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華僑中學看亞太地區(qū)中學生戲劇小品觀摩匯演,真是一次難得的劇場體驗。
我已有幾十年沒有接觸中學文藝戲劇活動了。在上海,中學的戲劇活動十分稀少。記得1992年我隨中國戲劇家代表團訪問英國,在了解了當?shù)亟逃龖騽〉那闆r后,非常興奮,回來便向有關部門建議對中學藝術(shù)教師進行戲劇培訓。但這個建議未被采納。
我在今年3月應邀觀摩的由新加坡藝術(shù)劇場、華僑中學和聯(lián)合晚報主辦的戲劇小品觀摩匯演,今年已是第七屆了。參加匯演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中國義烏、臺灣和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9所中學。學生們以極大的熱情演出了9臺內(nèi)容現(xiàn)實、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很有可看性的戲劇小品。
汶萊中華中學的小品《在你身邊》,描寫了高二三班女籃隊長因腳傷不能參加全校比賽,她原以為缺少了自己,球隊肯定會輸,不料隊員們在副隊長的帶領下超常發(fā)揮,贏得了總冠軍!而且,她最向往的最有價值球員榮譽稱號也花落副隊長之手。極大的心理不平衡使她與副隊長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經(jīng)過老師和隊員們的幫助,她終于重新找回自己,融合到集體之中。《在你身邊》把中學生的心理演繹得非常真切,演員表演全身心投入,讓很多專家感到十分意外。據(jù)說,在這個小戲排演之前,汶萊中華中學連什么是戲劇小品都不懂(上一次比賽他們是把語文教材作為課本劇參賽的)。
香港賽馬會毅智書院的小品名為《生命燭光——溝通篇》,表現(xiàn)了學生與父母間溝通的主題。這個小品完全由學生自由表達,每個演員都向父親或母親說出了心里話。在他們述說時,一只只紙飛機從兩側(cè)飛出,投向觀眾。紙飛機上有的寫著:“媽媽,我長大了會孝順你。”有的寫著:“媽媽,我愛你!”真情的表達,純樸動人。在香港,人們說普通話大多帶有濃重的廣東音,但小演員們通過勤學苦練,將普通話說得十分流利,贏得大家一片贊賞。
臺灣羅東中學的小品《你,愛我嗎?》,選擇的題材令人意外。小品描述一個意外懷孕的高中女生和一個靠人工受孕但胎兒不幸罹患唐氏癥的中年婦女面對的生命選擇,呈現(xiàn)出各種對于墮胎問題的立場和看法。此外,在高中女生的身上還表現(xiàn)出了同性戀問題,選材十分尖銳,將人生命題直接呈現(xiàn)給觀眾思考,顯示出臺灣中學生的勇敢態(tài)度。這個采用拼貼方法平行表現(xiàn)的小品,在2009年臺灣高級中學花樣年華創(chuàng)意戲劇比賽中獲得最佳演員獎。我注意到,羅東中學是宜蘭地區(qū)最優(yōu)秀的中學,學校的校訓是“關懷與卓越”,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重視生命教育。我想,正是有這樣的校園精神,才會產(chǎn)生這樣一部意識超前、正視現(xiàn)實的作品。
馬來西亞巴生光華國民型中學的學生自創(chuàng)了一個音樂劇小品《綠色浪漫》。小品表現(xiàn)一個城市女孩因為種種問題而萌生了自殺念頭,在森林瀑布邊,一個原住民救了她,于是發(fā)生了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浪漫故事。吊桿上一朵朵碩大的鮮花,好似一張張笑臉,色彩斑斕的條幕顯出原住民家的純真自然。人們在滿地的樹葉上行走、靜坐、打滾嬉鬧,簡潔而優(yōu)美的布景伴隨著學生們自創(chuàng)的音樂,引得觀看演出的中學生們陣陣笑聲和掌聲。據(jù)說為了創(chuàng)作這個小品,學生們花了兩年的時間,而且全是自己出資。在9所參演中學劇組中,他們是唯一一個沒有老師帶隊,完全自立、自主、自費參加的劇組。學生演員們良好的素質(zhì)和對戲劇的強烈渴求,使我看到了當代中學生的意志和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第一場演出結(jié)束后,評委老師作了點評,指出了某些不足,那些學生連夜修改;當?shù)诙焖麄儽桓嬷蚰硞€原因不再繼續(xù)演出時,他們很不甘心,堅決要求再度演出。在他們的努力爭取下,主辦者同意了他們的請求。這種純粹的追求、參與的精神,讓人難忘。
