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鮑照 《蕪城賦》 京都大賦 遷逝之悲
摘 要: 鮑照的《蕪城賦》交織著兩種視角:一種是傳統(tǒng)的京都大賦的視角,極力刻畫城市的繁華和中心位置,將城市作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征。另一種視角則是漢魏以來文學中常見的對人世無常的觀照,這座天命之城最終無法逃過盛衰的輪回。城的故事隱喻著人的故事,也隱約可看出亂世中的鮑照不惜代價但求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
一
廣陵城,漢吳王劉濞所都?!啊稘h書》載:廣陵國,高帝十一年屬吳,景帝更名江都,武帝更名廣陵,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焉?!眥1}據(jù)《宋書》記載,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犯,兵至瓜步,廣陵太守劉懷之逆燒城府船乘,盡帥其民渡江。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四月,竟陵王誕據(jù)廣陵反;七月,沈慶之討平之,命悉誅城內男丁,以女口為軍賞。盡管歷來的學者對《蕪城賦》的寫作意圖看法不一,但大多數(shù)人都相信,廣陵,這座在歷史上屢次與謀逆或兵亂相連,命運多舛的城市,就是鮑照筆下的“蕪城”——一座已成廢墟的城市,雖然鮑照的賦中,并沒有出現(xiàn)廣陵這個名字。{2}
在這篇短短的賦里,鮑照回顧了當年城市繁華的情狀。他先交代了這座城市的地理形勢:“ 迤平原,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 以漕渠,軸以昆崗。重江復關之 ,四會五達之莊?!彼沟鄯?8226;歐文在《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xiàn)》中說:“這不是現(xiàn)實的中國,尤其不是南朝的中國,這是虛構出來的政治和商業(yè)的地形。舊注認為這個地方就是廣陵,可是,在這里,這個地方被描寫得仿佛是一個‘中心’,是‘中國’,或者說,是‘京都’。”{3}然而,正是通過這樣的修辭性的描繪,正是這種模糊了的歷史身份,使它成為一座象征之城,蘊含了所有城市的命運的秘密。
在漢以來的京都大賦里,我們看到,一座城市總是負載著某種道德寓意,而這種道德寓意總是從它的地理位置開始的。在大一統(tǒng)帝國里,皇帝居于權力中心,統(tǒng)治四方,因而都城的坐落也應當居于“萬方輻湊”的帝國的中心,班固在《東都賦》里提到洛陽的地理位置時,就以它“處乎土中,平夷洞達”的優(yōu)勢來壓倒偏于一隅的長安。因此,京都大賦在對每一座都城的位置進行描繪時,總是以這座城市為中心點向外輻射。這種一再強調的中心意識,造成了一種幻覺,無論實際的地理位置如何,無論疆土是統(tǒng)一還是分裂,一座天命所選定的城市必定是吸引四方的人和成為事物的中心,寰宇之中,唯我獨尊。我們在鮑照的賦中所看到的這座城市,雖然無名,卻據(jù)有“中心”的位置。
在鮑照的時代,京都大賦已經(jīng)衰落了?!妒勒f新語#8226;文學篇》曾記載東晉時的一段故事:“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一方面由于時代風尚早已轉移,另一方面由于題材的狹窄,京都大賦在反復的模擬之中已漸漸耗去了生命力。不過,它并不是消亡得無影無蹤,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龐大的京都大賦被拆散,化整為零,從中分解出的片斷逐漸獨立成篇”,“它不再在賦史的前臺表演,而是出現(xiàn)在背景中”{4}。當鮑照開始回憶這座城市昔日的繁華時,我們處處可以辨認出京都大賦中那些赫赫都城的影子。“當昔全盛之時,車掛 ,人架肩,廛 撲地,歌吹沸天。”我們也許會記起,《西都賦》里有一段相似的描寫:“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云相連?!