹人大學語言學院,浙江杭州310015)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的和諧發(fā)展于1946年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國際理解教育是在戰(zhàn)后人類對世界和平的熱切呼喚,解決世界問題的迫切需要和全球化的巨大沖擊三大背景下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到了20世紀末,國際教育理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國際教育思潮,不斷促進各國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1]91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培養(yǎng)國民對其他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促進民主精神的發(fā)展,促進國際交流與團結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自1946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屆大會上正式提出后,國際理解教育在國際組織的倡導和推動下得到了蓬勃發(fā)展。
國際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類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而學校教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世界各種文化;了解聯(lián)合國等國際機構;認識人權及其重要性;認識各類世界性問題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
2.態(tài)度目標。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懂得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能力目標。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他人的溝通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自我表達能力;解決矛盾的能力;參與能力。[1]96
雖然不同的國家對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有不同的解讀,但其基本內(nèi)容和實施方法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建立的國際組織,其建立的目的就是調(diào)節(jié)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目前,促進教育的交流與合作的任何重大項目沒有聯(lián)合國的活動是無法想象的。由于國際理解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促進教育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因此認識聯(lián)合國對于國際理解教育來說必不可少。而認識聯(lián)合國的教育,不可避免會涉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通過相互協(xié)作和各種和平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的內(nèi)容。這樣,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和平觀念就會得到培養(yǎng)。
2.人權教育。人權是指人們享有不分種族、民族、性別、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的權利與基本自由,包括人的生命權、財產(chǎn)權、教育權、勞動權、信仰自由、言論與新聞自由、民主等基本權利。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把人的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作為價值基礎,同時指出人權的重要支柱是自由、平等和休戚與共;“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力上一律平等。他們……應以兄弟的精神相對待”。[1]98顯而易見,維護個人的人權必須建立在對其他人人權的尊重和寬容的基礎上,唯其如此,在尊重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基礎上的自由和平等方式方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社會才能實現(xiàn),一個和平友好的國際社會方能出現(xiàn)。因此維護人權體現(xiàn)了和平解決沖突和爭端的愿望,為了培養(yǎng)學生和平觀念的國際理解教育理所當然地包含人權教育。
3.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現(xiàn)在的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在多元的世界中,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沖突不可避免,這種沖突來源于對其他民族和其他國家文化的不理解,所以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性內(nèi)容。
4.民族認同。民族認同主要指個人對于其所處的地區(qū)、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移民大量增加,如何使國民盡快地適應異國文化的問題向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國際理解精神的要求。把民族認同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容,這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存民族特色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要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必須以理解和尊重、熟悉本民族的文化為基礎,即所謂唯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毫無疑問,保持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很重要,因此對國民進行民族認同的教育十分必要。
以下就日本為例談談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實踐情況。
由于戰(zhàn)后日本民眾對和平的期望異常熱切,日本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國際理解教育表現(xiàn)出了相當?shù)臒崆?成為最早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學校項目的國家之一。日本的國際理解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二戰(zhàn)后至 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1]102-103
第一階段:如前所述,戰(zhàn)后日本民眾有著對世界和平的熱情期望,社會各界也對戰(zhàn)爭期間進行的法西斯教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背景下,日本積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在1953年,日本就有 6所學校參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學校項目。其國際理解教育政策在這一階段嚴格遵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的理念,即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各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
第二階段:日本經(jīng)濟在20世紀 60年代飛速增長,伴隨著經(jīng)濟騰飛,日本國民也找回了民族自信;與此同時,日本向國外的移民逐漸增加,而戰(zhàn)爭期間僑居國外的日本人也逐漸回國。面臨這樣的問題,日本的國際理解教育政策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疏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轉(zhuǎn)向移居國外的日本人的教育問題以及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歸國僑民在日本的生活問題。在國際理解教育中,外語教育和培養(yǎng)青少年適應國際社會的能力得到高度重視。作為國際理解教育內(nèi)容的民族認同在這一階段得到加強。日本1966年發(fā)表的中等教育改革政策宣布,日本人應該培養(yǎng)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及熱愛和尊敬天皇的觀念。日本的國際理解教育中的民族主義苗頭初現(xiàn)。
第三階段: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的泡沫在20世紀80年代破裂,而全球化的浪潮在這一時期迅猛而來,日本面臨著國際交流日益加深以及信息化時代的挑戰(zhàn)。國際理解教育此時又受到高度重視。這一時期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重點是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在 80年代的各次教育改革中,日本把培養(yǎng)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人作為教育目標。把對其他國家文化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賴性的理解和傳承日本文化相結合,是這一時期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特點。
第四階段:經(jīng)濟發(fā)展的持續(xù)停滯以及“9·11”事件后的世界反恐行動,使得日本國內(nèi)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高漲。20世紀9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國際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際理解教育有所加強,把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作為尊重與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