馬來西亞的另一所中學新山寬柔中學,是一所建校將近百年的中學,成立戲劇研究會也已有42年的歷史。此次他們帶來的《決戰(zhàn)!大富翁》,講述的是一個有錢的女孩丟失了一大筆錢,而一個貧窮的男青年撿到了這筆錢。于是,在他們之間發(fā)生了如何對待錢、如何對待友情、愛情的故事。小品反映了中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最后劇中人終于省悟:“一個不為錢的人,將是你最大的財富?!?/p>
新加坡有3所中學4個小品參加匯演。圣公會中學十分重視戲劇活動,認為“表演藝術(shù)具有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個性,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yǎng)領袖能力等多方面功能”。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該校制作的兩個小品都十分精彩。一個名為《手貼車大賽》,故事以新加坡的生活真事為依據(jù),描述的是只要把手放在轎車上堅持到最后,就能贏得價值8萬元的豪華轎車一事。四個人開始了這場比賽,一個是一心想往上爬的中年男子,一個是美貌小姐,一個是吊兒郎當無所事事的男青年,還有一個是在市場賣雜貨的阿嫂。小品運用豐富的藝術(shù)手段把四個人的內(nèi)心欲望外化表現(xiàn),充滿了諷刺揶揄。另一個小品《怕輸》則用夸張的手法,諷刺了一個女孩的母親為讓女兒在所有比賽中得到冠軍,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母親的種種表現(xiàn)讓人捧腹開懷。最終,女兒終于覺得自己生命中缺少了一樣更重要的東西,于是在參加2010年的演講比賽中,她把一切內(nèi)幕都展示在聽眾面前。在生動、簡潔、夸張、充滿喜劇色彩的演出中,場景轉(zhuǎn)換自由,場面多彩豐富,引來陣陣歡快的笑聲。小品生動有趣地道出了中學生的煩惱,對急功近利的家長作了善意的批評。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演出了《讓心中的康乃馨盛開》。小品以女青少年犯罪為題材,巧妙地從媒體角度切入,表現(xiàn)一個雜志社老板在得知青少年犯罪率升高之后,認為這是一個發(fā)財良機,于是派一名女記者到女子收容所去挖犯罪女孩們的隱私材料。但女記者在收容所里看到了與自己想象完全不同的東西——監(jiān)獄在母親節(jié)時讓孩子們?yōu)樽约旱哪赣H獻花洗腳、為臨刑的女孩過生日……演員們的真情投入,真摯表演,令人動容。在舞臺處理方面,編導充分發(fā)揮了假定性特長,用幾個柵欄靈活地表現(xiàn)出不同空間。南洋女子中學以“勤、慎、端、樸”為校訓,強調(diào)學生應當成為“備受社會尊重”的優(yōu)秀人才。該校成立戲劇學會雖然不過7年,卻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有思想深度和豐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小品,充分顯示出學校重視戲劇的作用。
新加坡華僑中學是陳嘉庚先生在91年前創(chuàng)建的,學校的目標是為國家栽培未來的領袖人才,新加坡第一個民選總統(tǒng)王鼎昌,就是華僑中學的學生。校園美麗如畫,學生們在“自強不息”的校訓指導下健康成長。從16年前引進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的戲劇教師、開設戲劇課和舉辦戲劇營以來,華文戲劇得到長足發(fā)展,近來更被列為華僑中學的旗艦計劃之中。該校曾原創(chuàng)演出了大型話劇《陳嘉庚》,編劇、導演楊文仲老師采用了新穎的藝術(shù)處理,讓陳嘉庚穿越時光隧道,來到華僑中學,與當代的學生們相聚交流。此次他們演出的小品《三個小巨人》,講的是校園里的“霸凌”現(xiàn)象——高個子學生戲弄、欺負個子矮的學生。小品是在6天的戲劇營活動中編創(chuàng)的,采用的是靈動的游戲方式,各種不同的群體造型變化和運動富有戲劇性地表現(xiàn)出3個小個子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經(jīng)歷。他們不甘被欺,敢于叫板,終于贏得了高個子學生們的尊敬。小品內(nèi)容風趣,演員表演精彩,特別是3個小個子那種垂頭喪氣的樣子、死不服氣的勁頭、勇于拼搏的行為,贏得觀眾的連連掌聲和笑聲。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在這些小品參演之前沒有進行任何審看工作,更沒有進行任何集訓加工,因此,這些小品的舞臺呈現(xiàn)完全原汁原味。而且我發(fā)現(xiàn),每個小品其實都灌注著每個學校的文化精神。這表明,校園戲劇必然要反映校園人的價值觀念以及審美取向,離開本校的文化精神,校園戲劇就會失去靈魂。
