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F(xiàn)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fā)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這兩篇都是寫了問難和答難的過程。表面看來,問難主動,答難被動;但是,從實質上看,答難者首先以氣勢壓倒了對方。無獨有偶,這兩篇都以問“學”開始了對話。秦宓是以蜀國學習者的人數(shù)之廣回敬了張溫:我們連五尺童子都酷愛學習,還用得到惹你費心問我嗎?而趙咨更以吳王學習之深答復了魏文帝曹丕的嘲笑:我們吳王首先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在治國方面加強戰(zhàn)備,在用人方面禮賢下士,在籌劃國策方面深謀遠慮;其次是狹義的學習——博覽群書,借采奇異?!@樣便給對方的輕率試探以有力一擊,顯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寬容胸襟。
在接下來的問答中,張溫與秦宓是圍繞著“天”字做文章。其實質是:天下究竟是誰家之天下。從張溫問難的初衷可知,他要得到的結論是天下必為孫權所有:天有頭,在東方;天有姓,就姓孫。不料這個如意算盤一開始就被秦宓的引經據(jù)典所打破:從《詩經》的“乃眷西顧”,得知天的頭在西方,不在東方;從“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說明天有耳;從“天步艱難,子之不猶”,可見天有足;從蜀國的天子姓劉,更可明白他的父親天一定姓劉。——這一系列的推論說得張溫啞口無言,打亂了他本以為天既然沒有耳,沒有足,天就是孫權的了這一種幼稚可笑的推論。最后他只好以悻悻然以“日生于東”來制造矛盾,使對方無以自圓其說,卻不料“雖生于東,而沒于西”,仍為西方所有!
在魏文帝與趙咨這個對話場子中,趙咨出使不辱君命,以盛贊吳王的軍事才能、博覽詩書來回擊曹丕的嘲弄后,接著又以“江漢為池”證明“小國有備御之固”,以自己的應對辯捷襯托吳國人才濟濟,從而使曹丕見東吳已經卻之三分。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秦宓、趙咨之所以對答如流的原因,除了學識修養(yǎng)、知識積累,最主要的是一開始就搭準了對方的脈搏,把握了談話的焦點所在:跟張溫要談的是當今天下究竟是誰家的天下,跟曹丕要談的是吳國的尊嚴我要維護,你不要自討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