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qǐng)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xiǎn)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yīng),東南向而唾。五員再拜受賜,曰:“吾知所之矣?!币蛉鐓?。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qǐng)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xiàn)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楚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為矣,而無所以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其所寶者異也B.見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D.去鄭而之許
2.下列各句中,暗換主語的一項(xiàng)是()
A.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
B.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C.過于荊,至江上,欲涉
D.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
3.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①過于荊,至江上②苛政猛于虎也
B.①曰:“吾知所之矣?!币蛉鐓?/p>
②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①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②宋何罪之有
D.①知不以利為利矣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4.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達(dá)“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的一項(xiàng)是()
①請(qǐng)寢之丘,故至今不失②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③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④去鄭而之許⑤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⑥為矣,而無所以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對(duì)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許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鄰楚國,故不用語言而用唾之方法為五員指路,五員心領(lǐng)神會(huì)。
B.作者贊賞江上丈人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報(bào)的態(tài)度。
C.江上丈人的智慧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分別用小孩和賢人的例子說明“其所取彌精”,用鄙人的例子說明“其所取彌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