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的目光開始聚焦哥本哈根之前,兩場針對氣候問題展開的“政治行為藝術”蓄意吸引了世界的眼球。這些氣候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們,在向世界展示全球變暖惡果的同時,急迫地發(fā)出了擺脫宿命性悲劇的呼喚。
2009年10月17日,馬爾代夫總統(tǒng)納希德率領所有內閣成員,身穿潛水服,潛入水底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水下內閣會議,并在水下簽署宣言并向世界宣稱一一海平面上升正威脅著這個熱帶島國的生存。
無獨有偶,12月4日,尼泊爾內閣在珠穆朗瑪峰地區(qū)海拔5262米處召開會議,以此呼吁全世界關注氣候變化對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影響。作為南亞地區(qū)13億人口的主要水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
無論是上山還是下海,凸顯出的都是氣候變化的危急程度。根據科學家的評估,如果不加以控制,隨著氣溫的上升,100年后馬爾代夫就將變?yōu)楹5资澜纾欢凑漳壳暗乃俣?,作為超過10億人所依賴的淡水——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走向消亡。
全球變暖正在用事實來警告著這個世界,冰川在消融,海平面在升高。而我們日?;顒铀欧诺亩趸迹窃斐扇蜃兣闹饕?。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全球政府間開始了減少碳排放等一系列問題的協(xié)商,并致力于制定氣候協(xié)議,應對全球氣候變遷,防止生存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而由于此前全球大多數國家認可的減排協(xié)議——《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到期,全球急需簽訂一個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xié)議,在這樣的背景下,2009年12月7日,全球氣候大會——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了。
作為史上規(guī)模最大、重要性首屈一指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這次會議達成的協(xié)議將對地球今后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哥本哈根會議也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也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后,全球最重要,并將影響世界碳排放游戲規(guī)則的大會。
于是,我們不難理解,原本作為各國間部長級會議的哥本哈根,與會期間有多達80多位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解讀為全球減排已經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撇開各國對減排數額和方式的協(xié)商細節(jié)來說,世界對減排本身已有共識,并已成為主流的民意。
在經歷了工業(yè)革命后上數百年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后,氣候加劇變暖的結果,正在將人類逼向絕境。在生存的壓力下,世界的未來只能通過向綠色生產和低碳排放的生產模式轉變自救;或者說,只有低碳經濟的發(fā)展,才有改變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而這透露出的另一層意味則是,或許時間長短不同,但國際社會對低碳化生產以及由此衍生的低碳經濟的意義和發(fā)展途徑遲早會達成共識,并催生出新的產業(yè)革命和經濟增長點。低碳化的生存方式已經不可逆轉,這種生存方式將改變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化的生存方式必須成為每個企業(yè)、每個公民需要思考的問題。
減排——字面來看或許僅僅是環(huán)境問題,但究其根源卻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撇開低碳問題的政治屬性,整個減排過程實際上是全球經濟重新分配資源的過程。而中國作為減排壓力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在低碳經濟的大勢下'在能源需求持續(xù)擴大與減排壓力下實現低碳化,將是對現有經濟模式的巨大挑戰(zhàn)。
新的能源,新的商品,新型的交易方式(碳交易),低碳標準認證將催生新的生產方式,碳足跡概念下的新生活方式……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將向著一個全新的模式前進,人類發(fā)展的第四次浪潮或許就此來臨。而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如果不及時跟上這些改變的腳步,就有可能在新的游戲規(guī)則中迷失方向。
也許這樣的改變進程現在看來并不迅捷,但是這一切卻正在發(fā)生。這些新的經濟模式,最終將改變整個世界經濟的面貌。而對中國經濟來說,抓住低碳化的機遇,正是改變舊有產業(yè)結構,實現產業(yè)升級的良機,盡管這種改變的結果目前看來并不明顯,但卻將在未來決定中國經濟與企業(yè)的生存模式。有鑒于此,我們需要記錄下這一進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