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與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歌德的《浮士德》并稱為西歐四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西方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這部作品內(nèi)容極其豐富,被稱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在藝術(shù)上也爐火純青,極富獨創(chuàng)性。尤為難得的是,《神曲》把內(nèi)容與形式水乳交融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了相當?shù)乃囆g(shù)高度,以至美國著名美學家桑塔耶那在其《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一書中認為,西方文學眾多詩與哲學結(jié)合的長詩中,唯有這三部長詩內(nèi)容與形式的融合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這本巨著,在我國已有多種譯本,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朱維基譯本、王維克譯本和田德望譯本。王維克譯本和田德望譯本盡管有諸多優(yōu)點,但畢竟是散文譯本,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說過,詩就是翻譯時丟失的那一部分,這話雖然過于絕對,但真正的詩歌尤其是藝術(shù)上相當完美的詩歌譯成散文,藝術(shù)方面的損失是可想而知的。朱維基譯本是詩歌譯本,但一是從英文轉(zhuǎn)譯,詩歌經(jīng)兩種語言的轉(zhuǎn)譯,一些藝術(shù)方面的精微之處自然有較大損失,而且其押韻方式也沒有復制原作(詳見下述),再加上譯文時間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語言方面也有不少缺憾。最近,讀了黃國彬先生翻譯的《神曲》(外語教學與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深感這是一部詩人、學者翻譯另一個詩人、學者傳世名作的傳神之作。
首先,傳神的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譯詩的藝術(shù)追求。
黃國彬是香港詩人,由于對香港文學關注甚少,筆者只讀過他的一首詩《翠鳥》:“早春,在魚塘的上空/懸著,像一顆藍星/俯照玻璃。/把小魚祟入褐瞳,/天地眩轉(zhuǎn)間如紫電下?lián)簟?當它掠水而去,/黑喙已叼著獵物,/朱紅的利爪收斂,/只留下一聲尖叫,/如刀劃破春曉?!睂懙镁珶?、清新、生動、優(yōu)美。由于有良好的詩歌素養(yǎng),就連《神曲》譯本前言中介紹性、理論性的文字也寫得簡潔、優(yōu)美、生動,有著詩人的斐然文采,如“要在短短的前言盡道《神曲》之妙,無異要水文工作者用三言兩語盡描太平洋的浩瀚、深廣”,在引述艾略特的觀點:“整部《神曲》……只有莎士比亞的全部劇作堪與比擬……現(xiàn)代天下,由但丁和莎士比亞均分,再無第三者可以置喙”后,所進行的具體闡析更是視野開闊、中西并融、文筆生動:“艾略特說過:‘莎士比亞所展示的,是人類感情的至廣;但丁所展示的,是人類感情的至高和至深’。這句話又是評論家艾略特的拿手好戲:一語中的,觸到了笨拙論者花數(shù)十萬言仍觸不到的核心。讀畢《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我們會深覺此言不假。在《神曲》中,但丁的神思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所寫的觀自在菩薩那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最高、最深而又最精、最微處潛行,穿過凡智無從穿越的大寂靜,最后到達至遼至夐的彼岸。……現(xiàn)代天下的坐標系,由但丁和莎士比亞組成……但丁的至高和至深是縱坐標(y);莎士比亞的至廣是橫坐標(x)。任何一位作家,一進入這個坐標系,就馬上獲得準確的定位,一如飛機落入龐大的雷達網(wǎng)。”《神曲》的譯文因之簡潔、生動、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譯詩的獨特美和個性特色,如鬼魂被卡戎召集:“在秋天,樹上的葉子會嗖嗖/零落,一片接一片的,直到枝干/目睹所有的敗葉委墮于四周。/亞當?shù)膲淖訉O見召,也這樣從河岸/一個接一個的向船里投撲下墜,/恍如鷹隼聽到主人的呼喚”,又如詩人在地獄目睹鬼魂被颶風吹刮:“我來到一個眾光喑啞的場所,/聽見咆哮如大海在風暴中蕩激,/并遭兩股相沖的烈風鞭剝。/地獄的颶風,一直在吹刮不已,/用狂暴的威力驅(qū)逐著那些陰魂,/把他們疾卷、折磨,向他們攻襲。/這些陰魂逃到崩陷的土墩,/就在那里尖叫、哀號、痛哭,/并且破口辱罵神武的至尊。/我知道,受這種刑罰折磨的人物,/生時都犯了縱欲放蕩的罪愆,/敢于讓自己的理智受欲望擺布。/恍如鷗椋鳥一雙雙的翅膀,在寒天/把他們密密麻麻的一大群承載,/狂風也如此把邪惡的陰魂驅(qū)掀。/他們被吹上、吹下、吹去、吹來,/得不到希望的安慰;不要說稍息,/想減輕痛苦也無望啊,唉!/恍如灰鶴唱著歌曲在鼓翼,/在空中排成一列長長的隊伍,/只見眾幽靈哀鳴不絕,一起/被那股烈風向我這邊吹拂。”
