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回顧近期或經(jīng)典文獻中關于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總結出得到11個學生投入在線討論的影響因素。將它們經(jīng)解釋結構模型法進行層次分析,發(fā)現(xiàn)直接因素是:討論平臺和討論社區(qū)成熟度;中層次因素是教師的反饋、教師的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討論話題;深層次因素是教師教學組織方法、討論的預期教學目標;根本因素是教師對待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
【關鍵詞】在線討論;學生投入;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4—0085—06
一 研究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高校和遠程教育機構已開始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以便為教與學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典型的如:在線討論的應用。目前,在線討論主要是作為在線學習中的交互環(huán)節(jié)或者傳統(tǒng)教學的輔助工具,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促進學生知識建構和高級思維的發(fā)展,以文本作為主要的形式,師生、生生等通過BBS、答疑、討論、聊天室等工具進行的交互。研究表明,不僅眾多學習者認為,在線討論能夠為他們提供更自然的討論環(huán)境,更吸引他們參與學習、能為他們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和教師之間提供更多更獨特的交互;教師也認為,在線討論可以為同伴互助協(xié)作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例如:完好的討論過程和內容的數(shù)據(jù)保存、非面對面的減少時空差距帶來的不便、便于不同觀點的分享、交流和協(xié)作學習等。
然而,Hewitt等[1](2005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線討論中的一個經(jīng)常發(fā)生,并且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是學生的發(fā)言數(shù)很少,不愿意參與討論,如Wan和Johnson[2](1994年)的研究中,參與在線討論的大學生,平均一周的發(fā)言貼小于1;其次是,參與討論的學生不愿意進行高水平的知識建構活動,如Nussbaum等[3](2002年)注意到,大學生不愿意反對他人提出的觀點。
與單純關注學生參與在線討論發(fā)言數(shù)的研究不同,本文關注的是影響在線討論中包括參與度在內的學生投入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要素,并理清影響學生投入的因素之間的層級關系,便于教師和研究者在實施在線討論時,提供較好的支持。研究學生投入問題,實際上是從學生的角度探討影響學習結果的因素,對教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學和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研究者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灼笃絒4](2000年)認為學生投入是一種主動的個體化的課程經(jīng)驗、以學生行為投入為載體的心理活動、涉及行為認知情感三個方面。即學生投入,包括學生行為投入(一種基本的投入狀態(tài),例如,學生是否表現(xiàn)積極)、學生情感投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學生認知投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學習策略的使用,例如,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因此,本文待研究的問題如下: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如何?根本因素是什么?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和解釋結構模型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的應用:在分析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時,采用文獻分析法,通過對涉及到本文研究問題最新的或經(jīng)典的,尤其是對具有綜述性質的相關15篇文獻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影響在線學習的11個因素。解釋結構模型研究法的應用:在分析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及甄別根本因素的時候,采取的是解釋結構模型法ISM。ISM(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是1973年美國Warfield教授開發(fā)的一種系統(tǒng)分析方法,常用于分析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結構問題。李克東教授[5](2003年)指出,解釋結構模型法是用于分析教育技術研究中復雜要素間關聯(lián)結構的一種專門研究方法,作用是能夠利用系統(tǒng)要素之間一直的凌亂關系,揭示出系統(tǒng)的內部結構。其特點是通過系統(tǒng)元素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辨識,利用人們的經(jīng)驗和電子計算機的幫助,將復雜的系統(tǒng)分解成為層次清晰的多極梯階的結構模型,清晰呈現(xiàn)系統(tǒng)各要素的關系及層級。ISM屬于概念模型,可以用最終形成的概念結構圖形象地表示影響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在此,用來分析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有較好的實用性。結構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便是要素分析法。通過要素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事物,還可以通過這種分析認識結構、優(yōu)化結構、改造結構。對在線討論要素盡可能準確地認識是在線學習理論研究的重要任務,它將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結構,從而更好的為實施在線教學服務。
三 研究過程
本文的研究過程依次進行兩個部分: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因素研究、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的構建。
1 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因素研究
本文作者發(fā)現(xiàn),與本文研究問題最相關的15篇近期的或者經(jīng)典的文獻中,部分學者是對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某一個或者幾個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因素對于學生投入的影響,如IKSEON CHOI等[6](2005年)對39名大學生進行實驗,又如Trena M.Paulus[7](2009年)的調查,還有Ronnie H. Shroff[8]等(2008年)從心理學內部動機角度進行的分析。部分學者則通過對文獻綜述的形式,對影響在線討論學生投入某一方面的因素進行歸納,如Alexandru Spatariu等[9](2007)的文獻綜述,認為有兩方面,又如Khe Foon Hew等[10](2009)對在線討論中學習者非投入現(xiàn)象原因的闡釋。還有其他學者提出了評價在線討論質量的模型,其模型中所包含的要素,也可以為我們分析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提供幫助。如Terry Anderson等(2001)[11]提出的的對在線討論中教師表現(xiàn)的評價模型。整理這些文獻后,得到表如下,以往學生投入的影響因素分析列表:
經(jīng)甄別,共有11個因素,分別用S1、S2…S11表示,另,用S0表示學生投入。
