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學文化溫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親人而愛物,關愛一切生靈,形成了鮮明的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敬畏生命”倫理關懷。這種關懷體現(xiàn)了先哲們的生命智慧,同時賦予了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濃郁的終極關懷價值,因此,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要與儒學“敬畏生命”思想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力量的擴張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張揚能夠有機融合,真正實現(xiàn)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回歸。
關鍵詞:儒學;敬畏生命;現(xiàn)代生命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2—0177—03
在中國思想史中,對人的生命的思考肇始于殷商西周時期“青銅時代”。隨著殷周之際中國文化從神本到人本之觀念的轉換,“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星》)的憂患意識得以確立,人作為自然與社會主體的自立性和相應責任感的生命覺悟逐漸萌芽。這種覺悟最終導致了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誕生。這種思想以人的存在及其價值、意義等問題為主題,不斷探求人生命的超越性與永恒性。在回溯儒學“敬畏生命”思想邏輯內涵的基礎上,本文著力探索一條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與中國傳統(tǒng)儒學倫理文化的契合之路。
一、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邏輯內涵
儒學中的“敬畏生命”思想,源自于一種對生命終極價值的理解,所謂終極價值。乃是一種非人力所能隨意決定或更改的觀點。這種觀點基于人類精神世界和行為實踐的一種有機融合,即“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從蘇格拉底到耶穌基督到孟德斯鳩再到魯索,以及東方的儒者,求佛者都是這樣來實踐終極價值。
(一)“天人合一”是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儒學語境中,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天是可以與人發(fā)生感應關系的存在;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夭)。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所以。儒學“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認為人只要發(fā)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薄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這成為二千多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㈡儒學“敬畏生命”思想源于“天人合一”哲學思考
儒學“敬畏生命”源于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這可以從“天人合一”思想概念的起源來追尋?!疤烊撕弦弧弊钤缡怯汕f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起來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哲學立論基礎。所謂“合一”,有兩種可能的模式,一是外在性的“合一”;另一是內在性的“合一”。外在性的“合一”,西周天命神學關于天命眷顧與政權更迭關系的理論,就是在這個層面上展開的。如說:“吳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詩經-周頌》)就是說文王武王取殷紂王而代之的功業(yè),乃是接受上天令旨的結果。這種意義上的天人合一信念,春秋之后漸漸失去了影響力。子產明確地說:“夭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
在漢代,儒學繼承天命神學觀念,建構了一套“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的天人感應之說,這種對天人關系作外在性合一的理解,在后世民間始終保持著某種影響力,不過對于現(xiàn)實社會來說,這主要是服務于政治操作的“術”。理論意義比較有限。
真正體現(xiàn)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理論思維特質的,是有關天人之間內在合一關系的闡述?!对娊洝份^早表述了這種觀念:“天生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大雅·蕩之什》)生民善良的德性,是天道自然的創(chuàng)化?!吨杏埂飞险f:“天命之謂性?!闭f的都是內在的人性由外在的天命所賦予,二者具有統(tǒng)一性。性源自天命,所以對人道和天道可以做出統(tǒng)一的把握。在這樣的意義上,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宋明儒對性命通而為一的觀念進行了更廣泛的討論。張載說:“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正蒙·誠明篇》)程頤說:“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豈人道白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人性與天道通而為一,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體證天道、成就天命。這同時也就是完善自己的本心本性”。
二、儒學“敬畏生命”思想中的倫理意識
儒學“敬畏生命”思想崇尚天道貴生,人道、人理應迎合、遵循、融入這一法則,而絕不應漠視、違背這一“大德”,當然更不應損害、阻斷生生之機的流行。此誠如朱熹所論:“天地別無勾當,只以生物為心。如此看來天地全是一團生意,覆載萬物,人若愛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朱子文集·仁說》)
