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宏鵬,鐘建偉,莊 靜,張 穎
(1.清華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84;2.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3.首都醫(yī)科大學應用體育學系,北京 100069;4.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體育部,北京 100024)
關于我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馮宏鵬1,鐘建偉2,莊 靜3,張 穎4
(1.清華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84;2.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3.首都醫(yī)科大學應用體育學系,北京 100069;4.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體育部,北京 100024)
健康評價體系如何建立,是當今社會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通過資料分析、數據統(tǒng)計等方法就我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中的權重設置分配如何才能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制定評價指標等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物質生活的極度豐富,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一般民眾對于健康的關注程度也在隨之提高。我國的部分城市已經探索性的啟動了市民健康評價系統(tǒng),通過一些數據指標來進行健康狀況評價,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而我國在此方面仍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才能科學制定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才能給受試者反饋更為科學的健康狀況信息。本文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健康是人類從古至今都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是關系人們基本生存的權力以及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人們將健康與“疾病”對應,無病就是健康。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健康觀念的認識不斷深化,健康所包含的范圍擴展至人們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首先提出包含人類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健康的概念:“健康不僅是人體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tài)”。WHO在 1978年 9月召開的國際初級衛(wèi)生保健大會中,通過的《阿拉木圖宣言》又重申“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tài)”[1]。從而建立了關于健康的三維模型,健康的醫(yī)學模式也從“生物醫(yī)學模式 (biomedical model)”轉變?yōu)榻裉斓摹吧铩睦怼鐣t(yī)學模式 (bio-psycho-social medicalmodel)”[2]。198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根據現代社會人們的狀況,提出將道德因素引進健康范疇,從而認為人的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健康概念是一個整體,完整意義上的健康是道德健康為統(tǒng)帥,生理健康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全面發(fā)展、有機整合[3]。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要想使能在實際操作中應用到對人們的健康狀況的評價中,還需要對這一概念具體化和操作化,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這中間涉及到選用哪些指標來表示概念,如何測量這些指標,以及確定測量的規(guī)則等問題。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應答者回答一些特定的問題,通過對這些答案的分析從而得出對應答者健康狀況的判斷。在這一具體化過程中和建立綜合評價體系中會遇到比如選用哪些指標來確定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用什么問題來測量這些指標,怎樣綜合各個指標建立健康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等問題。
如何統(tǒng)一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三個方面到一個指標體系中?這是將健康確定為包括三個維度之后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由于這三個維度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涉及到這三個維度在指標體系中占據什么地位,各占多大比例。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這三個維度中每個維度都有自己對健康標準的評價系統(tǒng),如果每個維度都使用健康 -不健康兩分評價,那么在健康的總體評價中就會出現 8種判斷。在表 1中,美國學者沃林斯基將這8種情況一一列舉,從其觀點來看,只有三個維度都得到健康的評價才是健康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維度在健康評價上都具有“一票否決權”。因為任何一個維度的評價都不能依靠其他維度進行彌補,任何一個維度在總體健康評價中具有相對獨立性。只要有一個維度是不健康的,那么不管在其他維度上的得分有多高,其最終的健康評價也應該是不健康。所以在綜合三個維度于統(tǒng)一的健康評價體系時,其最終得分不應該是三個部分得分的簡單相加總和。而是在定性評價中先做出總體的健康 -不健康兩分判斷,在這種定性判斷下再進行定量的分析。
表1 三維健康模型中的8種健康狀況
在定量分析階段,由于各個維度在個體健康評價中的重要性不同,需要建立一個相互協(xié)調的標準,這就是各個維度的權重系數。同時由于這三個維度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我們在確定各個維度的權重系數時要同時考慮兩個方面:各個維度的重要性和維度之間的相關性。
