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結娣
在現實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在面對抽象藝術作品時,常常會發(fā)生“欣賞障礙”的心理現象。學生進行鑒賞活動時,經常會有一種感覺,即在欣賞著名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和西方古典藝術作品時,很容易就能感到作品身上所散發(fā)出的藝術的魅力,而在欣賞著名現代主義藝術作品時,卻往往感到這種藝術的魅力很少在作品身上顯現出來,甚至覺得根本就沒有顯現。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來,不管進行審美鑒賞活動的欣賞者是否意識到,其實他們所給予現代主義藝術作品的判斷、評價,并非是憑空生發(fā)的。在我國,經過從古至今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藝術觀念的積累沉淀,已經在全社會中產生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和普遍的審美心理范式,對于長期在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心理范式熏陶、同化之下的學生來說,現代主義藝術作品的這種藝術特性,就使得這時的審美震撼力對他們心理所產生的刺激驟然發(fā)生改變,在強度上形成巨大的落差,而欣賞者在原來的心理定勢制約之下,沒能及時做出調整,因而賦與應對審美震撼力所造成的心理沖擊。這樣,以“異質”形態(tài)出現的審美震撼力驟然傾瀉下來,越過了欣賞者感覺的適應能力和心理的承受闡限,于是誘發(fā)出“欣賞障礙”。
美術欣賞教學在整個美術教育中始終是個難點,在素質教育中又賦與美術教學突破點的顯要地位,雖然學生對上美術欣賞課是感興趣的,但真正圍繞審美為核心的教學其構成因素的復雜性,教學手段的相對滯后性、教育轉軌時期的矛盾性,給我們現實教學帶來許多困惑,引出許多新的課題。
如今,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常見的有三種基本方法:教師主導型即傳授型教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師生互動型即借助師生對話與活動,共同思考、探討、解決問題,共同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對話法、實踐法、情境法。學生自主型即在教師指導下逐漸形成由學生自主運用自身知識與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課題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責任是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現實條件下組織并發(fā)展自主型的學習活動。高中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即是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的課程化。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是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知識爆炸”,需要終身學習在不斷獲取新知識中進行創(chuàng)造的要求,人們必須在學生時代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富有較強的發(fā)現問題及創(chuàng)新能力,決不要再認為知識量的累積是學習目的,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不會是真正的成功者。同樣從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也可以體悟出一部社會文明發(fā)展史也是人們不斷對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歷史,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美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無疑也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
三種方法各有利弊:“教師主導型”教學進度較快,傳播信息量大,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美術知識、熟悉較多的美術作品并掌握欣賞的方法,但學生個體處于被動的接受繼承;“師生互動型”教學進度適中、信息精選適量,欣賞教學往往需要先施以主導型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和相關的美術基本知識后進行,師生處于教學相長的氛圍;“學生自主型”教學進度較慢、課題挖掘深、教會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求知創(chuàng)新。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然而,當前對美術欣賞教學方式中的認識仍存在許多誤區(qū):
誤區(qū)一:認為鑒賞教學應該融入多種表現形式,但卻走上為“形式”而形式。有的鑒賞課上,有些老師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用游戲、表演等形式。有的片面追求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于小組合作的目的并沒有認真的設計,甚至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都要小組討論,實際上是典型的應付式。這些課,表面上很熱鬧,但卻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失去鑒賞美術作品的真正價值。
誤區(qū)二:出現這樣的觀點:教師要少講,要讓學生完全自由地發(fā)揮,學生無論有何感受都是對的,并一味給予表揚,認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其表達的正誤,并認為這是對學生個人感受和學習主動性的尊重。事實上,學生對作品的解釋如果違背了作品的基本意義范圍,則說明他對作品的鑒賞有可能還處于茫然的狀態(tài),教師不給予糾正,則是把“自主”變成了“自流”,這種做法有可能導致學生這種自主性學習變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tài)度。
誤區(qū)三:以美術家的介紹代替美術作品欣賞,學生聽的津津有味,但卻末涉及到具體的作品欣賞,有時美術家的事跡是很重要的,但必須與作品風格與美術家的個性品質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作品的社會影響代替美術作品欣賞,一些著名的作品產生于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社會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這些作品成為舉世杰作是由于它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tǒng)一,而某些教師忽視作品的審美價值而大談作品的歷史影響就不算完全進入美術欣賞領域。同時在抽象藝術欣賞教學中,由于學生缺少欣賞的方法和經驗,當面對抽象藝術作品時,學生常用世俗的“像不像”“畫的是什么”等審美標準來評價。而對于寫實風格的作品,學生產生認同感后,或迷戀于寫實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畫中的內容、情節(jié),對作品產生濃厚興趣。面對抽象藝術作品,與學生的審美經驗就有一定的距離,從而既有新奇感,又與原審美心理有抵觸的矛盾狀態(tài)。這些變形怪異的造型,強而沖突的色彩,大刀闊斧的筆觸等都不能引起學生真正的審美反應,有時學生會因看不到任何與原有經驗相聯系的形象而產生茫然排斥之感。欣賞教學模式的形式化以及學生對抽象藝術的“審美疲憊”現象無形中對抽象藝術欣賞教學產生了制約。
我們有必要對現代學生進行欣賞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基礎的啟蒙教育,喚起人的世俗感情,培養(yǎng)并促進當代學生適應該時代的審美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