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女性妝容實際上也從某個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獨具特色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隨著50年代電影由黑白過渡到彩色,女性妝容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繽紛的色彩、精致的臉龐……一張張或艷麗或淡雅的美麗妝容留給人許多往昔的回憶,真真恰似那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50年代黑白電影要求對比強烈,所以那時女性的嘴唇都畫成深紅色或紫色,幾乎趨向于黑色,這樣就可以突出臉上其他部位的妝容。但是,向下彎的眉毛和緊閉的深色嘴唇卻造成了女性們悲苦的表情,所以,那段時間滿大街看去都是愁容不展、有苦難言的時髦女郎。不過,隨著彩色電影的出現(xiàn),從5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對比強烈的濃妝漸漸消失,嘴唇的顏色轉(zhuǎn)變?yōu)槿岷投枬M的亮紅色。50年代是瑪麗蓮·夢露的時代,所有人都被她極致的美麗所吸引。不過,眉形的改變還要多虧奧黛麗·赫本,是她開創(chuàng)了永不淘汰的“鷗翼式”彎眉。直到今天,這種眉形仍被廣大女性所喜愛。
60年代這是一個女性獲得解放的時代。從50年代末開始,“女王”式的慘白、古板的底妝被淘汰了,轉(zhuǎn)變成深色(偏黃或偏棕)底妝。隨之,口紅的顏色也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柔和的粉色和杏色。這個時代是碧姬·芭杜的時代,也是超級名模崔姬的時代。女性整張臉的重點從嘴唇轉(zhuǎn)到了眼睛上,眼線成為必不可少的元素,女性趨向于把眼睛畫得大而有神,配上紅唇,絕對引人注目。畢竟眼睛不僅是用來視物,更是用來說話、傳情的。
70年代這是叛逆的年代,也是因襲時尚的年代。女性化妝就像涂鴉一樣。眼線仍是主角,但要配上濃密的睫毛,間隔點上些珠光。這個時代的女性看上去像手工藝品,十分精致,幾乎有些夸張:帶有熒光的色彩、閃閃發(fā)亮的珠光、羽毛和裝飾用的小金屬片都是必不可少的。眼睛還是最重要的,但是嘴唇的顏色卻由粉色和杏色換成了自然色,比如說餅干的顏色。另外,還從東方引進了異國風采——將腮紅以花葉的形狀打在臉頰上。因為70年代的時代主旨就是與眾不同,因此這個時代的代表是三位不同風格的女性,她們是偏好自然風的烏蘇拉·安德斯,集嬉皮與性感于一身的凱萊·圭達,以及精致優(yōu)雅的凱瑟琳·德納芙。
80年代這個時期的代表不是女影星,而是女歌星麥當娜。在這個年代,電影已經(jīng)不再是惟一引導女性裝扮的渠道了。MTV和音樂唱片的出現(xiàn)為一些頂級明星妝容的創(chuàng)新和個性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擴大了年輕人模仿偶像的渠道。女性用的睫毛膏由單一的黑色變?yōu)椴噬缢{色和綠色;口紅不僅帶有珠光,顏色也變得厚重,例如紫紅色;描眉必須用深色的眉筆。妝容色彩一定得艷麗,甚至是一種不協(xié)調(diào)的色彩搭配——大膽配色才是這個時代的潮流。
90年代這個時期的所有審美尺度全都煥然一新,化妝風格相比于80年代的狂野有所收斂。淘汰了那些艷麗的顏色,女性開始追求黑色、藍色和白色。另外,妝容也簡化了許多,開始趨向于淡妝。說到底,這是受極簡主義風格的影響,化妝也開始走簡約路線。粉底的厚度明顯減少,底妝的顏色接近于透明,腮紅的顏色明亮而完美。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妮可·基德曼和茱莉亞·羅伯茨。前者給人圣潔冷傲、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后者則更貼近于現(xiàn)實生活,仿佛鄰家女孩一般。實際上,這兩位女性代表了同一種化妝趨勢——她們將自己裝扮得十分自然,看起來就好像沒化妝一樣。由此,裸妝的時代到來了!
現(xiàn)在裸妝的誕生是化妝師們的杰作。裸妝使得那些通過化妝變得漂亮的女人給人一種天生麗質(zhì)的感覺:濃密的睫毛仿佛天生如此,而不是睫毛膏的功勞;涂抹了粉底的臉看上去就像沒施脂粉一樣,仿佛皮膚生來就如此嫩白亮麗。裸妝的出現(xiàn)要多虧這個年代的主旨——“個性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時尚行業(yè)也變得越來越有針對性了。需要注意的是,裸妝要求女性朋友們肯定自己每一個部位的相貌和特點,不要對它們做出刻意的修飾或改變。
未來隨著對“個性化”解讀的不斷深化和基因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女性便可以通過測試遺傳基因來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粉底、腮紅、眼影……乃至整個妝容。我就是惟一——每個女性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代表人物。[譯自意大利《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