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閱讀版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與目不蔽于邇,有以發(fā)吾胸中閎廓俊邁之趣。所居彌峻,所涵彌遠(yuǎn)。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謂人之目力能窮夫天下之大,蓋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懷超曠,與天無窮,雖極天下之大,不足以攖②吾慮也。
同治四年,福成參督師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則海內(nèi)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駐濟(jì)寧,以巡閱河防,紆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盤曲上登,將四十里,經(jīng)名跡尤著者十?dāng)?shù),皆縱覽徘徊始去。越南天門,折而東行,有碧霞宮、東岳廟。又北上為岱頂,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勢,桐城姚姬傳先生嘗記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當(dāng)?shù)勒呔悴煌?。所歷未逮茲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氣之靈,各擅勝概,意象迥殊,則狀之不可勝狀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門時(shí),級道陡聳,巍矗天半。仰睎巖隙,白云孤翱。歷階可升,不知所極。俯視則一線危磴,窈深莫測,目眩神駭,趑趄卻顧。屏息釋慮,鼓勇復(fù)前。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趨岱頂,極目四眺。諸峰起伏環(huán)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東來,蜿蜒似帶。徂徠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巔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③。遙睇穹碧,渺若無外。俯視云煙,瞬息變滅。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巔,不知眾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獨(dú)不然?出??乐?,掃拘墟之見,斯萬物不能為吾蔽。而物之殊形詭趣,莫遁于吾之所矚。蓋有形之高,不能常居,無形之高,不可斯須去也。
是夕宿碧霞宮。四更后趨岱頂東之日觀峰,候日出。風(fēng)雨驟至,寒甚,良久雨止。極東紅光一縷,橫亙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輪晃漾,若自地面涌出。體不甚圓,色正赤,可逼視。其上明霞五色,如數(shù)百匹錦。顧視女墻,日景甚微,忽又不見。侯相以陰雨竟夕,未觀日出,笑曰:“君等識之,天下事未閱歷者,不可以臆測;稍艱難者,不可以中阻也?!?/p>
越三日,馳還濟(jì)寧,遂為之記。
(選自《中國游記散文大系》)
[注]①敻(xiòng):遠(yuǎn)。②攖(yīng):擾亂、干擾。③罫(guǎi):圍棋上的方格子。
■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紆道泰安,觀形勢(地勢)B.所歷未逮茲山百一(達(dá)到)
C.則狀之不可勝狀也(景色)D.而物之殊形詭趣(奇異)
2.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寫作者登山感悟的一項(xiàng)是()
①雖極天下之大,不足以攖吾慮也②其景之淑氣之靈,各擅勝概,意象迥殊③異境頓辟,睹所未見④不登泰山之巔,不知眾山之非高也⑤蓋有形之高,不能常居,無形之高,不可斯須去也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輪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zhuǎn).①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作者筆下的泰山,雄奇壯麗,氣象萬千,山勢險(xiǎn)峻,道路崎嶇,諸峰環(huán)抱,形態(tài)各異,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認(rèn)為,登高可以望遠(yuǎn),可以使人心胸寬廣,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這樣的地方,站在塵俗之外看清萬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發(fā)登高望遠(yuǎn)的感慨開頭,然后記敘了作者登山的緣由,描繪了奇異美麗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寫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寫議論精當(dāng)。形象生動的描寫使我們?nèi)缗R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與壯美;深刻精辟的議論又使文章意蘊(yùn)深厚,給人以豐富的啟迪。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等識之,天下事未閱歷者,不可以臆測;稍艱難者,不可以中阻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蓋有形之高,不能常居,無形之高,不可斯須去也”中的“無形之高”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