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晗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福建海岸全圖》具有豐富的福建海岸軍事地理的歷史元素,是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地區(qū)的軍事防衛(wèi)及海絲之路的珍貴權威的文獻史料,現(xiàn)藏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該輿圖以表現(xiàn)福建沿海地區(qū)軍事駐防為主,采用陸地在上、海洋居下,長1063厘米,橫61厘米,在沿海城鎮(zhèn)列出:三佛塔、塔斗山塔、北太武塔、羅星塔、石湖塔、白塔、塔仔塔、巖勝塔等重要地標。
在歷史海防圖的相關研究中,何沛東以《嘉興府志·海防圖》為例,介紹了清代方志輿圖的海防描繪。謝祥皓分析了《籌海圖編》和《海防圖論》。張偉疆討論了《鎮(zhèn)海靖遠海防炮臺圖》。成一農(nóng)研究了明清海防總圖。賈富強研究了《海防一覽圖》注記疑誤。劉茂群研究了中國近代海岸線全圖清臺灣知府景澄清《海防圖》。孫靖國研究了晚清海防圖《??趫D說》。賈浩介紹了《沿江沿海各省炮臺圖說》與葉祖珪的海防思想。
此圖采用中國獨有的山水畫長卷制圖工藝,詳細地描繪人文地理。該圖還保存了一些其他海防圖所未記載的歷史元素及海絲歷史信息,是認識當時福建沿海地域全貌、海防地勢、海防部署、軍事建制等問題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加強海防建設,福寧、福州、興化、泉州、漳州5府海防要務各有側重:福寧府防務重在港口、福州防務重在閩江、興化府防務重在海濱諸島、泉州府防務重在金、廈二島、漳州府防務重在南澳。又據(jù)史料記載,清代初期在各省雖然皆設置綠營兵制,但福建、廣東地區(qū),因明朝孤臣武民相關勢力猶在,軍情尚不穩(wěn)定,故清軍綠營成立的時間稍晚于其他各省。
這份輿圖詳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海防部署。輿圖標注的地名如表1所示。
表1 輿圖標注的地名(部分)
順治二年(1645)設福建總督,駐福州府,兼轄浙江;五年(1648)更名浙閩總督,移駐衢州府,兼轄福建;十五年(1658)分置福建、浙江總督,分駐漳州府、溫州府;康熙十一年(1672)移福建總督駐福州府;十二年(1673)裁浙江總督,以福建總督兼轄;二十六年(1687)更名福建浙江總督(俗稱閩浙總督)。
《鄭氏史料續(xù)編》載:“吏部尚書臣覺羅科爾坤等謹題為督臣汛地宜定事……憲臣疏稱:總督專司剿寇靖眾,應建節(jié)要地,請以浙閩總督在閩居漳州,在浙居臺州,江督無事則居江寧、有事則居鎮(zhèn)江,楚督移鎮(zhèn)荊州,楚撫宜居武昌。今議浙江、福建二省城皆有巡撫駐札,督臣不應復駐兩省城。察浙閩總督衙門,見今在浙居衢州,而在閩則居福州。今憲臣所云臺州、漳州,皆兩省要地,不應居衢、福,應居臺、漳,良為戰(zhàn)守機宜要著。”
圖1 為福州府總督衙。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康熙十一年(1672)年以后。
圖1 福州府
巡撫辦公的地方叫“撫署”,也稱“巡撫衙門”“撫軍衙門”“撫院衙門”?!皳崤_衙門”。《清史稿》載:“順治七年,定福建官兵經(jīng)制。設福建巡撫,標兵二營,將領八,兵凡二千。設福建水陸提督,標兵三營,營設將領八,兵凡三千?!眻D1中有撫院衙,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順治七年(1650)年以后。
乾隆《福州府志》載了總督部院署的沿革及建筑布局:在宣政街西,原按察司署,宋為提刑司署。《福建通志》載:“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移駐于此。原署在東街,今為鎮(zhèn)閩將軍府??滴醵辏偠揭⑹ナ忻窬?,拓南數(shù)十步,建牙置轅門。”圖1中有將軍府,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后。
同安縣古城同安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北鄰安溪、南安,西接長泰,東南與金門隔海相望。至清末基本穩(wěn)定。同安縣:康熙二十五年改府同知為海防同知,移駐廈門;縣丞駐金門”輿圖中有同安縣,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之前。
共學書院位于福建福州。原為設于西門街北之懷安縣學。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巡撫許孚遠改建為書院。后提學副使岳和聲加以修葺擴建,有觀生堂、時習堂、求我軒、道南翼統(tǒng)祠等。圖1中有共學書院,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以后。
甘露亭在中峰,《漳州府志》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甘露降,御史李元陽作表祝此祥瑞,知府孫裕特建亭以志瑞。存有《重修甘露亭碑記》。芝山位于漳州城區(qū)西北,原名登高山,海拔69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山上長紫芝,知府徐恭表上,賜名紫芝山,俗稱芝山。山有三峰,峰上各筑一亭,威鎮(zhèn)亭、仰止亭、甘露亭,合稱芝山三亭。三亭均通體石結構,萬壽亭為八角、余為六角攢尖頂,亭頂內部系簡單藻井結構,各邊無墻,均顯古拙端莊。萬壽亭在北峰,原稱威鎮(zhèn)亭,因與城內威鎮(zhèn)閣相望而得名,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再修,后改名“萬壽紀恩亭”,俗稱萬壽亭,并勒石為記。仰止亭,明嘉靖十四年(1535)在東崗之半建亭,取名“仰止”。如圖2所示。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嘉靖十六年(1537年)以后。
