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懷東,李 軍
(1.安徽大學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2.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與藝術新聞學院,安徽合肥 233030)
晚唐禪宗的傳播與詩歌發(fā)展的轉向
——以晚唐詩人劉得仁為例
吳懷東1,李 軍2
(1.安徽大學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2.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與藝術新聞學院,安徽合肥 233030)
劉得仁是晚唐的一位普通詩人,多年應舉不第,其現(xiàn)存詩歌作品反映出他與佛門僧界往還較多,這種交往影響其詩歌活動,其一就是大量空明靜寂的意象或意境,其二則是“苦吟”的寫作態(tài)度。劉得仁的詩歌創(chuàng)作,正折射出晚唐佛教文化發(fā)展的轉向和禪宗影響的擴大。
劉得仁;空明靜寂;苦吟;禪宗
劉得仁,在《舊唐書》及《新唐書》中皆無傳,唯在《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 (四)》目錄中列出“劉得仁詩一卷”,對于劉得仁生卒年卻沒有介紹。由于資料缺乏,今天已經(jīng)很難考證出劉得仁確切的生卒年,根據(jù)相關史料,大致推測他主要的活動時間是在憲宗長慶 (821-824)至宣宗大中 (847-861)間,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學者所劃定的中唐和晚唐的交叉、過渡時期。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生平載錄資料的匱乏正反映出劉得仁身份的特點——普通,劉得仁只是晚唐一位普通的詩人,惟其普通,我們恰恰可以透過他的活動,觀察和把握作為時代思想主潮的佛教禪宗對于當時社會的影響,以及影響當時詩歌活動的程度和特點。
根據(jù)五代王定?!短妻浴?、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記載,劉得仁乃公主之子,有的學者考證其母為順宗云安公主,其父為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之子劉士涇①參見李軍《劉得仁及其詩歌簡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此家庭顯然為大富大貴之家,所以才可能“昆弟皆歷顯仕”。[1]108-109但是,劉昌去世之后,劉家家道中落,劉得仁就哀嘆“外族帝王是,中朝親故稀”(《上翰林丁學士》)。從劉得仁的詩歌來看,晚唐政局動蕩軍閥割據(jù)似乎沒有直接影響他的生活,或者可以這樣說,他缺少社會關懷,不再像他的唐代前輩詩人那樣關注時局,而更多關注的是個人的遭際,于是,在他的詩歌作品中,特別渲染了科場失利對他的巨大打擊。本來,劉得仁和當時絕大多數(shù)士子一樣,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從大處言是追求建功立業(yè),就小處言則謀得衣食無憂。但是,晚唐特定的情況造成及第更加艱難:此時參加考試士子人數(shù)大增,競爭自然更加激烈,中舉者比例降低,而更嚴重的還是科場黑暗?!短妻浴肪砹涊d當時一位舉子話說:“仆竊謂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三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劉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1]65,在上述背景下并不屬于例外。
