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TCT聯(lián)合陰道鏡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婦科行宮頸細胞學檢查者1266例,行TCT和陰道鏡聯(lián)合檢查。結果:所檢1266例中異常者169例,宮頸病變檢出率13.35%,異常者中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及鱗癌共126例,占9.99%。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發(fā)病率檢測各年齡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TCT能明顯提高異常細胞的檢出率,TCT聯(lián)合陰道鏡檢查是宮頸癌前病變可靠的早期診斷方法。
【關鍵詞】:TCT;陰道鏡;宮頸癌前病變
【中圖分類號】R73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6-008-1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女性癌癥發(fā)病中宮頸癌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死亡率持續(xù)處于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約占世界的1/3[1]。近年來,我們通過TCT聯(lián)合電子陰道鏡定位活檢進行宮頸癌的篩查,探討此法診斷宮頸病變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收集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婦科行宮頸細胞學檢查者1266例,年齡20—70歲,平均38.1歲。檢查原因有:體檢,白帶增多,性交后出血,異常陰道出血等。選取患者入選標準: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者,有性交后出血或白帶增多,伴血絲,宮頸糜爛,近一年未做過宮頸細胞學檢查。
1.2臨床檢查方法采用新柏氏液基細胞學(TCT)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將結果按不同年齡段分為4組(即20—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O歲組)。
TCT檢測按照美國新柏氏公司TCT檢測儀的說明采樣,方法是用TCT專門的采樣器采集子宮頸細胞樣本,然后將采集器置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小瓶中進行漂洗,細胞樣本瓶送往實驗室,用全自動細胞檢測儀將樣本分散并過濾,取濾后的上皮細胞制成直徑為20 mm薄層細胞于載玻片上,95%酒精固定,常規(guī)巴氏染色。細胞學診斷標準:采用rIBS分級系統(tǒng)進行細胞學診斷:(1)正常范圍(WNL);(2)意義不明確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3)低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LSm);(4)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HsIIJ);(5)鱗狀細胞癌(SCC)。對細胞學診斷為臨床懷疑的不典型者及其以上病變者行陰道鏡檢查。陰道鏡檢查對TCT陽性的病例及臨床高度懷疑者共626例,行陰道鏡下可疑部位進行多點活檢,病理結果分為:鱗狀細胞癌(SCC)、重度不典型增生(CⅢ)、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П)、輕度不典型增生(C I),結合病理進行分析。
1.3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x±s)表示,兩組比較用成組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TCT檢查結果本組所檢1266例中異常者169例,宮頸病變檢出率13.35%,異常者中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及鱗癌共126例,占9.99%,包括ASCUS79例,占6.24%,其中LSIL 13例(1.03%)、HSIL 16A例(1.26%);HPV感染共23例,細胞檢出率為1.77%;檢出鱗癌2例(0.16%);良性病變共檢出68例,其中滴蟲性陰道炎41例(3.24%);霉菌性陰道炎22例(1.73%)。
2.2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各年齡組發(fā)病率比較見表1。
表l 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患病率及年齡分布情況(n)
年齡組(歲)例數(shù)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發(fā)病率
20- 29221199.50
30- 393163611.39
40- 494835010.36
》50246228.94
合計12661269.99
可見,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發(fā)病率》50歲組稍低,為8.94%,但與其余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余各組之間比較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TCT與陰道鏡對宮頸病變檢出結果1266例病人中TCT結果為宮頸病變的病例有169例,陰道鏡下活檢的124例,其余45例均為ASCUS病例,囑隨訪3個月復查,但也有部分病人失訪。CIN及鱗癌的檢出率分別為47.6%(59/124)和4.1%(5/124),慢性宮頸炎占43.5%(54/124),濕疣性宮頸炎占6.4%(8/124),TCT與陰道鏡病理組織學診斷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符合率為91.2%。
3討論
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第二位婦科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生有明顯的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發(fā)達國家宮頸癌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發(fā)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及治療。
TCT用于宮頸癌前期病變的診斷價值: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的開展顯著降低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然而其假陰性率高達10%~20%。液基細胞學檢測方法,是一種比較新的脫落細胞制片技術,與傳統(tǒng)巴氏涂片方法相比,TCT能顯著地提高對低度及其以上病變的檢出率,可以提高與病理學診斷結果的一致性。
以往用巴氏涂片,由于取樣器上的大量細胞不能轉(zhuǎn)移到載玻片上及涂片質(zhì)量差,過多黏液、血液或上皮細胞過度重疊使異常細胞被遮蓋,假陰性率達50%以上。TCT改變了常規(guī)巴氏涂片操作方法,標本采集后立即注人細胞保存液中,保存液中的細胞經(jīng)程序化處理,隨機取樣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涂片中的細胞結構和背景清晰,有利于正確診斷,本文宮頸病變篩出率達13.35%,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126例,包括ASCUS79例,占6.24%,LSIL 13例(1.03%)、HSIL 16例(1.26%)行陰道鏡下活檢的有124例,結果CIN及鱗癌的檢出率分別為47.6%(59/124)和4.1%,可見CIN級別升高細胞學陽性檢出率增高,且隨CIN級別增加,陰道鏡下活檢漏診及誤診的發(fā)生降低。
參考文獻
[1] 錢德英.陰道鏡在宮頸癌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05,19(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