關于亞太地區(qū)中學生戲劇小品觀摩匯演的宗旨,主辦方十分明確——繁榮華語劇壇、振興華語戲劇、鼓勵本土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戲劇人才、發(fā)揮藝術(shù)創(chuàng)新。在新加坡,英語居主導地位,戲劇受西方影響極大,華語戲劇常常受到擠壓。然而,主辦方依然在夾縫中堅持著自己的主張。正是十多年堅持不懈地舉辦華語戲劇小品比賽、戲劇營和觀摩匯演,新加坡橋園戲劇才有了如今的紛呈多彩。從表面來看,校園戲劇的學生成員是流動的,剛培養(yǎng)得有點樣子就要走出校門,但每次的積累和提高,尤其是戲劇的精神依然促進著校園戲劇的發(fā)展。
有人認為,校園戲劇不夠?qū)I(yè),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很少支持或不予支持,學校爭取有關資助,常?;藰O大努力卻見效甚微。這次觀摩匯演讓大家認識到,單純要求校園戲劇具有專業(yè)性,其實并不妥當。因為學生演劇本身就是非功利的課外業(yè)余活動,唯有堅持業(yè)余性才能真正使學生演劇持久發(fā)展,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并給予他們真正的創(chuàng)作自由,才能創(chuàng)造出符合學生心愿并充分表達他們思想情感的作品來??赡艹鲇谶@種考慮,這次觀摩匯演主辦方?jīng)Q定不設獎項,意在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我認為,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讓各校師生進入放松狀態(tài),專注于演出和藝術(shù)本身。活動閉幕后師生聚餐,學生們互相攝影留念,依依惜別甚至抱頭痛哭??梢韵胍娺@樣的一次國際性匯演給予了學生多大的鼓勵,使他們增長了多大見識,得到了多大的鍛煉和提高。我相信,這樣一次經(jīng)歷將使每個學生受益無窮、終生難忘。
不過,不用專業(yè)性來要求學生演劇,并不等于對他們的藝術(shù)水準沒有要求。在匯演中,主辦方特地安排我和臺灣臺南大學助理教授李其昌、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戲劇和影像系主任孫春美、新加坡華僑中學高級教育咨詢(中文戲劇)楊文仲作為“校園戲劇工作坊講師”,分別向?qū)W生們作了《中國當代戲劇與校園戲劇小品現(xiàn)狀與展望》、《校園即興戲劇之應用》、《表演技巧與觀察生活練習》和《校園戲劇小品的編導和制作》等四個專題講座,并對每個小品作了評點。
中國義烏市私立群星學校首次參加匯演。看了兩姐妹自編自演創(chuàng)作的《梁祝新編》,所有評委就知道她們和她們的指導老師完全不懂戲劇,更不知何謂小品。不過,她們根據(jù)專家的評點連夜調(diào)整修改,以新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令人感動。雖然演出水平有限,但她們得到了切實的創(chuàng)作體驗,真正學到了東西。
此次匯演的場所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華僑中學為匯演提供了連上海高校都不具備的硬件設施——三百座的專業(yè)劇場以及裝修完備的黑匣子排練場,配備三名全職的戲劇教師戲劇中心。這次匯演場場滿座,中學生觀眾十分踴躍,特意前來觀摩的議員、校長和戲劇界同行也贊美有加。擁有55年歷史的新加坡藝術(shù)劇場始終倡導學生戲劇,劇場主席許崇正是銀行職員、電腦科技工作者,但他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和精力,全都放到了戲劇尤其是學生戲劇之上。他的那種熱情,那種毅力,那種耐心與恒心,令人欽佩。我想戲劇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苦行僧”式的人,才得以持久生命,永遠不會消亡的。
我十分樂意地把此次觀摩的體會寫出來,主要是希望上海的中學戲劇活動將來也能辦得生龍活虎,走出去與亞太地區(qū)的學生進行交流,更可以舉辦觀摩匯演,把朋友們請進來,共同推動華語水平的提高。(本文受“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