更為重要的是,《神曲》在藝術(shù)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嚴整完美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其成因主要有二:其一,是采用基督教神學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數(shù)字作為結(jié)構(gòu)框架的依據(jù),以“三”和“十”為基數(shù)來精心安排作品,整部作品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三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從而構(gòu)成勻稱、嚴整、完美的三棱形宮殿結(jié)構(gòu);其二,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三行連鎖包韻。三行連鎖包韻是但丁根據(jù)民間詩歌格律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格律,其韻法是:每三行為一節(jié),第一節(jié)的一、三兩行押韻,第二行與下一節(jié)的一、三兩行押韻,第二節(jié)的第二行又與第三節(jié)的一、三兩行押韻……依次順延,到最后一節(jié)完畢時,再加一行與倒數(shù)第二節(jié)的第二行押韻,也就是說其押韻形式是:ABA,BCB,CDC,DED,EFE,……XYX,Y。這種格律,使詩句前后勾連,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而且不斷變化,同時又在不斷變化中一氣貫注,連鎖成有機而嚴整的長鏈條。尤為難得的是,這種運動的三行連鎖包韻與但丁采用的夢游地獄、煉獄、天堂的形式相諧相成,隨著節(jié)奏的不斷進展,承載著不斷的發(fā)現(xiàn),形成一種嚴整有序的漸進式結(jié)構(gòu),賦予全詩一種運動的旋律,仿佛地獄可以一層層走下去,煉獄可以一層層往里游,天堂可以一層層升上去,從而把抽象的人類精神由低至高的發(fā)展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使內(nèi)容與形式水乳交融,達到了相當?shù)乃囆g(shù)高度。作為詩人,黃國彬深知三行連鎖包韻對于結(jié)構(gòu)甚至整個作品的重要性,他直接從意大利原文翻譯《神曲》,并且煞費苦心,出色地復制了原作的韻腳,首次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但丁的藝術(shù)匠心。
其次,全面而詳盡的注釋,不僅為讀者更好地理解《神曲》提供了條件,而且也使《神曲》的神韻能從細微處展示,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作為學者的嚴謹。黃國彬是香港知名學者,研究范圍包括文學翻譯、翻譯研究、語言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歐洲文學、比較文學,深通做學問之道,特別重視學問的立足點——注釋,為《神曲》譯本作了大量注釋。他曾自述:“注釋《神曲》,至少有兩個目標:第一,給初涉《神曲》的漢語讀者必需的方便,讓他們經(jīng)翻譯之門,走進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第二,給學者(尤其是翻譯學者、比較文學學者)提供各方面的資料?!币虼?,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參考了各種注本、評論、工具書,進行注釋,而且在直接征引或間接轉(zhuǎn)引時先錄原文(包括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古希臘文),然后把原文譯成中文。由于這項工作相當扎實而全面、細致,以至注釋文字所占的篇幅,“超過了正文”。
黃國彬的《神曲》能達到傳神的高度,一方面是他的詩人、學者身份與但丁的詩人、學者身份契合,頗為勝任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他慘淡經(jīng)營、精心打磨的結(jié)果。《神曲》從1984年開始翻譯,到1996年12月31日才譯完,其間花了十幾年時間!然后又花了近三年的時間,直到1999年11月30日才修飾、潤色完畢!注釋居然也花了將近兩年半時間:2000年2月12日開始注釋,到2002年7月4日才完成注釋工作!這和時下我們大陸的一些譯者恰成對照:他們以快著稱,或者為了趕任務,或者為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以致錯誤百出,甚至連語句都不通順!還是老話說得好:“慢工出細活”、“天道酬勤”。付出的勞動和獲得的成就是成正比的,黃國彬先生翻譯的《神曲》不僅是他個人也將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件精品!
作者簡介:曾思藝,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