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芬
(1. 泰山醫(yī)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6;2.章丘市中醫(yī)院,山東 章丘 250200)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可發(fā)生于整個消化道,但以胃部多見,為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壁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以往常被誤診為平滑肌腫瘤及神經源性腫瘤,約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2.2%。臨床上良惡性與年齡、性別無關,惡性居多,多為肝臟及肺轉移,淋巴結轉移罕見[1]。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56歲,因腹痛、黑便7天,加重8小時入院,貧血貌,劍突下及右上腹、臍周壓痛明顯,腹移動濁音陽性。
1.2 影像學檢查 CT平掃及強化:自胃竇后方至胰頭水平胰腺前方大片不規(guī)則形液體密度影,無明確邊緣和界限;肝臟及脾臟周圍見液體密度影;強化掃描胰腺體部下前方液體密度影內見動脈期點狀高密度強化、靜脈期變淡、延遲期造影劑基本退出,余未見明顯異常強化區(qū)(圖1~3)。診斷:腹腔積液,左側胸腔積液;考慮腹部小血管瘤破裂、急性胰腺炎,建議DSA檢查。
1.3 病理檢查 病理診斷符合胃竇惡性間質瘤。
圖1 CT平掃表現:自胃竇后方至胰頭水平胰腺前方大片不規(guī)則形液體密度影,無明確邊緣和界限;肝臟及脾臟周圍見液體密度影。
圖2 CT強化動脈期表現:胰腺體部下前方液體密度影內見點狀高密度強化,余未見明顯強化。
圖3 CT強化靜脈期表現:胰腺體部下前方液體密度影內見點狀強化較動脈期變淡。
消化道惡性間質瘤是十分少見的來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分為梭性細胞型(主要為梭形細胞)和上皮細胞型(主要有團狀的或成片樣的上皮樣細胞)。具有以下特點:細胞密度明顯增加,出現明顯梭形和多形性;核分裂數>5個/50 HFP;富于細胞性;腫塊直徑>5 cm;粘膜浸潤以及腫瘤細胞壞死等[2-3]。病理上診斷較困難,常需廣泛取材,有時免疫組織化學、基因重組、電鏡和流式細胞技術等有助于鑒別診斷。
有關胃腸道間質瘤影像表現的報道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均表現為腔內或腔外型的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軟組織腫塊,中等強化;惡性者多較大,有壞死致密度不均、邊界不清的表現。本例患者表現為肝臟、胰腺及脾臟周圍的液體密度影,無明確邊緣和界限,亦無以前報道中關于本病的強化特點,且左側胸腔胸腔積液,所以首先考慮到急性胰腺炎,后因看到胰體下前方的孤立的點狀異常強化,由于有與動脈造影劑進出同步的表現,遂考慮腹部小血管瘤破裂,謹慎起見建議行DSA檢查。病人到上級醫(yī)院檢查并做剖腹探查后做手術,隨訪得知病理結果為胃腸道惡性間質瘤。然后再回顧CT資料發(fā)現,病變雖未見強化,但胃竇部似有占位向腔內突出改變,故結合臨床及CT等影像資料剖腹探查并取活組織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1] Damatteo BP, Lewis JJ, Leung D, et al.Two hundre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currence patter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rival[J].. Ann Surg,2000,231:515.
[2] 周建春,沈海林,付引弟,等.小腸間質腫瘤鋇餐造影于CT掃描對照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1):44-47.
[3] 鄧仲端,劉子君,陳學詩,等.外科病理學[M].第2版.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19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