S0在線討論中的學生投入:即我們要研究的對象。S1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在線討論中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特指教師對討論過程的設計和組織。包括在討論中,教師是否指定討論主持人、是否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否結構化、是否有給學生提供輔導與支架、是否有發(fā)言指導,對學生的發(fā)言貼有沒有“贊成/反對”的首標簽要求、選擇具有怎樣功能的討論平臺等。結構化的討論組織形式、適當?shù)挠懻摻M織形式(指定討論主持人、角色扮演等)和及時的討論幫助(如輔導與支架等),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并較好地達到討論的目的。且提供在線討論的提問指南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提問的頻率,同伴的提問也可以引發(fā)學習者的反思和知識建構。因此,教師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S2教師的教學反饋,包括:教師是否及時適當?shù)貙W生的發(fā)言做出評價和鼓勵、教師是否為學生提供與討論主題相關的信息以便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教師是否及早給出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在討論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等。如果教師沒有給出及時的反饋,將會出現(xiàn)學生的非投入現(xiàn)象,學生會認為自己的發(fā)言貼沒有意義,將會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教師給予的討論期望和規(guī)則將會影響學生討論的質量和討論社區(qū)的秩序,擁有不好秩序的討論社區(qū)將產(chǎn)生很多廢貼或者極個別學習者夸夸其談,導致其他學習者不愿意加入討論,影響討論社區(qū)的成長。因此,教師的教學反饋可以影響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意愿和社區(qū)的成熟度。S3評價:在線討論的評價結果如若能與學科成績相聯(lián)系,將會提高學生的討論意愿。在線討論評價的標準由教師本人的態(tài)度和教學目標決定。S4教師態(tài)度:包括教師是否重視在線討論在輔助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是否讓學生感知自己也存在于討論之中和大家一起在參與討論、教師是否愿意接受討論中出現(xiàn)的和“標準答案”不一致的意見、教師是否樂意選擇一些開放式話題作為討論的主題以及教師更愿意如何來評價在線討論的成績、是否愿意將它看作學科成績的一部分等。教師態(tài)度將會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討論的話題和討論的評價標準的制定。同時,教師對在線討論所持的態(tài)度將決定他在實施在線討論時采取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和是否進行及時地反饋。S5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其中,學習者自身的爭辯的水平會影響到學習者發(fā)言的水平,學習者的反思和接受多樣化觀點來進行自身知識重構的意愿能夠影響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意愿和社區(qū)共識的形成。S6學習者的個性特征:包括學習者的協(xié)作意識、自身興趣愛好、知覺偏好、知覺選擇性、語言特征、群體責任感、知覺新奇性、是否愿意交流、感知他人的能力等復雜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意愿、共識的達成和社區(qū)的成長。S7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意愿:學習者愿意參與討論并愿意為社區(qū)達成共識和進行協(xié)作知識建構作出努力,將有助于社區(qū)的成熟。S8 討論話題:討論話題是否開放、是否復雜、是否具有挑戰(zhàn)性等對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有很大的決定性作用。S9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依賴于教師對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和信念,反過來,它又在宏觀上決定著討論的話題和教師的評價標準。S10討論平臺:討論平臺依賴于教師的選擇,討論平臺是否友好和是否便于操作會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S11討論社區(qū)成熟度:研究表明,在成熟的社區(qū)內,學習者將更易于關注討論的內容。
2 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的構建
經(jīng)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各個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為,如下圖2,S4可以影響S1和S2,因為教師的態(tài)度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和教師的教學反饋;S4和S9可以影響到S3,因為教師的態(tài)度和教學目標會影響到在線討論的評價標準;S1至S11中沒有一個因素對S4、S5、S6有明顯影響,因為教師態(tài)度、學習者學習能力、學習者個性特征不太明顯會因教師教學組織方法等發(fā)生變化;眾多因素如S1、S2、S3、S4、S5、S6、S8均對S7產(chǎn)生可觀察到的影響,例如,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會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S1、S4、S9對S8有影響,因為教學組織方法、教師態(tài)度、教學目標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討論話題的內容和形式等;S4對S9有影響,因為教師對待在線討論不同的態(tài)度可能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制定;S1對S10有影響,不同的教學組織方法決定了討論平臺的功能需求;S1、S5、S6、S7均對S11產(chǎn)生影響,如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意愿會影響這個討論社區(qū)是否成熟:
根據(jù)元素關系圖,可以建立元素關系矩陣表。如圖,S1與S2無關系,則(S1,S2)=0;S1與S4有關系,則(S1,S4)=1;依次建立矩陣點得表2,其中,值為1的表示該行因素對該列因素有影響,為0的表示該行因素對列無影響:
同理,依次取出S7,然后取出S2、S3、S5、S6、S8然后取出S1和S9,最后取出的是S4。通過矩陣五次變形,我們可以將這些影響因素分為五個層級,如圖2
四 結論與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S0的直接因素是S7、S10和S11,即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討論平臺的特性和討論社區(qū)的成熟度;中層因素是S2、S3、S5、S6、S8,即教師的反饋、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討論話題;深層次因素有兩方面:教師教學組織方法、討論的預期教學目標;而根本因素是S4,即教師對待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
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互相聯(lián)系。如處于第三層次的S2、S3、S5、S6、S8都對第二層次的S7起影響作用。S7是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影響它的因素有7個,屬影響因素中最復雜的一個,不僅受到上述第三層次中的5個因素,即教師反饋、評價、學習者學習能力、學習者個性特征和討論話題的影響,還受到來自第四層次的S1和來自第五層次的S4的影響。即教師教學組織方法、討論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師態(tài)度的影響。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眾多影響因素都是通過影響S7來影響到S0的,即通過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來影響討論中學生投入的。這里可以說,在線討論中學生非投入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是學生不愿意參與討論。而教師對待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S4則通過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S1、教師的反饋S2、教師的評價S3、教師選擇的討論話題S8、討論中的預期教學目標S9來最終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的。因而,不能否認,在線討論這樣一種預期實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協(xié)作知識建構活動中,教師的重要作用依然不能忽視。