長期科舉不第,生活貧困交加,從劉得仁的居住地可見一斑。根據(jù)劉得仁《夏日通濟里居酬諸先輩見訪》、《通濟里居酬盧肇見尋不遇》諸詩可知,劉得仁在長安的長期居住地是通濟里。通濟里是長安東南角抵近南城墻的一坊,北隔通善坊是晉昌坊,也就是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兼旅游勝地——慈恩寺所在地;東隔曲池坊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曲江池,“雁塔題名”、“曲江赴宴”和“杏園探花”是中唐以來及第士子炫耀功名三大風流得意之事。后代學者以為這些地方常年都非常熱鬧,其實,這種熱鬧最多是春天的景象,平時并非都是如此?!堕L安志》關于朱雀門街東第一街從北向南第七坊開明坊記載云:“自朱雀門第六橫街以南率無居人宅第?!逼湎赂凶⒃?“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近郭,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眲⒌萌仕⊥镎谶@個范圍之中。劉得仁稍前的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在《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中就記載,令狐楚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欲立家廟,“善相考祥得地,于京師通濟里”。另外一位晚唐詩人曹鄴,在《下第寄知己》詩中就說:“歸來通濟里,開戶山鼠出?!边@兩條材料足見通濟里及其周圍人跡罕至的荒涼蕭條的景象。
歷經(jīng)近三十年的科舉備考、應考及其失敗,劉得仁飽嘗了生活的艱難和人生的不幸,于是,他不得不通過與友朋的交往以及寫詩,抒寫人生感慨,獲得心理的平衡。劉得仁現(xiàn)存詩歌 144首,其中,迎送類的應酬詩歌就有 74首,數(shù)量過半。我們根據(jù)詩題確認所涉及的地點和交往人物①本處詩題以清編《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和陳尚君《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所錄為準。列表如下:
表1 劉得仁的詩題所涉及的地點
表2 劉得仁的詩題所涉及的人物
續(xù)表2 劉得仁的詩題所涉及的人物
序號 名稱 次數(shù) 篇章34 崔大夫 1 《送鄂州崔大夫赴鎮(zhèn)》35錢徽 1 《送錢給事赴虢州》36 新羅人 1 《送新羅人歸本國》37車濤 1 《送車濤罷舉歸山》38 王書記 1 《送王書記歸邠州》39 高湘 1 《送高湘及第后東歸覲叔》40 盧肇 1 《通濟里居酬盧肇見尋不遇》41王尊師 1 《贈王尊師》42 蔡校書 1 《冬夜與蔡校書宿無可上人院》43呂上山人 1 《逢呂上山人》44 范校書 1 《和范校書贈造微上人》45 造微上人 1 《和范校書贈造微上人》46 胡處士 1 《訪曲江胡處士》47王山人 1 《別王山人》48陶山人 1 《贈陶山人》49無可 1 《贈無可詩》50 祖山人 1 《送祖山人歸山》51 陳處士 1 《尋陳處士山堂》52 從伯舍人 1 《題從伯舍人道正里南園》53 鄭校書 1 《和鄭校書夏日游鄭泉》54 段成式 1 《和段校書冬夕寄題廬山》55李景讓大夫 1 《陳情上李景讓大夫》56 鄭先輩 1 《和鄭先輩謝秩閑居寓書所懷》57 崔侍郎 1 《省試日上崔侍郎四首》58 劉評事 1 《馬上別單于劉評事》59從弟谷 1 《贈從弟谷》60 鄧逸人 1 《中秋宿鄧逸人居》61 崔律師 1 《冬日題興善寺崔律師院孤松》
按照唐朝的制度設計,參加科舉考試需要名人提攜,一個人要想?yún)⒓涌婆e考試必然要迎來送往,所以,在唐詩中專門有一類干謁詩,那么,劉得仁的應酬詩是否就是干謁詩呢?上述兩個表格完全是根據(jù)詩題匯總的最直觀信息,從中就可以看到劉得仁迎送活動有其明顯特點。從活動范圍看,他來往佛寺較多;再從交往對象看,文獻記載可考者不多,上層人物不多 (雍陶、姚合、段成式是晚唐比較有影響的詩人),大多是中下層人物,其中尤以僧人較多 (當時的很多隱士其實就是在家修佛的居士),由此我們可以說,佛教活動構成了劉得仁日常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顯然,往來寺廟、交接僧人,不是出于科考公關的動機,毋寧說另有特殊的需要。
在成人后的幾十年里,劉得仁不斷參加科考,他有詩說得相當坦白:“如病如癡二十秋,求名難得又難休?!薄胺酱缃K朝似火燒,為求白日上青天?!?《省試日上崔侍郎四首》)然而,結果卻是一敗再敗,所造成的巨大心靈苦悶可想而知,于是,他需要尋求精神的解脫,中晚唐那個特定的時代給他提供的方式就是佛教。雖然他并未真正遁入空門,但是,如前所述,流連寺廟、交友寺僧幾乎成為劉得仁應考生活之外的全部內(nèi)容。其《西園》詩云:“幽人更何事?旦夕與僧期?!薄端奚骸吩娫?