弊笏嫉摹妒穸假x》里也有:“外則軌躅八達,里 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以及“庭扣鐘磬,堂撫琴瑟”。不過,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鮑照在他的賦里雖然也通過事物的羅列來描述城市景觀,他所關注的卻不是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人、車、廛 、歌吹在這里不僅僅作為城市的景物,而且也作為從文學傳統(tǒng)中繼承下來的意象,這些并置的意象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城市的繁華和喧囂。作為意象,它們比普通的景物羅列更為凝練而集中。也因此,這篇小賦才能在數(shù)行之內將一座繁華中蠢動著物欲的城市勾勒出來,而不再迷失于洋洋灑灑的鋪陳之中。對物欲的追逐是城市的特點,也是城市的罪孽。京都大賦的作者們在鋪衍了城市的繁華之后,總是力圖以“禮”來抑制這種對物質的欲望。班固《東都賦》中寫道:“抑工商之淫業(yè),興農(nóng)桑之盛務。遂令海內棄末而反本,背偽而歸真?!瓙u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淵?!倍鴱埡庠凇段骶┵x》中更直接地指斥城市的商業(yè)生活使人心墮落:“鬻良雜苦,蚩眩邊鄙。何必 于作勞,邪贏優(yōu)而足恃?!滨U照的賦將這種對財富的追逐歸結為“孽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鹽田、銅山不僅是對當?shù)匚锂a(chǎn)豐饒的夸耀,更是財富的象征、物欲追逐的對象。
在物欲生長的地方,權力欲望也膨脹起來?!肮誓艹耷胤?,佚周令,劃崇墉,刳 洫,圖修世以休命。”城市作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一座永存的城市,就代表了權力和財富的永存。正是在這種野心的驅使下,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市修建起來了,剛才還四通八達的開放的城市,轉眼成了一座牢不可破的堡壘,抵御著隨財富而來的遭到覬覦的危險。而在對前代制度的逾越中,也膨脹著一種權力的滿足感,墻筑得越高,池挖得越深,這種滿足感也就越強烈。在這“ 若斷岸,矗似長云;制磁石以御衛(wèi),糊 以飛文”的城墻內生長著一種幻想——“觀基扃之固護,將萬祀而一君”。
到此為止,這座身份模糊的無名城市,已經(jīng)提供了一種應天命而誕生的幻想,一種永久的權力與財富的幻想。漢代京都大賦的作者雖然也對物欲的追逐和權力的膨脹感到不滿,但他們仍舊相信,只要“克己復禮”,萬世永存的基業(yè)也并非不可能實現(xiàn)。然而,正是在這種對道德秩序的有效性的信念上,后來者鮑照產(chǎn)生了迷惘,他看見了城市的廢墟。
二
在中國文學里,關于廢墟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8226;王風#8226;黍離》,我們通過《毛詩序》知道這是一首“閔宗周”的詩,不過,詩中只是描述了主人公心中的憂傷,既沒有提及廢墟,也沒有說到昔日的繁華。而鮑照的《蕪城賦》則將變?yōu)閺U墟之前的城市重建在記憶里。假如我們借助電影鏡頭來復現(xiàn)這篇賦的話,那么,第一組鏡頭是繁華喧囂的城市街頭;第二組鏡頭是刀光劍影中的城市、燃燒的城市;第三組鏡頭:廢墟。不過,我們還應該在第一組鏡頭和第三組鏡頭里補充進一個人,這兩組鏡頭里,攝影機所追隨的就是他的目光,這就是作者,或者我們稱之為敘述者。文學作品并不直接描繪客觀事物,它描繪的是作者“經(jīng)驗”的事物。因此,作者“怎么看”將決定他能看到什么。在第一組鏡頭里,作者的透視角度仍停留在傳統(tǒng)京都大賦的透視角度之內,他看到了城市的擁擠、喧囂繁華、侈佚。在對繁華的追憶中交織著關于城市罪惡的印象。而此后,當他再對荒蕪了的城市進行觀照時,一種新的透視角度產(chǎn)生了。斯蒂芬#8226;歐文說,鮑照的這篇賦里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講述作為道德秩序的自然的故事;另一個是講述自然的機械運轉的故事。前者是道德史的故事,而后者是“一種特殊樣式的中國哀歌”,“在其中,任何繁榮昌盛都必定會為衰敗破落所取代”。