另外,可以觀察到,S5與S6均能影響到S7。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特征均能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意愿,并且由此影響討論社區(qū)的成熟度。但是,S5與S6均沒有其他因素對其造成影響,這就顯示,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因素中,這兩個因素是既定了的,教師面對具有不同的且既定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特征的學習者,只能通過采取相對應的討論組織策略,以使得這兩個因素對學生投入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五 研究的意義和局限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于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學者通過實驗等方式證明某個別或者幾個因素在起作用,也有部分學者對這些零散的因素作了綜述和總結,即歸納出這些因素,但是極少見到有對這些因素進行層次分類的,本研究通過總結其他研究者在此問題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歸類,并應用系統(tǒng)分析方法之一——解釋結構模型法對這些影響要素進行層次分析,找出影響在線討論中學生投入的直接影響因素(討論平臺和討論社區(qū)成熟度)、中層次影響因素(教師的反饋、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討論話題)、深層次影響因素(教師教學組織方法、討論的預期教學目標)和根本因素(教師對待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期望通過本文拋磚引玉,能為教育者在今后實施在線討論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然而,由于文獻資料搜集得可能不完全,有可能導致某些影響因素未被發(fā)現(xiàn),從而就造成了本研究的局限。另外,本文中采取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解釋結構模型法對于分析系統(tǒng)要素關系雖具有很高實用性,但是,由于對系統(tǒng)進行分析的關鍵,是對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和邏輯做出最大可能準確地把握,以形成最大可能準確的鄰接矩陣,對研究者的主觀依賴比較強,因此,不能排除在這一方面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 Hewitt, J.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reads die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4(4):567-589.
[2] Wan,D.,Johnson,P.M.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sing CLARE: The approach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M].Chapel Hill, Proceedings of CSCW’94 Nc:ACM. 1994:187-198.
[3] Nussbaum E.M.,Hartley, K.,Sinatra,G.M., et al.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discussions[A].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LA,2002.
[4] 孔企平.“學生投入”的概念內涵與結構[J].外國教育資料, 2000,2.
[5] 李克東.教育技術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03-322.
[6][19] Ikson Choi,Susan M.Land,Alfred J.Turgeon.Scaffolding peer-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metacognition during online small group discussion[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05,33:483-581.
[7][13] Trena M. Paulus.Online But off-topic: Negotiating Common Ground in Small Learning Group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9,37:227-245.
[8][14] Ronnie H. Shroff,Douglas R.Vogel,et al.Assessing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Supporting Stud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online Discussion: A Qualitative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8,19(1).
[9][16][23] Alexandru Spatariu,Linda F.Quinn,Kendall Hartley.A review of Research on Factors that Impact Aspects of online Discussions Quality[J].TechTrends,2007,51(3).
[10][12] Khe Foon Hew,Wing Sum Cheung,Connie Siew Ling Ng.Student contribution i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8,11.
[11][22] Terry Anderson,Liam Rourke,D.Randy Garrison, et al.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ing Context[J].JALN,2001,5(2).
[15] Avner Caspi,Ina Blau.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discussion groups:testing three concep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erceived learning[J].Soc Psychol Educ,2008, 11:323-346.
[17] Sarah North.The Voices, The Voices: Creativity in Online Convers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Applied Linguistics 28/4:538-555.
[18] Erping Zhu.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An analysis of four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6,34:451-480.
[20] Sue Gerber, Logan Scott, Douglas H. Clements,et al.Instructor Influence on Reasoned Argument in Discussion Boards[J].ETRD,2005,53(2):25-39.
[21] Wing Lam. Encouraging Online Participation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04,15(4):345
[24] Riedl,R.Mindwea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uters, and distance education[M], Pergamon Press: Oxford,1989,215-220.
[25] Angeli,C., Bonk,C., Hara,N..Content analysis of online discussion in an appli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