禪寂無塵地,焚香話所歸。
樹搖幽鳥夢,螢入定僧衣。
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
翻令嫌白日,動即與心違。
可見他試圖借助佛教,獲得精神苦悶的解脫。劉得仁的這種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其詩歌創(chuàng)作,從外在形態(tài)看,就是他涉及寺廟以及寺僧的詩歌較多,而對其詩歌內(nèi)在的影響也是明顯,進一步而言,劉得仁那個時代佛教傳播的狀況直接造成了他詩歌的某些特點。
劉得仁所處的中晚唐時期不僅佛教大盛,而且佛教本身也在發(fā)生重大的變化。葛兆光先生曾說:“從八世紀中葉以后,一度相當興盛的佛教義學有些偃旗息鼓,似乎士人越來越傾向于相信,真正的佛教信仰,并不是在經(jīng)典的閱讀和研習中,而應該是在習禪與持律中得來,也就是說,以戒律嚴格護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禪定去體驗自己的心靈本原,或者以禪定體驗到自己的原本清凈的心靈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護這種境界不至于失墜,這種針對心靈的實踐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盵2]117“經(jīng)典的閱讀和研習”其實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而伴隨著“經(jīng)典的閱讀和研習”的降溫,就是“習禪與持律”這種相對簡便的“實踐性宗教信仰”活動在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普及,從而推動佛教的傳播在中晚唐出現(xiàn)了高潮。與此同時,佛學內(nèi)部也發(fā)生著同樣重大的變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從八世紀中葉開始,“禪師逐漸超越法師與律師,禪法也逐漸成為信仰者的興趣中心,而禪也逐漸成了一種兼容了理論與實踐的龐大體系”,由眾多的禪學流派逐漸演進為南宗禪獨大,當時文人莫不接受佛教禪宗的影響,出現(xiàn)了大量詩僧這個特定的身跨詩界、僧界的社會群體,貫休、齊己就是當時最為知名的詩僧。
劉得仁的宗教實踐活動正出現(xiàn)在此背景之下。由于文獻不足征,我們無法確定劉得仁在眾多佛教及其禪宗流派中的具體取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禪學深深地影響著劉得仁的人生態(tài)度、詩歌內(nèi)容甚至詩歌活動方式:
第一,詩歌的內(nèi)容空明靜寂
劉得仁在流連寺廟、交友寺僧的詩歌中,特別渲染寺廟環(huán)境的空明靜寂?!洞榷魉滤卤苁睢吩娫?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聞虛籟,深山只此涼。僧真生我靜,水淡發(fā)茶香。坐久東樓望,鐘聲振夕陽。
深山、古松、修竹、巨塔、空廊,而鐘聲更加襯出氣氛的靜寂。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詩人只是獨坐、飲茶,更加感受到空靈安定的氛圍。
最能表現(xiàn)這種空明靜寂的景物在劉得仁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
一是寺廟鐘聲:
坐久東樓望,鐘聲振夕陽。
《慈恩寺塔下避暑》
師意如山里,空房曉暮鐘。
《青龍寺禪院》
竹寒溪隔寺,晴日直聞鐘。
《游崔監(jiān)丞城南別業(yè)》
貯瓶經(jīng)臘水,響塔隔山鐘。
《吊草堂禪師》
底露秋潭水,聲微暮觀鐘。
《尋陳處士山堂》
暮鳥投瀛木,寒鐘送夕陽。
《秋晚與友人游青龍寺》
二是清靜之水:
鳥棲寒水迥,月映積冰清。
《冬夜寄白閣僧》
貯瓶經(jīng)臘水,響塔隔山鐘。
《吊草堂禪師》
底露秋潭水,聲微暮觀鐘。
《尋陳處士山堂》
僧真生我靜,水淡發(fā)茶香。
《慈恩寺塔下避暑》
菡萏遍秋水,隔林香似焚。
《秋日同僧宿西池》
蜀國煙霞異,靈山水月澄。
《送智玄首座歸蜀中舊山》
翠沉空水定,雨絕片云新。
《題終南麻先生寂禪師石室》
岸浸如天水,林含似雨風。
《晚步曲江因謁慈思寺恭上人》
三是靜夜之月:
夜深斜舫月,風定一池星。
《宿宣義池亭》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華月。
《池上宿》
漏微砧韻絕,月落斗杓低。
《秋夕即事》
滿庭霜月魄,風靜絕纖聞。
《回中夜訪獨孤從事》
寒助空山月,清兼此夜心。
《聽夜泉》
窗颯松篁韻,庭兼雪月光。
《宿韋津山居》
月倒高松影,風旋一磬聲。
《冬夜與蔡校書宿無可上人院》
鳥棲寒水迥,月映積冰清。
《冬夜寄白閣僧》
破月斜半天,高訶下露微。
《宿僧院》
天地先秋肅,軒窗映月深。
《夏日即事》
鐘聲、靜水、夜月等意象的使用,營造出一種清幽之境,從而有助于忘卻世俗的各種煩惱。
唐末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評論云:“閬仙、無可、劉得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后所聞,逾褊淺矣。”他將劉得仁與賈島、無可相提并論,并指出他們的作品具有“滌煩”的閱讀效果。觀景息心的思維方式是佛教一貫的思想,而禪宗提倡“無念為宗”,在日常無為、觀覽自如之中“識心見性”,強調(diào)從大自然的空明靜寂之中獲得心靈的自由灑脫,滌去心靈的煩惱。因此,不僅鐘聲來自現(xiàn)實中的寺廟,上述意象和意境也來自佛教禪宗,而且,這種觀察自然、表現(xiàn)自然的思維方式顯然也深得禪宗思想的滋養(yǎng)。