在我們的第二組鏡頭里,作者沒有出場。他在賦里僅用了一個比喻——“瓜剖而豆分”——說明(而不是描繪)了這個城市迅速而突然的毀滅。林紓在評價這篇賦時說:“文不敢斥言世祖之夷戮無辜,亦不言竟陵之肇亂,入手言廣陵形勝及其繁盛,后乃寫其凋敝衰颯之形,俯仰蒼茫,滿目悲涼之狀,溢于紙上,真足以驚心動魄矣?!眥5}正是對城市被人為毀滅這個中間過程的省略,正是繁華和荒蕪兩組意象的直接并置,造成了一種自然無情運轉的印象,一個城市宛如一個生命,在時間里生長、成熟、衰敗,我們無法悟透生長何以實現(xiàn),而衰敗何以發(fā)生,這無關人為的努力,因而也就無法在倫理體系內得到解釋。在賦的下半部里,鮑照放棄了道德評判的眼光,盡情騁辭,抒寫他對廢墟的心驚之感。井上長出了莓苔,路中纏繞著荒葛,階前堂上,野獸出沒。昔日人馬喧嘩的城市,如今鬼影幢幢,堅固的城墻早已成為野鼠和狐貍的巢穴。風雨飄搖中傳來豺狼的嗥叫,清晨和黃昏的微光里,走獸的身影忽隱忽現(xiàn)。昔日的康莊大道,如今崩榛塞路,惡鳥和猛獸就躲藏在道路附近。一切人為的景觀如今都已陵夷,而奇怪的是,我們卻看不到人為破壞的痕跡,我們只看到了植物、動物對這座城市的毀壞。仿佛,這座城市突然被命運拋棄了,它死了,而我們只看見它的尸骸在繼續(xù)敗壞,卻無法明了它的死因。已經(jīng)死去的城市漸漸被自然包裹,慢慢模糊了它的形體:“白楊早落,塞草前衰。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叢莽之中,再也沒有深深的城池、高峻的城墻,最后一點痕跡也將消失,有一天將再沒有人知道這里曾有一座城,因為連廢墟也會沒有的?!爸币暻Ю锿猓ㄒ娖瘘S埃?!痹僖矝]有什么會擋住視線了,“凝思寂聽,心傷已摧”。敘述者的形象第一次清晰地凸顯在背景上:一片逐漸被自然吞沒的廢墟,一個孤零零的人。
在最初的描述里,他有意對城市的內在品性做出一種價值評判。但現(xiàn)在,就像他當初拒絕沉迷于城市浮華的表象一樣,他拒絕了道德評判的誘惑。城市的美隨著它的罪孽一起消失?,F(xiàn)在,對它的同情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對它的譴責,是人建造了城市,而現(xiàn)在人卻隨著城市的毀滅而毀滅,仿佛人變成了城市的殉葬品。
人的才能、智慧、愿望、野心都曾經(jīng)外化在他對城市的建造中,摧毀了城市,便是對這種愿望和野心的摧毀,便是天命戰(zhàn)勝了人的才能和智慧的挑戰(zhàn)。人在時間中常常感到遷逝之悲,而最痛切的感覺,莫過于從自己所熱愛所追求所創(chuàng)造的事物的衰敗中所體驗到的。鮑照并不是這個城市的創(chuàng)造者,也不是這個城市的居民,然而他在此時的感受,已超越了他的個人的身份,而成為一種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類普遍命運的悲憫。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不僅生命短暫,人用來證明自己存在的一切努力也會在時間的永恒運轉中煙消云散。而生在一個君荒政亂、殺戮頻頻的時代,想要有所作為的作者更不能不經(jīng)常擔心自己的努力隨時會隨著生命的突然中止而化為泡影,正如他在《松柏篇》中所說:“事業(yè)有余結,刊述未及成?!薄疤斓廊绾?,吞恨者多”,在悲悼一個城市命運的無常時,作者無法不悲悼人類命運的無常,“抽琴命操,為《蕪城之歌》。歌曰:‘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比祟愖非笥篮愕呐膩頉]有間斷,也從來沒有成功。城的故事,實際上是人的故事。
