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呋塞米是臨床常見用藥,存在較多臨床藥物配伍禁忌,主要包括氨甲苯酸、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環(huán)丙沙星以及一些中藥之間存在配伍禁忌,本研究歸納并提出處理方法。作為醫(yī)護人員輸液時應謹慎細心,盡量減少配伍禁忌的發(fā)生,保證病人治療安全。
【關鍵詞】:呋塞米;配伍禁忌
【中圖分類號】R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6-045-1
1臨床呋塞米與藥物配伍禁忌回顧
例1,與莫西沙星配伍禁忌
2008年1例45歲腸道感染的男性患者,給予莫西沙星注射液250ml靜滴2次/d,速度保持為30滴/min。在輸液過程中,當莫西沙星靜滴完畢后續(xù)上第2組液體生理鹽水500ml+2%Vit C+0.2%Vit B6+10%氯化鉀10ml,無異常情況出現。繼續(xù)靜滴至肉眼視莫菲氏滴管內黃色莫西沙星液體被稀釋變澄清后,便將200mg呋塞米接入,呋塞米剛加入莫菲氏滴管時,無渾濁現象出現,但加入呋塞米約8ml后,在輸液管下端接近過濾器處發(fā)現有白色結晶,考慮呋塞米與輸液管中殘留的莫西沙星發(fā)生了反應。
處理:立即更換輸液器,用生理鹽水沖管后再輸上述第2組液體,將結束時小壺入呋塞米,沒再出現異常,患者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例2,呋塞米與硫普羅寧的不良反應
2009年患者,男,56歲,因患肺癌14個月,要求強化治療入院。近日體溫高,全身高度指凹性水腫,24h尿量<100mL,血肌酐尿素氮均高,考慮腎功能衰竭,遵醫(yī)囑給予5%葡萄糖液250mL、硫普羅寧0.2g靜點,呋塞米200mg入壺。在配置本組溶液時,發(fā)現2種藥物混合后產生白色渾濁。呋塞米注射液與硫普羅寧確實存在配伍禁忌,無論藥物濃度大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渾濁。
處理:注意避免接連使用,其間應輸以其他藥物過渡,或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等沖凈頭皮針管內殘液再繼續(xù)。
例3,呋塞米與鹽酸恩丹西酮注射液不良反應
2009年,某腫瘤患者,男性,49歲。在結束紫杉醇靜脈化療1h后,遵醫(yī)囑給予鹽酸恩丹西酮注射液4mg進行推注,之后呋塞米20mg接續(xù)靜脈推注(最新權威藥典中指出恩丹西酮與呋塞米之間不存在配伍禁忌),此時頭皮針管內兩種藥物的混合液迅速出現乳白色混濁,肉眼可見少量微團,放置30min后微團散開,混濁程度較前稍有減輕,但仍未消失。
處理:立即停止注射回抽處理后接0.9%生理鹽水靜脈點滴,觀察患者未出現特殊不適。注意避免接連使用,其間應輸以其它藥物過渡,或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等沖凈頭皮針管內殘液再接續(xù)。
2呋塞米與藥物配伍禁忌歸納(見表1)
3討論
通過臨床應用及實驗證明,呋塞米與不少藥物合用時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臨床用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認真查對其配伍禁忌。對尚未報道存在配伍禁忌的兩種藥液合用時,加藥后要仔細查看液體,觀察有無渾濁、變色、結晶等現象。輸液時不得在小壺入藥,本研究中不少用藥在輸入一定量的間隔液后再從小壺入藥仍然發(fā)生了異常反應,提醒間隔液輸入的量一定要足夠,至少大于50ml,確保輸液管內無殘液,避免兩種藥物直接接觸發(fā)生反應[4]。
在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情況下為患者使用而出現不良反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配伍禁忌,但其藥物使用說明書上未注明其相互配伍反應且臨床應用廣泛,提示醫(yī)護人員在用藥過程中要密切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否則將有不良反應的藥液輸入患者體內,造成輸液反應,增加醫(yī)療隱患。在不了解其它藥液對某藥的影響時,最好將該藥單獨使用。在加注藥液時,有顏色的藥液應最后加入輸液瓶中,以避免瓶中有細小沉淀不易被發(fā)現。用藥前須對光檢查,發(fā)現藥液混濁或變色時不能再用。嚴格執(zhí)行一副注射器只加一種液體的單用制度,以避免注射器內殘留藥液與所配制藥物之間產生配伍反應。根據藥物性質選擇溶媒,避免發(fā)生理化反應。要根據藥物的藥理性質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對存在配伍禁忌的2組藥液,在使用時應間隔給藥,如需要按醫(yī)囑順序給藥,則在2組藥液之間,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沖洗輸液管過渡,或者更換輸液器。在更換液體時,如發(fā)現輸液管內出現配伍反應,應立即夾管,重新更換輸液器,再次檢查輸液瓶及輸液管內有無異常,并在輸入液體時勤巡視病房,觀察病人的不良反應,注意有無頭暈、心慌、發(fā)熱、皮疹等過敏反應的表現。
參考文獻
[1] 趙志研.長期服用速尿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例[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19(6):382.
[2] 鄢澤圣.呋塞米與多巴酚丁胺配伍禁1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5,12(1):44.
[3] 劉英蘭.脈絡寧與鹽酸莫西沙星存在配伍禁忌[J].護理學報,2007,14(6):22.
[4] 張端陽.呋塞米靜注致急性尿潴留3例[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1,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