與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取向相比。儒學“敬畏生命”思想與其都共同強調生命在宇宙間的特別優(yōu)越地位?!渡袝分杏腥耸恰叭f物之靈”(《泰誓》)的說法。荀子更論證道:“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陸九淵說:“人生天地之間,稟陰陽之和,抱五行之秀,其為貴孰得而加焉?!?《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天地之性人為貴論》)這些儒學發(fā)展不同階段的言論,構建起了“敬畏生命”思想中倫理意識的邏輯結構。
(一)人性和天道在終板意義的貫通
在本體論的層面上,人和自然生物有共同起源,人性和天道在終極意義上相通?!疤熘铮醒獨庵X者,人獸是也;有無血氣知覺而但有生氣者,草木是也;有生氣已絕而但有形質臭味者,枯槁是也?!?《朱熹集》卷五十九《答余方叔》)因此,即使對其他非人的物類,人也承擔著某種泛血緣倫理性質的道德義務:“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從“民胞物與”的觀念出發(fā)。儒學生命觀的倫理意識很自然地超出了人倫的范圍,而推至及于整個天地生物世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這種仁民愛物的自然倫理意識。對儒學“敬畏生命”思想有著很強的規(guī)范引導作用。不同于道家徹底自然主義的傾向或赴佛教以人生為幻妄的態(tài)度。儒學基于“人貴論”的價值立場,對基于生存需要開發(fā)利用自然的行為,仍持認可態(tài)度。但既是出于不得已,所以儒學在肯定厚生的合理性的同時,也主張對人類開發(fā)利用自然的行為進行必要的限制。這種對開發(fā)自然的行為必須進行限制的觀念,和西方現(xiàn)代理性思維倡導生命在自然界的中心論。以及人類可無限制地征服自然的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種限制首先表現(xiàn)在。儒學堅持人類開發(fā)利用自然的行為要適度,要努力使這種開發(fā)利用的行為,產生促進而不是損害生物世界孳乳繁育過程的效果??鬃诱f:“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孟子說:“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同時,儒學還從倫理關懷的角度,對人沒有節(jié)制的開發(fā)利用自然的行為進行批評。荀子將獵殺禽獸不以其時的行為和朝拜君主遲到的行為并列,認為都屬于“非禮”:“殺大蚤(太早),朝太晚,非札也。”(《荀子·大略》)《禮記》上說:‘塒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日:“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縐}義》)
(二)人文和自然之間的相互平衡
儒學“敬畏生命”思想,對生命的敬畏,并非是神化的虔誠。而是體現(xiàn)在人的生存需要,同時又追求人文和自然之間的平衡,希望將人類的利用和自然物種的樂其生,遂其性相互協(xié)調。
從內在心性態(tài)度方面說。儒學“敬畏生命”主張適度節(jié)欲的倫理觀。儒學反對禁欲。也意識到了欲望在歷史上積極作用,但卻強調欲不可恃不可縱。欲不可恃不可縱的理由,首先就在于資源有限。荀子論述“禮”的功能,一方面是“養(yǎng)人之欲,繪人之求”;另一方面同樣非常重要的,是要據(jù)以節(jié)制人們的欲求,所謂“度量分界”。只有“養(yǎng)”和“度”兩方面的平衡,才能保障“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禮制》),才能既保障人文世界的光大延續(xù),又不因此戕物圮類,導致生態(tài)的惡化和社會的混亂,構造出人和人、人和自然良性互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局面。
從外在行為方式方面說。儒學“敬畏生命”主張厚生的倫理觀。儒學有所謂“仁術”之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個人情感意志不可能和自然存在的“道理”抗拒,所以“遠庖廚”不同于佛教徒的禁絕殺生;但不能抗拒不等于因此無動于衷,更不等于以此為樂,所以“遠庖廚”更不等于某些人所攻擊的“偽善”;而是要以這種方式,提醒我們每個個體,應該對現(xiàn)實存在的這種我們無法抗拒的“道理”的不圓滿性、或說殘酷性保持自覺。
這種厚生的觀念對于處在現(xiàn)代化焦慮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會覺得非常刺耳;但如果立足現(xiàn)代化晚期階段困擾人類的環(huán)境和倫理問題進行反思,就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儒學“敬畏生命”表現(xiàn)在厚生這個問題上,則是既承認實踐層面利用厚生的必然性,又要求在情感上始終意識到某種不安與遺憾。這種情感上的不安與遺憾乃是我們在現(xiàn)代生命教育中,培育大學生進行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節(jié)制基于欲望的對自然進行過度開發(fā)利用的倫理準則。因為自然與人文是連續(xù)性的整體,對自然的憐惜之心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對人文世界的價值關懷。齊宣王不忍牛之觳觫,孟子說“是心足以王矣”,并據(jù)此推斷說“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依據(jù)的就是儒學“敬畏生命”思想中有關厚生的理論。
三、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路徑
現(xiàn)代生命教育nife education)源于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O如educational center),他們的目標是致力于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制。那么。時至今日,在人的主體性力量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對現(xiàn)代大學生進行的生命教育,需要走什么樣的倫理路徑呢?儒學倡導的“敬畏生命”思想,該如何轉化為現(xiàn)代大學生自覺踐行的倫理行為準則呢?
