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節(jié)”是云南省祥云縣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正月初八舉行,又以大營地區(qū)的啞巴節(jié)最具代表性。據(jù)已知的“啞巴節(jié)”的主角——“大啞巴”的傳承譜系來看,這個節(jié)日流傳至今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由于“啞巴節(jié)”整個過程中融入了諸多的神秘色彩,給這一民俗現(xiàn)象的解讀帶來了較多的不確定性,本文擬就大營地區(qū)的啞巴節(jié)民俗做一些淺要的解讀。
一、啞巴節(jié)的由來及內容
大營“啞巴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舉行,當?shù)匾妥迦罕娬J為通過“跳啞巴”能帶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能避邪免災、平安如意,也能給客人帶來吉祥、平安和好運。
(一)啞巴節(jié)的由來
關于“啞巴節(jié)”的由來有兩種傳說:
傳說一:遠古時代,村里有一個漂亮而善良的啞女為了村民們的生存而四處奔波,感動了當?shù)氐凝埻?,被龍王納為妃子。多年后,啞女不但和龍王生下了很多的子女,還和平常人一樣會開口說話了。然而,富貴的生活并沒有改變啞女對鄉(xiāng)親的思念,在她的一再請求下,龍王終于答應她農(nóng)歷正月初八帶著孩子們回家看望親人,并讓她給當?shù)卮迕駧チ孙L調雨順的好氣候。從此,當?shù)卮迕襁^上了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啞女,每年的正月初八,人們都要選出一位村民裝扮成龍王,舉行祭祀活動,但裝扮者一律不準講話,表達對啞女的思念和感激。這樣一年年的流傳下來,于是形成了現(xiàn)在的“啞巴節(jié)”。
傳說二:一個彝族小伙為了給當?shù)貙ふ宜?,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去求神拜佛,他的誠心感動了一位仙人,仙人教給他取水的方法并囑咐他必須按要求去做。回家的路上,小伙為了讓更多的地方得到水源,一路上按仙人的方法點出很多條溪水。由于他違背了仙人的規(guī)矩,變成了路邊的一塊石頭。村人為了紀念他,每年的正月初八都舉行拜祭儀式,時間長了,就演變成今天的“啞巴節(jié)”。
(二)啞巴節(jié)的內容
1、裝扮及道具
“啞巴節(jié)”當天,整個村落男女老少都要進行臉部彩畫,男青年理統(tǒng)一的發(fā)型,對“啞巴隊”的彩繪和裝扮就更加精細。
啞巴隊由1個大啞巴、12個中啞巴(男女各半)、若干個小啞巴(有男有女)組成,扮神牛一人、耕田老農(nóng)一人,葫蘆笙、三弦、笛子樂手各一人,講吉利一人,接收貢品若干人。
大啞巴僅在腰間穿一條羊皮短褲,頭戴雉雞羽裝飾的牛皮頭飾。胸前畫一條黃龍,為龍王,龍身纏繞雙腿;后背畫兩條青龍,為龍子,龍身纏繞雙手,意為二龍搶寶;腰系一個小竹籮,用來裝食物;手里拿著小研臼和研臼棒,一是在跳啞巴的時候用來擊打節(jié)拍,二是在小研臼里沖打食物,相傳里面的食物能醫(yī)治百病。
男性中啞巴上身穿羊皮褂,下身穿一條短褲,腳穿繡花涼鞋,公雞頭,戴耳環(huán);女性穿繡花服飾,腳穿繡花毛邊底布鞋;腦門畫太陽,男性黃心黑邊紅光,女性紅心白邊白光;臉部三條,男性黑底白邊上翹,女性紅底白邊下斜。男性胸前畫牛頭,手臂上繪女性生殖器官,雙腿膝蓋繪女性乳房,別的地方繪彝族文字、彩云等圖案,顏色以紅、白、黑為主。
小啞巴的裝扮比較簡單,僅用鍋煙胡亂涂抹臉蛋和雙手。其職責是給來客臉上涂抹鍋煙,表示歡迎,來客被涂抹越多表示越受歡迎。
神牛身披灰色毯子,手舉編織牛頭。耕田老農(nóng)頭戴斗笠,身穿蓑衣,扶一犁,手拿鞭桿,高卷褲管。
2、基本過程
啞巴隊從龍王廟請出,以鼓聲或槍聲為信號。從主場到龍王廟每隔一段路安排一人接號,高喊“請啞巴出山嘍!”一直傳喊到龍王廟,然后由四個中啞巴用彩轎抬著大啞巴出山,其余人員邊打歌邊跟在后面。
到達主場,進行跳啞巴表演。場子中央立一棵新砍來的松樹,高約5米,在樹干上安裝一把升斗,當?shù)厝朔Q這為“年松”。樹下放一張木桌,南北向,桌子上擺一把升斗,滿盛豆子,內插點燃的紅香。桌上還擺有茶、酒、肉、米等。
表演完后,大啞巴一聲尖厲的呼叫,率領啞巴隊伍奔向村中各家各戶逐一跳啞巴,對主人進行祝福。新遇喪事的人家,三年內不能到其家中跳啞巴,但仍將貢品放于家門口,由啞巴隊取走。
二、啞巴節(jié)解讀
(一)啞巴節(jié)的淵源
大營地區(qū)“啞巴節(ji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朝,因為從活動的形式和道具考究,啞巴文化屬于彝族挪文化。在啞巴節(jié)的整個活動流程里包涵了很多文化底蘊,有宗教、歷史、哲學、倫理、天文、地理、藝術、科技等。這些都可以從所使用的圖片、語言、文字、動作等得到證明。
(二)啞巴節(jié)的特征及價值
“啞巴節(jié)”的主要特征在于活動本身具有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色彩,自然崇拜的痕跡貫穿于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活動的儀式到服飾、化妝都具有嚴肅、神秘的色彩。
大營“啞巴節(jié)”作為本土彝族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得以歷經(jīng)上百年而傳流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人們企盼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對自然界給人們帶來災難的種種因素的懼怕、敬畏而采取的一種表達愿望的方式,從一個側面真實體現(xiàn)了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啞巴節(jié)”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啞巴節(jié)”的傳承,承載著當?shù)匾魳?、舞蹈、服飾、民俗的有機結合,為本土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不斷豐富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啞巴節(jié)”在當?shù)赜兄环N無形的凝聚力,是村民整體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從民族文化的深度看,是一種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化,是彝族“萬物有靈”原始崇拜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歷經(jīng)若干代“大啞巴”的傳承,說明當?shù)貙Α皢“凸?jié)”的傳承已成為每個村民高度自覺的行為,體現(xiàn)著彝族人民團結協(xié)作的良好風尚,能潛移默化地教育后人倡導崇尚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
(三)啞巴節(jié)的象征意義
從大啞巴的舞動動作和所使用的道具、圖案來看,整個過程充滿了彝族人對人類生殖行為的無限崇拜。時至今日,部分彝族群眾仍沿襲著先生孩子后結婚的習俗,恰好與之相映證。
“啞巴節(jié)”為研究彝族歷史、文化、習俗及不同社會背景下彝族祖先生產(chǎn)、生活和宗教狀況提供了鮮活的依據(jù)。
(作者單位:云南省祥云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