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镵①皮革,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jīng)誹譽(yù)以導(dǎo)之,親賢而進(jìn)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chuàng)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shè)而不犯,刑錯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②,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yán)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qiáng)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選自《淮南子》,有刪改)
[注]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tǒng)管、治理。
■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弗能正也(正確)B.死不還踵(腳后跟)
C.上唱而民和(倡導(dǎo))D.察其黨與(仔細(xì)看)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 ②碧水東流至此回
B.①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②若風(fēng)之搖草木
C.①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②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D.①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
②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
3.下列各句中,括號里的字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項是()
①法能行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③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⑥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②④⑥D(zhuǎn).③④⑥
5.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
D.治國離不開嚴(yán)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