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首府加德滿都在形成城市之初,和其他舊城一樣,對人口迅速膨脹沒有準備,也未想到將來會有汽車?,F(xiàn)在市區(qū)狹窄的街道充塞著無序的人流,機動車夾雜其中不得不放慢了速度。見縫插針橫沖直撞的摩托車,與肩抗手推的行人爭搶通道,不時遭遇到旁若無人的神牛攔路,使城市交通混亂不堪。初來乍到的人們懷疑,這哪像一個國家的首都呢?勸君切不要因此而輕視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藝術(shù)。當(dāng)你置身巴德崗和帕坦皇宮廣場,你會被那里高聳的佛塔、華美的寺廟及上面富麗堂皇的雕刻所傾倒。你會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財富發(fā)出由衷的贊嘆!
在公元17~18世紀以前,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是3個獨立的城邦。三國之間相互競爭,你追我趕,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今天我們所看到3處皇宮和寺廟廣場,集中體現(xiàn)了尼泊爾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誕生于尼泊爾境內(nèi),傳教于印度?,F(xiàn)在尼泊爾信奉佛教的居民卻很少,以印度教為主,好在這兩大宗教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和諧相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哪座是印度教建筑,哪座是佛教寺廟,我不清楚。它沒有希臘神殿的列柱,也沒有羅馬教堂的球蓋,既沒有哥特式的尖頂鐘樓,更看不到伊斯蘭清真寺的尖拱門窗,當(dāng)然更有別于我國的大屋頂。它和任何一種建筑體系都靠不上。我深深地敬佩尼瓦爾人的祖輩,創(chuàng)造出如此“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霸绞敲褡宓模苍绞鞘澜绲摹薄KS富了世界建筑史,堪稱世界建筑大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加德滿都的石建筑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花塔、二是樓閣式塔、三是圓塔。
先說花塔,印度教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一體,印度教繼承了古老的生殖崇拜,一開始在圣地樹立象征性的男根,遂之嬗化為高聳的塔狀。它既是神的居所,也代表神的本身,在底層方形殿堂之上突出狀如玉米棒的中心塔身,四面有扶壁重檐小方塔;四角有獨立的圓形小圓塔,造型復(fù)雜,玲瓏秀俏。它和我國西藏桑耶寺烏孜大殿,承德普寧寺大乘閣以及幾座金剛寶座塔,云南傣佛塔似乎存在著親緣關(guān)系。
與此塔相迥異的是多層樓閣式方塔,屋面平直不起翹,巴德崗著名的尼亞塔波拉塔高五層,就是這種佛塔的典型代表,其造型頗似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
位于加德滿都小山所謂“猴廟”內(nèi)的斯瓦揚布塔是圓塔的典型代表,塔體下部為一覆缽形半圓球體,上有13層鎦金相輪,也稱“十三天”,象征佛陀的十三智慧,塔身四面各畫著一雙佛眼,凝視著大干世界的蕓蕓眾生,這種塔源出于印度桑吉的寉堵坡,我國西藏江孜白居寺大菩提塔、北京北海白塔,白塔寺大白塔和五臺山大白塔都和它有傳承關(guān)系。
綜觀尼泊爾的寺塔建筑,其共同之處是,坐落在多層臺基之上的主體殿堂皆為方形,面闊和進深的面積都不大,藝術(shù)性的雕飾皆表露在外觀上,建筑材料有磚、木,石頭和金屬,許多構(gòu)件布滿了繁花麗藻,如巴德崗五十五窗宮旁的“黃金門”,門框和門楣上,將變形的人、神和動物,組合在卷草和云朵之間,精細工巧,無可復(fù)加,所貼金箔,雖經(jīng)多年自然風(fēng)化和人為的侵蝕,如今仍閃閃發(fā)光。
在巴德崗和帕坦兩處廣場皆有挖入砌筑的水池,水從摩羯魚(象鼻羊口的怪獸)口中淌出。這些池塘原來可能盈滿了清水供人洗浴,現(xiàn)今多已干涸。仍在流淌的,即有人排隊在接水,有的在洗頭,有的在掬飲,相信這股圣水會醫(yī)治百病,滅禍消災(zāi)。尼泊爾視眼鏡蛇為神靈,在水池旁,銅柱頂端雕刻著將頭高高揚起虎視眈耽的眼鏡蛇。
印度教和我國藏傳佛教密宗,都供奉著頸項掛著骷骨髏,面色青綠的兇神惡煞,更有甚者,竟毫無掩飾地鐫刻著男女交媾的姿態(tài),這和我國喇嘛廟里雙身“歡喜佛”如出一轍。這與佛教的禁憨主義極為相悖,不知他們的教義如何解釋?這也說明我們少見多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p>
皇都舊址宗教圣地本應(yīng)是清靜嚴肅的地方,現(xiàn)已成了商販云集、旅游勝地和休閑者的天堂,帕坦杜巴廣場是加德滿都谷地人氣最旺的地方,各式各樣的人,衣冠輻湊,擦肩接踵,穿紅掛綠,衫袖飄飄的仕女與衣著襤褸伸著臟兮兮雙手的乞討者擁擠在一起。賣小貨的,賣花的,擠占著本不寬綽的人行道,一派紛擾喧囂的景象。到這里導(dǎo)游讓我們跟著他走,而這里要看的東西,要拍的東西太多了,一錯眼珠就“掉隊”了。焦急地在人群中尋覓同伴,終于“歸隊”而虛驚一場。
我們看到加德滿都谷地的古建文物都沒有什么防護措施,任人近距離地甚至零距離地撫摸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損壞,不像我國凡是珍貴的古建文物為防止“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為的亂涂亂劃,都用金屬圍欄圈起來。八達嶺長城找不到一塊沒有刻劃的城磚,令國人感到惋惜,也感到羞愧。
死亡,任何人都無法回避,對于死后肉體的處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喪葬方式:如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尼泊爾人的喪葬非常簡單,在加德滿都一條水量不大的濁流岸邊,一座座火化臺排列有序,火光熊熊、青煙裊裊,是在焚燒尸體,燒后將骨灰拋撒在河中。這里沒有送葬隊伍、沒有花圈,沒有哭聲。在這人生末路的地方,嗅不到任何哀挽之氣,反到成為一處“景點”,到此參觀還要購票,可謂“生財有道”。
尼泊爾人對待生死大事,竟如此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