可以看出,日本對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視不僅是民眾對世界和平的期盼,同時也是日本重塑國家形象,重返國際舞臺的一個重要舉措。而在這四個發(fā)展階段,尤其是在后三個階段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的是日本對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中的后兩項內(nèi)容即“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和“民族認同”方面的重視。筆者認為這兩項內(nèi)容也正是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nèi)容。同時也是我們在外語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貫穿的理念。下面以日本文學課教學為例談談這一理念對外語教學的啟發(fā)。
文學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是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是對人類在某一歷史時期的活動的記載,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也就意味著對人類社會以及人性本身的思考。筆者認為在日本文學課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穿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尤其是“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和“民族認同”方面的理念,這樣才能在既不失去民族主體性的同時又能拋開民族偏見,更客觀地鑒賞文學作品,更真實地體會人類關于生活世界的“原初境遇”,從而獲得一種理性的審美情操,更好地達到教學大綱規(guī)定“開拓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zhì)和氣質(zhì)”的目標。[2]
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理論基礎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1]80-83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是接受并欣賞文化差異;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權力;各文化均有其特性,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非主流文化也應受到應有的重視??缥幕逃撜J為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要消除文化偏見,因為文化偏見是文化交流和理解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因此,在教育中應注重展示事實,以當?shù)匚幕囊朁c加以闡述,指出文化上的差異有其特定的背景,修正原先認識上的偏差,開展跨文化體驗,重新認識各種文化的特點。
筆者認為跨文化教育中提倡的“以當?shù)匚幕囊朁c加以闡述”的觀點尤其值得重視。日本文學課的教學內(nèi)容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古典文學和近現(xiàn)代文學兩個部分。在后者的近現(xiàn)代文學中按照作品誕生的時間以年代名為區(qū)分標志的話又可以分為明治時期文學,大正時期文學和昭和時期文學三個階段。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文學流派繁多。這是日本文學在對西方文學的模仿與自我創(chuàng)新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民族風格的重要階段。在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教學中往往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對各個文學流派或作家提倡的文學理念或作品是教科書式的死記硬背的理解和記憶,缺乏感性的認識和真正的理解,更談不上共鳴和對自己的啟發(fā)了。究其原因可能跟學生沒有跨文化視角,不能“以當?shù)匚幕囊朁c”進行理解和分析,因而不能身臨其境地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豐富的內(nèi)涵有關。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鑒賞文學作品前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學生進入該文學作品誕生當時的情景中,從“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來考察該作品,拋開現(xiàn)在的文化偏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該作品的含義,在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之后對作品的鑒賞也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評論。
下面以鑒賞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明治時期文學作品為例,具體說明從“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來考察作品。
在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鑒賞過程中,明治時期的文學作品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為明治時期是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啟蒙期,是日本開始大量引進和學習西方文論的時期,是開始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學展開大規(guī)模思考和批判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記錄了整整一代明治人對剛剛文明開化后的明治社會的思考,記錄了明治時期日本人的彷徨,猶豫和困惑。同時,明治時期的文學作品在近現(xiàn)代文學中又是一個難點。其原因首先在于其文體的混亂。這是一個由近世文學走向近代文學的過渡時期,作品中使用的語言還保留著近世文學作品的古語風格。其次明治作品所描述的日本社會跟當今日本社會現(xiàn)實相差甚遠。如果僅以當今文化視點來觀察和理解明治作品,而不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考察的話,就會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現(xiàn)誤解,曲解文學作品的問題。因此,在鑒賞明治作品前,必須要對各部作品誕生的具體的文脈進行詳細的考察,也就是要以“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來考察作品。明治文學作品誕生的文脈包括明治時期的政治土壤,社會土壤,風土人情土壤以及自然環(huán)境土壤等方面內(nèi)容。這些都是我們在鑒賞作品前必須要考察的內(nèi)容。我們所提倡的“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應該是對這些具體的內(nèi)容的考察中得出的結論性的認識。同時,筆者認為考慮到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性意義等方面的因素,這些提煉出來的“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還應該滿足另外一個條件,即具備與當今文化視點的可比性的條件。只有這樣我們的鑒賞課才能體現(xiàn)文學作品作為時代和人類活動記載的載體功能,同時又能反映出人類對人性及人類社會的永不停止的思考和探索以及人類對永恒的美的追求和向往。
具體來說,比如我們在鑒賞明治時期的代表作品《浮云》《金色夜叉》《三四郎》等時,可以提出“當時當?shù)亍蔽幕朁c下的“戀愛的困難”這一鑒賞視角。[3]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在時刻不停地體會和思考的主題。但是往往人們在談論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時總是一味地放大當今文化視點中的戀愛觀,而忽略“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中的戀愛觀。如此一來就不能正確,全面地把握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在鑒賞《浮云》《金色夜叉》《三四郎》等作品時,我們可以先給學生介紹明治時期“戀愛”這一漢語性單詞的誕生,該單詞在當時所包涵的含義,該單詞誕生后對明治社會帶來的沖擊,明治人對西方戀愛觀的理解和對傳統(tǒng)戀愛觀的掙扎等等的背景知識。在此基礎上提出“當時當?shù)亍币朁c下的“戀愛的困難”這一鑒賞視角,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入明治時代的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在“立身處世”的時代背景下,明治人戀愛的困難以及明治知識分子的彷徨和努力。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會對自己所擁有的當今文化視點進行重新的審視,從而獲得一種理性的審美情操,走出片面性和極端性。
在日本文學教學中除了要貫穿跨文化理念中的“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理論”之外,“民族認同”理論的貫穿也是非常重要的??缥幕砟钪刑岢拿褡逭J同主要指個人對于其所處的地區(qū),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日本文學課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強調(diào)日本“當時當?shù)亍钡奈幕朁c及情景就會導致學生失去作為當今中國人的民族主體性視點。這同樣會導致鑒賞的片面性和極端性。而要引導學生保持一種鑒賞的平衡,可以采用比較鑒賞的方法。這種比較鑒賞方法既可以包括共時的比較,比如當時的日本文壇和中國文壇的比較,也包括歷時的比較,比如日本文壇上的縱向比較,或者跟中國文壇的縱向比較等等。
總之,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動態(tài)的視點,要有發(fā)展的眼光,廣闊的視野,在事物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把握相對靜態(tài)和穩(wěn)定的規(guī)律,并及時更新信息。
[1]黃志成.國際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1.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6.
[3]郭勇.“戀愛”的困難:論二葉亭四迷的《浮云》[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