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三者之間,生理因素無疑是最重要的。從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十條具體標準來看:(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2)處事樂觀、態(tài)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物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適當,身體均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xié)調;(7)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臉不易發(fā)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9)頭發(fā)有光澤,無頭屑;(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其中第(1)、(5)、(6)、(7)、(8)、(9)、(10)條都是關于生理因素的,還有第 (3)條是關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4];第 (2)條為心理因素,社會適應力因素為第(4)條??梢园l(fā)現生理因素占十條標準的 7.5條,心理因素占 1.5條,社會適應力占 1條。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具體健康標準無疑已經顯示生理健康在總體健康評價中的重要地位。國內學者許軍、王斌會等采用Delphi法[5],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確定自測健康評價的權重。通過 50位專家對三個健康指標類的權重的評價得出生理健康指標的權重是最大的[6]。(見表 2)
表2 三個健康指標類權重的評價結果
同時,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三者之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的。生理健康是人類健康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以生理健康為基礎又與生理健康的發(fā)展互為表里、相輔相成[7]。已經有研究指出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生理的不健康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心理的健康。范亞峰等對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發(fā)現,軀體患慢性病情況與軀體化、抑郁、焦慮因子均有顯著相關性[8]。張皚的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會使患者處于焦慮、恐懼、抑郁、人際關系不好、甚至敵對、偏執(zhí)狀態(tài)[9]。同時,心理的健康也會對生理疾病的康復和健康產生積極作用。心理生理學派近代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的沃爾夫(H·G·Wolff)經過30多年的實驗室研究及臨床觀察,發(fā)現在情緒愉快時,胃粘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憤怒、仇恨時,胃粘膜充血,分泌和運動大大增加和增強;而在憂郁、自責時,胃粘膜蒼白,分泌減少,運動也受到抑制。這些生理變化如持續(xù)下去,就會發(fā)生病理變化,導致心身疾病時的結構性改變。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價,是機體生理機能的主動調節(jié)者,是導致疾病或促進健康的關鍵[10]。這些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在制定各個因素的權重時必須考慮到此方面。
通過上文的分析,在定性上可以肯定健康的整體評價中生理因素的權重最大,心理次之,社會適應力最低。在定量上,比較通用的方法就是專家評定法 (Delphi法),其優(yōu)點就是通過本領域的專家的集體評判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而其所具有的匿名性又減少了專家之間的互相干擾,通過幾輪的信息反饋,并進行統(tǒng)計推斷,使得其結果的精度很高。但是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具有很強烈的專家個人色彩。是通過專家的個人意見來決定其他人的標準。而人的巨大異質性使得這種標準往往難于適合所有人。其次它使用通信咨詢的方式,沒有面對面的觀察,專家的投入程度難于控制,其結果的質量也就難于保證。還有就是在選擇專家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各種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無法保證其最高的權威程度。對于后面兩種局限性是可以通過組織者的努力盡量避免,但是對于第一個局限性則是由這種方法本身造成的,從而有學者為了避免這種局限性,提出了“個體化權重系統(tǒng)”的方法[11]。許軍、陳和年的“個體化權重系統(tǒng)”思想的基本假定是一個健康測量量表有N個指標,評價者除了完成量表中每個指標的定量化測量外,還要提供一份所有N個指標的重要性排位,這樣每個評價者自己都有一份關于量表中所有指標重要性的排位表,不同評價者其指標的排位順序不同,但都是從 1排到N。相對于專家評定的客觀指標權重法,這是一種主觀判斷的方法。其依據就是即使是進行相同的指標測量,對于不同評價者來說,其重要性不同,所以對同一指標很難賦予一個固定的權重。而使用“個性化權重系統(tǒng)”對各個指標賦予符合自身特點的權重,更能體現不同個體的健康特征。但這種評價方法也同樣有局限性:首先是由于大部分的人并不清楚健康的確切內涵,從而也很難知道哪些因素對他們的健康才是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自己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可能出現巨大的偏差,從而無法達到評定健康的目的。其次是受試者可能會出于“諱疾忌醫(yī)”的心理,故意將自己得分高的指標賦予高的權重,從而使總的健康得分偏高。
不管是專家評定法還是“個體化權重系統(tǒng)”,都有其優(yōu)缺點,所以在使用時要根據本項目的特點來確定使用哪種方法。在建立我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考慮到其大規(guī)模使用的普適性和我國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國情。一個 13億人口大國,56個民族,各地的風俗習慣差異巨大,使用統(tǒng)一的標準是不切實際的,也缺乏科學性。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民族、風俗建立適合本地的標準,所以完全單獨使用專家評定法是欠妥當的。同時由于我國的人民群眾文化素質較低,健康意識還很淡薄,如果在健康評定時讓人們自己確定指標權重,將出現許多問題。綜合上面的考慮,認為要在我國建立健康評價體系,首先要將我國分成幾個同質性比較高的區(qū)域。各個區(qū)域中先在當地選擇一些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群進行個體化權重評定,再將這些人的意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結果發(fā)給各個專家進行評定,最后將專家的意見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建立適合各個區(qū)域指標權重。