第二,苦吟是作詩的態(tài)度與方法
葛兆光先生指出,在九世紀,隨著禪宗的流行,“當佛教思想在禪門中被日常生活化之后,佛教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也恰恰有一個深刻的‘語言學轉向’,從表面上看,是經(jīng)典中的書面語言被日常生活語言所代替,生活中的日常語言又被各種特意變異和扭曲的語言所代替,這種語言又逐漸轉向充滿機智和巧喻的藝術語言”,“中國特殊的只是語境與社會背景,又使這一思想領域內(nèi)的宗教語言,漸漸演變成了文學中的語言藝術與語言游戲,對于宗教真理的深刻思考,變成了生活中的機智與巧思?!盵2]176禪宗,特別是南宗禪的流行,直接影響了詩風的轉變。禪宗強調(diào)“不立文字”,正是認識到文字表達功能的局限性。所以,當他們不得不使用文字來表現(xiàn)禪意或某種意思的時候,便自然而然地對文字表達的各種可能進行嘗試,不斷推敲,這就是“苦吟”,“禪與苦吟并不矛盾”[3]147。晚唐“苦吟”詩人以詩僧或受禪宗影響較深者為多,當然不是偶然的。以往學者對于中唐苦吟詩風只是單純從一般社會學角度進行認知,認為賈島、姚合這類詩人長期困頓于科場,備受冷落,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作詩及其推敲上,以獲得精神上的補償[4]1-21,只是近些年隨著研究視野的開闊,開始注意到“苦吟”和中晚唐佛教傳播背景的關聯(lián),對此學術界已有共識可不置論。
前引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雖然是論詩,但是,他將劉得仁和賈島、詩僧無可并列類比,正是認識到他們思想觀念以及詩風的一致或接近。眾所周知,賈島就是著名的“推敲詩人”。劉得仁也確實好苦吟為詩,其有詩句自道:“到曉改詩句,四鄰嫌苦吟?!?《夏日即事 》)“病多三徑塞,吟苦四鄰驚。”(《病中晨起即事寄場中往還》)劉得仁死后,杜荀鶴寫《哭劉得仁》詩謂:“賈島還如此,生前不見春。豈能詩苦者,便是命羈人。家事因吟失,時情礙國親。多應銜恨骨,千古不為塵”。王定?!短妻?》[1]108-109卷十記載 ,“得仁苦于詩 ”,“既終 ,詩人爭為詩以吊之,唯供奉僧棲白擅名,詩曰:‘忍苦為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中記載,劉得仁“長慶中以詩名,五言清瑩,獨步文場”。[5]394宋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曾評價諸詩句說:“唐人中秋月詩,劉得仁云:‘一年唯一夕,??钟性粕??!瘡堨镌?‘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司空圖云:‘此夜若無月,一年空過秋。’俱用‘一年’字。本朝王黃州云:‘莫辭終夕看,動是來年期?!谩畞砟辍?意味尤長,非三子可及?!盵6]23雖然是否定,但顯然也是注意到劉得仁寫詩之苦吟用心?!吧焦鉂u凝碧 ,樹葉即翻紅 ”(《晚夏 》)中“凝碧 ”、“翻紅 ”,“中宵橫北斗,夏木隱棲禽?!?《夏日即事》)中“橫”、“隱”等,確實反映出劉得仁煉字之精。
對于劉得仁和中晚唐其他詩人而言,寫詩固然有如同前人一樣的抒情效果,但是,他們刻意鍛煉的寫詩作風顯然是受到禪宗及其“語言學轉向”影響的結果。因此,從上述意義上看,身為一位普通士人,一位與佛教禪宗關系密切的詩人,劉得仁的“苦吟”作風顯然更具有反映詩史演進的標志性意義。
閱讀唐詩,如果從初唐一路往下讀,讀到晚唐,就會感覺到晚唐詩人詩風的雷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五記載,劉得仁同時代的詩人薛能,認為劉得仁詩歌“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終”。其實,我們甚至可以將薛能的話進一步放大:晚唐不少詩人彼此詩風雷同——意象雷同、意境雷同、“苦吟”相同,“卷初如卷終”,“千人如一人”。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一是他們生活經(jīng)歷以及生活態(tài)度的近似;二是他們刻意“苦吟”,對好詞、好句難免偏愛,反復使用;三是佛教信仰的一致性??梢?在晚唐類似劉得仁這種經(jīng)歷和思想的士人很多,劉得仁只不過是其中極其普通的一員而已,然而,惟其普通,更具典型性和標志性,換言之,從劉得仁身上、從劉得仁文化活動所具有的普遍性上,我們恰恰看到佛教的轉變,看到禪宗滲透社會之廣泛、深入,并因此改變了社會思想格局和文化活動方式并進而推動了社會整體的轉變。
唐代在中國思想史上歷來被關注的程度不高,而晚唐受到的關注程度自然也更低。但是,如果我們不把思想史僅僅理解成少數(shù)思想家的特權,而是理解成人類對于自身生存狀況的反思、思考,并且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珍視,那么,每一個時代的思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特定的貢獻。不僅如此,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從唐入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重大轉型,這是 20世紀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的一個重要判斷[7]18-25,并得到了陳寅恪等國內(nèi)學者的呼應和認可,而作為唐、宋之間的晚唐乃至五代顯然具有重要的過渡性意義。