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阿姆斯特丹以北17公里有個小島,叫馬爾肯(Marken),是個連很多荷蘭人都不知道的小島。人們忘記它,正如它忘記外部世界一樣。
靜靜地存在
雖然距終日游客熙攘的阿姆斯特丹并不太遠,還緊挨著度假勝地福倫丹鎮(zhèn)(VoIendam),馬爾肯的存在卻是那樣悄然無聲。乘電車或開車從阿姆斯特丹出發(fā),經過兩三個村子,穿過一片片湖區(qū)和田園,一次坎等待吊橋升起或降落,最后搭乘輪渡。荷蘭的陰天總是飄散著霧氣的風煙,朦朧中我們奔赴的小島漸漸露出了端倪。它是那樣不起眼,比海平面高不了幾尺,要不是一架大風車在島上漫不經心地轉悠著,這個小島很可能被認為是一塊無人居住的礁石。
踏上小島的瞬間突然有種進入模型城堡的感覺。幾十座小巧可愛的尖頂板屋整齊地排列著,臨水的房屋下面都搭建有結實的架子,看上去像用積木壘成的。每座屋子雖然色調相同,卻呈現(xiàn)不同的細節(jié):有的用白色勾出邊角,顯得干凈明亮:有的用紅黃黑三色裝飾,歐陸風情的味道更濃。窗戶的位置大多一樣,窗簾卻五花八門,但都是透明的,為的就是讓好奇的來訪者永遠保持對小鎮(zhèn)的好奇。
小島水多,河多,連接它們的是一座接一座的吊橋。這些短小的吊橋讓鎮(zhèn)子完全回歸至中世紀,陳舊卻依然干凈。白色的架像城門一般高高豎起,走上小橋,橋體微微搖晃。河道直而窄,兩岸的房屋不聲不響地沿河而立,路上也少有人,只有那一串兒的橋輕輕地在風里飄擺。
馬爾肯就這樣靜靜地存在著。
神奇地出現(xiàn)
馬爾肯島長3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它原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地形的變遷使馬爾肯從陸地變成一個飄零的小島,見證了荷蘭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歲月更迭。
13世紀,海水從北海灣沖進內地,同原有湖沼匯合形成須德海(Zuiderzee)。大片陸地被淹沒,從此斬斷了馬爾肯與大陸的聯(lián)系,使它在距離大陸2.5公里的海面上孤獨地飄搖不定,直到1957年,一條人工堤壩將它與大陸又重新連接在一起。
馬爾肯雖小,但始終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地盤,無奈它的地理環(huán)境總是變幻莫測。馬爾肯周圍環(huán)境的再次改變緣于一項世紀工程——這就是從月球上都看得見的須德海工程。這項堪稱世界楷模的工程包括攔海大壩和圍海造田兩部分,其結果便是造就了到荷蘭旅游必看景觀之一的AfsluitdIjk攔海大壩。1932年完工的攔海大壩壩基寬90米,高出海平面近10米,全長32.5公里。從空中看大壩就是一條高架在水中央的高速公路一路的一側是湖水,另一側是海水。淡淡的海腥味兒飄蕩在空氣里,似乎提示人們,那一側清澈的埃瑟爾湖(lisselmeer)是從須德海里降生的。由于Afsluitdijk的攔截,須德海的一部分變成了今天的埃瑟爾湖,馬爾肯在歸屬地上也從須德海里的一座小島變成這個淡水湖的一名成員。
悠然地生活
朱自清在一篇較早的歐洲游記中提起馬爾肯:那邊的風俗服裝古里古怪的,你一腳踏上岸就會覺得回到中世紀去了。如今的馬爾肯雖然不再主要依靠漁業(yè),但仍然保留著強烈的中世紀傳統(tǒng)風格,這也是馬爾肯島讓人著迷的原因。
在Afsluitdijk大壩建成之前,馬爾肯島上的居民和周圍的島民主要靠捉捕魚類,鱔鰻和泥鰍生活。漁民多是男人,女人穿著紅黃白藍黑相問的衣裳在家中做木鞋或者紡織?,F(xiàn)在漁民早已轉業(yè),或是成為手工業(yè)者,或是開個小店銷售各種紀念品和手工藝品:小木鞋、木質郁金香、掛著一雙小木鞋的竹煙袋、小手絹兒,等等。小手絹兒的一角繡著島上的女人,一架大風車在她們頭上。生活中的女人們依然穿著傳統(tǒng)的紅黃白藍黑相間的衣裳,依然不愛在人前尋熱鬧,甚至為了躲開愛照相的游客,她們只在清晨出現(xiàn)。
隨著游客的增多,小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島民們也越來越具有生意頭腦。島上有幾家小小的旅館,都是傳統(tǒng)的木板屋,深得游客喜愛。各個小店都備有許多紀念品,爭著搶著拉攏游客。在經濟主導的大社會里,小島需要生存。人們因地制宜地做起生意,但依然保留著小島的原形,不破壞一草一木,使小島的空氣中永遠充滿童話般的清新。也許正因為對傳統(tǒng)的格外堅持,它永遠不會成為度假村,只會是人們來暫存記憶的地方。
在馬爾肯,人們就這樣真實而又超越真實地以傳統(tǒng)方式穿衣、生活。遺憾的是,島上居民拒絕拍照,我們只有在心底靜靜地欣賞、細細地品味島上一切的美好。每當想起這個中世紀的童話小島,黯淡的北海便變得鮮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