圖2 甘露亭
《從征實錄》載,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工官馮澄世奉命筑演武亭??滴跏拍辏?680 年),鄭經(jīng)在撤軍臺灣前下令將演武亭焚毀。據(jù)史書記載,鄭成功于此教授士兵演習陣法,并從中挑選將士,訓練鐵人。
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攻入廈門時,由鄭經(jīng)在撤退臺灣前下令焚毀?!稄恼鲗嶄洝酚址Q《先王實錄》,大概撰寫于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任南平王戶官至二十年五月鄭經(jīng)病逝這一段時期內。此書所記,始于永歷三年(1649)楊英獻策,終于永歷十六年(1662)疏陳務農(nóng)。大體上以楊英從政目睹為標準,大量使用了鄭氏六科案卷材料,間亦有楊英的耳聞目睹,史料價值頗高。由于此書完成后不久,清政府收復了臺灣,書中因多有觸諱,未能刊行,但閩南民間多有傳抄。民國十一年(1922),南安石井鄭氏裔孫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抄本,后由中研院史語所于1931年影印出版,朱希祖作序。1961年,陳游先生在南安石井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抄本。此次點校整理,以民國時期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為底本,參校以陳碧笙的校注本。下圖為演武亭。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順治十五年(1658年)之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前。
圖3 演武亭
據(jù)《水道提綱》載:“晉江口南自水頭寨東至日湖寨北折而南(日湖寨/與北岸)?!?/p>
《平閩紀》載:“(康熙十八年)據(jù)此,為照沿邊修筑臺寨,以安兵設防,籓籬既固,則堂奧自安也。是厚集兵力,安營護寨,為目今第一要務。查陳埭等汛臺寨,業(yè)已修筑將竣,計日可以移師。至水頭造寨,必須重兵防護,方保萬全。昨荷貴部院另撥陳士愷官兵六百名前往防御。惟是浙標官兵,似亦應暫留,共為防護;俟水頭寨告竣之日,再調回泉?!彼^寨如圖4所示。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康熙十八年(1679年)之后。
圖4 水頭寨
據(jù)史載,福建省的福州、泉州都曾經(jīng)是明、清兩代朝廷指定的全國唯一的中琉朝貢體制下的貿(mào)易口岸。明成化二年(1466),巡按御史「朱賢」奏請將福建市舶司由泉州遷置福州柏衙,獲得批準,但受市舶司提舉羅倫的反對,理由是柏衙太過僻靜簡陋,市舶司在泉州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還不到遷移的時候。明成化八年(1472),遷司事宜最終塵埃落定。隨著市舶司遷往福州,原本泉州在對琉球口岸貿(mào)易中的地位迅速降低。隨著市舶司遷往福州,泉州在海外貿(mào)易中的經(jīng)濟地位迅速降低。
明末清初福州碼頭是在圖中新港。由于輿圖的福州段,這個河口畫得非常清楚,當年琉球冊封使渡海封舟從新港登船開到閩江口下游后,再由福州水師派出閩安鎮(zhèn)舟師船舶伴隨護航,最終從長樂出海,這部分輿圖是中琉友好往來的佐證,對研究中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新港如圖5所示。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明末清初以后。
圖5 新港
“二塔凌霄”安海舊有東西二塔,分別位于東橋頭東塔寺前和西橋頭西塔寺前。東塔,名“龍興塔”,南宋紹興二十四年癸酉(1153)造,其塔高準西塔。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四月二十日大雨,至五月初六辰時塔盡壞。清代詩人柯敦圃詠曰:“只今惟有西鈴響,東址無情剩廢巒?!眻D6為安海東塔和西塔。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之前。
圖6 安海東西雙塔
康熙十九年啟用廈門作為島名,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圖7為廈門城。可以看到此時泉州府海防設施布局并未移駐廈門。由此推測,輿圖成圖時間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之前。
圖7 廈門城
綜上所述,此圖繪制年代為1679年。
塔頭山位于泉州市,不在莆田。“又西南有永寧中左千戶所,在嘉禾嶼,即廈門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苧溪、南有塔頭山、東南有田浦、又有陳坑四巡檢司”。
輿圖中將泉州的塔頭山繪制在莆田塔斗山附近。圖8為塔頭山和塔斗山。
圖8 塔頭山與塔斗山
本文研究了古代海防輿圖中海絲元素,該圖涉及整個福建沿??诎?,范圍之廣泛比較少見,特別是對沿海幾個縣的地理描繪非常細致,對明末清初海絲海防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本圖是福建海上交通史跡遺存,是海外交通史的典范和實證。從總督衙、撫院衙、將軍府、同安縣、福州共學書院、福州甘露亭、廈門演武亭、水頭寨、福州新港、安海東塔、廈門城等各軍事駐防設施和航標,綜合多種史料,推測出成圖年代為1679年。本文介紹了輿圖的繪制年代考析,以期對海防史、海交史和測繪史的研究與發(fā)展有所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