在鮑照的時代,遷逝之悲在文學中已不再是個新鮮的主題,而經(jīng)過了玄風的滌蕩,自東晉以來,文人們多少都能以一種較為平靜的心態(tài)接受“繁華有憔悴”的事實,原來在漢魏時期抒寫這一主題的作品中回蕩著的那種怫郁的悲慨,漸漸被一種冷靜的哲思所取代,如王羲之在著名的《蘭亭集序》中雖然也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不勝惆悵,而其目光卻已超越眼前,探入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歷史輪回。再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四,寫其攜子侄輩游覽山澤徘徊于丘隴荒墟之中,雖然感慨系之,亦以一種旁觀者的語調道出“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領悟。與鮑照有交往的王僧達在其《和瑯琊王依古詩》中也寫道:“隆周為藪澤,皇漢成山樊。久沒離宮地,安識壽陵園……顯軌莫殊轍,幽 豈異魂。圣賢良已矣,抱命復何怨?!彼ネ雠c繁盛一樣,都是大化遷變中可以接受也理應接受的一個過程,傷感雖難免,悲懼卻不必。
而鮑照的《蕪城賦》卻用了一系列刺激感官的意象,將衰敗描寫得如此傾炫心魂、令人恐懼。然而,就在這獰厲、凄詭之中,似乎又有一種難言的誘惑,令“心傷已摧”的作者不忍離去。在塞路的荒樹枯草之中,他似乎辨認出了“藻扃黼帳,歌堂舞閣之基,璇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吳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玩”;在陵夷的城池館臺之側,他似乎窺見了“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這是這座城市在歌舞方濃,朱顏正艷的時候定格而成的最后的記憶。在荒寒的景象之中,在陰森的廢墟之上,有這樣鮮活的記憶可以觸摸,誰又能說一時的繁華不是永遠的繁華,一時的絢爛不是永遠的絢爛,雖然這一切早已“熏歇燼滅,光沉響絕”,那些人早已“埋魂幽石,委骨窮塵”。因此,衰敗縱然令人恐懼,那曾經(jīng)的繁華亦復令人目眩神迷。而那一時的美好,難道不也值得為之付出代價嗎?與其生亦無喜,死亦無懼,還不如縱情投入,如同這座曾經(jīng)翻騰著欲望的城市。因此,在這篇賦對無常的憾恨之下,掩蓋著的其實是一種又喜又懼的奇特的沉迷之情。這種沉迷之情或許正是鮑照的人生態(tài)度在無意識中的流露。鮑照曾在他的另一篇賦作《飛蛾賦》中借天生就要撲火的飛蛾象征性地表述自己的人生哲學:“凌 煙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畢命在此堂。本輕死以邀得,雖糜爛其何傷?”那短暫的擁抱,擁住的其實不過是 煙的浮景,虛幻的明光,而付出的卻是毀身傷性的代價,然而飛蛾卻無怨無悔。也許在鮑照看來,只要曾經(jīng)輝煌,幻滅又何妨,不管是蛾的生命,城的生命,抑或人的生命。
作者簡介:莊筱玲,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集美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詩學。
① [梁]蕭統(tǒng).文選[M].[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2-503.
{2}《文選》李善注在《蕪城賦》題下引《集》云:“登廣陵故城?!钡@到底是鮑照自己所題,還是鮑照文集的編撰者所加,不得而知。
{3} [美]斯蒂芬#8226;歐文.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xiàn)[M].鄭學勤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74,70,71.
{4}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201.
{5} 轉引自錢仲聯(lián).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
(責任編輯: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