(一)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原則
一定意義上,儒學“敬畏生命”思想彰顯了生命的神圣性,它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堅持生命至上、生命神圣的道德理念,敬重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維護和尊重一切生命正當?shù)纳鏅嗪桶l(fā)展權?,F(xiàn)代生命教育的倫理原則倡導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尊重、珍惜,單是它尤其是對人的生命、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因此,儒學“敬畏生命”思想與現(xiàn)代生命教育的倫理原則,具有一致性,它們都倡導對一切生命體生命予以敬畏,即不僅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敬畏一切其他生命體生命。但是,其倫理原則的側重點不一樣。
阿爾貝特·史懷澤指出:“人們承認,敬畏一切生命是自然的,完全符合人的本質?!币虼耍瑥娜说谋举|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論點出發(fā),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本質,不僅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是整個生物鏈中的普通一環(huán),人們在尊重人的生命的同時,還有必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所以,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原則所要遵循的基本倫理原則,要從儒學“敬畏生命”與生命至上思想出發(fā),對人的生命將會更加敬重、尊重和關愛,并體現(xiàn)出人的價值是最高價值。同時,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原則的思維框架應該打破僅僅敬畏人的生命與生命至上倫理原則。應拓展到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畏。在這個倫理前提下,在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生命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而充分地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達到既有利于滿足大學生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又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社會的互相促進,使人類得以持久地生存和發(fā)展。
(二)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取向
傳統(tǒng)儒學文化強調“正德、利用、厚生”而“三事并重”,其中,“厚生”作為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具體展開。體現(xiàn)為一種重視生活及其經驗的價值取向。與此相應,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將生活作為教育的依托與歸宿,認為生命教育為了生活并在生活中展開,倡導必須“回歸生活”。這些核心理念與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
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和諧是中國古代對天人關系思考的結果。以天人和諧關系為本體依據(jù)。追求天人之際、人我之際、身心之際等多維關系和諧是儒學“敬畏生命”思想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困擾人類的當代背景下,儒學“敬畏生命”思想所追求的這一天人相諧的價值理念。又煥發(fā)出新的價值意義。
基于對儒學“敬畏生命”思想價值取向的承繼,現(xiàn)代生命教育模式將自然生態(tài)作為人類和諧發(fā)展的資源,以自然生態(tài)、類生態(tài)與內生態(tài)的三重和諧為教育目標。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鳴中激發(fā)生命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感與價值情懷,為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視野。因此,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接續(xù)和承繼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敬畏生命、重視生活經驗、追求天人和諧的價值取向,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轉換。
(三)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路向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呈現(xiàn)雙重緯度:一方面,人類利用對科學技術的控制不斷實現(xiàn)著為人類造福的夢想,另一方面,人類卻被科學技術控制而走向“反人類”的方向。在這種人的“理性”無限膨脹的大背景下,提倡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倫理向儒學“敬畏生命”思想回歸,即確立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關愛、敬仰、維護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這種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路向,倡導敬畏生命包括敬畏一切生物的生命,但首先是敬畏人的生命,敬畏人的生命是敬畏一切生命的核心。因此,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路向選擇上,應該在處理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體生命的關系時,強調人的生命具有優(yōu)先性。這種優(yōu)先性的前提是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痹谌祟惿鐣l(fā)展過程中,生命存在是最基本的、是第一位的:在任何財富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最寶貴的。沒有人的生命就無所謂人的發(fā)展,無所謂社會的發(fā)展。
如此看來,儒學“敬畏生命”思想正是現(xiàn)代生命教育中珍視個體獨特性、分享個體多樣的生命基礎。在這一層意義上,承繼了中國傳統(tǒng)儒學文化“敬畏生命”價值取向的現(xiàn)代生命教育模式,從目中無“人”、毫無生命氣息、被動刻板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使大學生個體主體性以及基于相互尊重的主體間性得到充分表達和綻放。這既是對儒學“敬畏生命”思想的價值取向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詮釋,也是以尊重個體主體性為特質的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路向。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回歸儒學“敬畏生命”的倫理原點,并不意味著要像人類之初那樣對生命現(xiàn)象盲目迷信、崇拜,而是突出對生命神圣的科學體認。即從理性層面把握生命生成、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并尊重它;同時,回歸敬畏生命的倫理原點,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要喚起近代被“技術理性”、“工具性”所遮蔽的對人生命的“價值理性”、“人道尊嚴”的追求,恢復大學生對生命神圣的認識。維護生命本身的尊嚴、地位、權利。反對生命被完全“工具化”、“對象化”的傾向,使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發(fā)展與儒學“敬畏生命’想想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力量的擴張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張揚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生命被異化,才能把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科學認識、改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現(xiàn)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倫理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