以劉得仁為代表的晚唐士人身處亂世,在社會生存競爭中始終處于失敗的境地,無所作為,生活在前后兩座文化高峰之間,相對于盛唐甚至中唐士人的昂揚奮發(fā)、積極進取,他們?nèi)鄙龠M取心;相對于宋代知識分子的淡定從容、自足圓融,他們?nèi)鄙俚赖碌某绺吒?因此,他們不得不借助佛教禪宗簡易的信仰方式,獲得壓力的釋放,維持心理的平衡,得到精神的自足。同時,以往我們只注意晚唐宗教的變化,卻忽視了士人的生命思考恰恰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得不離開盛唐而走向宋代的過渡或中介[8]9-11??傊?晚唐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不幸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包括劉得仁,對于生命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唯一性,值得我們深深地同情,而且,在從唐代到宋代的社會文化發(fā)展與轉型過程中還具有重要的獨創(chuàng)性和過渡性。
[1][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李嘉言.長江集新校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5][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M].萬有文庫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宋 ]趙與虎虎.娛書堂詩話 [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胡 戟,等.二十世紀唐研究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胡 遂.佛教與晚唐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The Spread of Zen Buddhism and the Turn 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Taking the PoetLiu De-ren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s an Illustration
WU Huai-dong1,L IJun2
(1.Chinese Departm ent,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2.School of L iterature,A rt and M edia,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 ics,Hefei233030,China)
Liu De-ren was an ordinary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and formany years,he had been failing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Hisworks reflected that he then had close contactwith theBuddhism community,and this kind of contact affected his poetry activity greatly.One aspectwas that a great deal of image ormood that reflected his light-inner and silent-nature could be found in his poetry.Anotherwas his"assiduous"attitude toward writing.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turning of development of buddhis m cul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 m in the late Tang.
Liu de-ren;light-inner and silent-nature;assiduous;Zen Buddhism
(責任編輯 魏曉虹)
I222.7
A
1000-5935(2010)05-0027-06
2010-06-10
吳懷東 (1966-),男,安徽廣德人,文學博士,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李 軍 (1978-),男,安徽蒙城人,文學碩士,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與藝術新聞學院講師,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經(jīng)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