健康的概念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內涵不斷更新的,其評價標準也在不斷改變,即使在同一時期由于人們對健康的理念不同也會使其評價標準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標準下所得出的健康評價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既可認為健康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狀態(tài),又可認為是一個主觀的評價結果。所以對健康的測量也有兩種思路。一是建立一個客觀標準,達到標準的就為健康,未達到的即為不健康。受試者在測試人員的組織下經過一些標準化的測量和測試,將其結果直接與客觀標準進行對比就可得出健康與否的判斷。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就是標準化,評定方法簡單明了,而且測量的結果客觀。而此方法在生理醫(yī)學模式的時期十分盛行,其測量方法就是根據體格檢查資料、實驗室提供的信息來確定健康與否。其測量是單維的:只能測量生理因素;兩分的:其標準對人的評價只有健康與不健康。但隨著人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的深化,健康的測量內容轉變?yōu)槎嗑S性、連續(xù)性和非線性的統(tǒng)一[12],這種測量方法已經逐漸不能滿足健康測量的需求;二就是自測,是個體對其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的期望。自測健康這一概念最早在 1958年由 Suchman等人提出。他們認為自測健康是個敏感的、可信的健康測定方法[13]。隨著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自測健康與客觀健康之間存在關聯(lián),它成了目前國際上比較通用的健康測量的一種方法。自測健康的優(yōu)勢就是它的可靠性及相對穩(wěn)定性,它可以提供一般測量方法不能檢測到的個人日常生活信息。同時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行,不需要繁瑣的醫(yī)學檢測和大量的化驗,利于大量、可重復的測量。但這種自我健康測試的局限性也很顯著。它僅在定性上比較有效果,但在定量上很難有所作為。自我的感知只是能估計出有還是沒有,而在數量的精確性上值得懷疑。同時其對一些潛在的不健康因素沒有預見性,它反映的只是目前的狀態(tài),而不能測試出未來的情況。
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需要科學、客觀的依據來支撐,特別是我國的情況較為特殊,更需要慎重處之。通過上述分析研究,本文對我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建議:(1)客觀考慮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力的權重,制定科學合理的權重比例分配;(2)設置指標權重時可以將我國劃分成幾個同質性比較高的區(qū)域,根據各區(qū)域不同的民族、風俗建立適合本區(qū)域的標準。在各區(qū)域中先選擇一些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群進行個體化權重評定,再將這些人群的意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結果發(fā)放各個專家進行評定,最后將專家的意見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建立適合各個區(qū)域的指標權重;(3)在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中生理健康的評價方面應該以臨床醫(yī)學的檢查報告作為評價的依據,而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的評價以自測為依據。由于指標的性質不同,采用自測和檢查報告結合的形式,才能達到更為科學的效果。希望以上幾點建議可以為科學建立我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一些參照依據。
[1]孫隆椿.健康之路[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
[2]何仲凱.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
[3]耿文秀 .走向 21世紀的健康新概念[J].心理科學,1998, 21(3):258-259.
[4]劉賢臣,唐茂芹等 .學生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5(4):148-150.
[5]平衛(wèi)偉.Delphi法的研究進展及其在醫(yī)學中的應用[J].病控制雜志,2003(3):243-246.
[6]許軍,陳和年,王斌會,胡敏燕.自測健康評價的權重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0(3):161-163.
[7]耿文秀 .走向 21世紀的健康新概念[J].心理科學,1998, 21(3):258-259.
[8]范亞峰,王小合.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04(17):45-46.
[9]張皚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J].江西醫(yī)學院學,2000(4):70.
[10]楊華渝 .一些常見疾病的心理問題[J].中華醫(yī)學雜志, 1999(3):74-75.
[11]許軍等 .Delphi法在篩選自測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科技快報),1999(2):215-220. [12]許軍.健康評價[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1999(1):1 -3.
[13]許軍,陳和年.自測健康及其應用研究[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1998(3):105-108.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ealth-Evaluating Index System
Feng Hong-p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Q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How to establish the health-evaluating index system is a social issue commanding a lot of people’s attention.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mathematic statistics,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weight arrangement and allo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ealth-evaluating index system so that the evaluating index can be more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made.
health evaluation,index system,physiology,psychology,social adaptability
G80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 D:1001—9154(2010)10—0061—04
G806
A
1001—9154(2010)10—0061—04
馮宏鵬(1977—),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體育史、體育社會文化。
201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