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輕人的頭腦永遠插著翅膀。剛開學,學生們就說要開一個“聯合國飯館”。還“請老師幫忙”講中國飲食文化,還有餐廳布置什么的。那我得去呀。
黃昏,坐車左轉右拐,學生說去個什么“話吧”。你說,我是中國人,我就不知道現在又出了這么個新鮮詞,新鮮地方。
進門上樓,一個不大的房間,20多人像擺蒸餃子一樣,擠擠插插坐在一個長桌子周圍。人沒坐穩(wěn),搶話就開始了(幾張嘴同時開)。七吵八鬧,大家說,也就是要租一處這樣的房子,只是屋里要弄日本的榻榻米、木地板、小茶幾,大家席地而坐,寬寬綽綽。至于裝飾,還沒入正題,就又爭論上了。
韓國學生說,要在墻上掛起一排大小不一的福笊籬:
“這一風俗起頭我們祖先,祖輩相信一年的幸福就像米粒一樣從笊籬上升起。所以春節(jié)買好足夠一年用的笊籬,掛到房里,逐個使用。這樣一年就會有很多福氣源源不斷到來?!?/p>
德國學生說:
“我們的風俗傳統是擺放小矮人。小矮人可以給全家?guī)砗眠\。”
烏克蘭學生說:
“那一定要在屋門上掛一個馬的轡頭。那表示一生都可以走幸福路?!?/p>
掛一個馬的大脖套?天啊!這成什么樣子。屋里開鍋了。雞一嘴,鴨一嘴,吵了半天。大家一致認為只要反映民族文化,屋里裝飾什么都行。于是,大家決定要掛上瑞士牛鈴,表示這里的生活平和。掛意大利葡萄枝條,表示有酒賣,有酒喝。但不能掛手帕(手帕是親人離別擦眼淚的,表示不祥)。俄羅斯學生說:
“要表示吉祥,那就要擺上彩蛋。”
黑人學生伊雷卻堅決反對:
“不!不!在我國,婦女當眾吃煮雞蛋是傷風敗俗的丑事。女人會不生孩子的?!?/p>
哈!什么奇事都有。伊雷說,一定要擺放一個“柯拉果”。伊雷是非洲尼日利亞伊博人,他的民族對“柯拉果”極為崇拜。伊雷告訴我們,“柯拉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叫人發(fā)現良心的種果。他們每遇到什么麻煩,總要擺出柯拉果。族長用刀把果子切成小塊,分給當事人。人們吃下果子,也就不再吵架了。要是有固執(zhí)者,那一定要受到所有人的譴責。伊雷說:
“柯拉果是我們最好最好的果。客人到,端上柯拉果是說,我們歡迎你,大家心里都最甜最香?!?/p>
可是大家都沒見過柯拉果呀。我看伊雷倒很固執(zhí)。他說在中國南方他看見過。天津沒有,他要做一個,就擺在正對門,因為后面就是大福字呀。啊,忘了。討論一開始,大家就一致通過在正面墻上,一定要貼上中國的大福字。
反正是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
裝飾什么的紛爭總算平息了。班長說商量建店宗旨。這條一下就統一了,還成文如下:
“聯合國飯館是專門為寂寞留學生開的。飯菜全都自己做,自己吃。誰想家了,想聊天了,就約好朋友,準備好材料來到這里。做你的國家飯,拿手菜。大家做,大家學,大家吃。趕走寂寞,了解不同國文化,還可以學說漢語,交朋友?!?/p>
哈!這個辦法真好!
二
說到做什么飯菜,那可真新鮮!真長見識。我原以為亞洲國家飲食文化與我國沒有多大區(qū)別,可學生一說,還真別有洞天。
韓國學生崔真姬搶先要說。她一張嘴,大家立即喊:“泡菜、烤肉!”可她說:“我要做的是韓國一道宴會上高貴,而又做法簡單的菜,‘菜包肉’。買最鮮的生牛肉,切薄片泡在辣味佐料中。沾上生蛋黃汁,用生菜包起來就能吃啦。”
后來,我還真吃了這道菜。鮮美、甘醇無與倫比。
越南同學揚美樂說:“我也說一個簡單菜。”
大家猜那一定是方便面吧?美樂立即反對。“方便面”在越南是“全陪小姐”的意思(我第一次知道)。大家忙說:
“哈,這可不能要?!?/p>
“跑題啦!”
美樂忙搶回話題說:“我們的餐桌就是聯合國。特點:四多一少?!?/p>
越南飲食非常豐富。海鮮多:魚、蝦、貝類上千種。水果多:芒果、木瓜、菠蘿、香蕉當菜配飯吃。酒類多:紅白葡萄酒,威士忌都有。面包種類多,(仍保留了法國特點,南邊還時興法式正宗大餐)。辣椒多:每頓飯,餐桌上都會擺上各樣辣椒絲(受中國的影響)。大家叫美樂說最有特色的。
“吃活蝦,烤海虹(貝類)?!?/p>
不過在這兒只能說,不能做。美樂立即被大家取消發(fā)言權。但美樂嚷著說:
“還有一少呢!花錢少!我們的食品便宜極啦,幾十塊人民幣就可以叫一桌海鮮菜。中國人到那兒都是大款。”
日本學生米藏說,他們是“徹底的吃魚民族”。人均一年吃魚100多斤,比吃大米還多。國宴、平民請客,都以招待生魚片(叫沙西米)為最高禮節(jié)。
不過學生在飯店可吃不起“沙西米”,特別是金槍魚,那是最高檔的。一頓“沙西米”相當人民幣一千多元。在中國鱸魚、三文魚都很便宜。配上北極鮮醬油,加綠介末。米藏說他能做。誰吃了,都會“美不思歸”樂不想家。
一致通過“沙西米”可以上菜單。歐洲同學坐不住了,他們說,還是聽聽我們的吧。
德國學生馮蒂特說,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人均一年吃130多斤豬肉。(天啊!)世界第一。德國名菜都是豬肉制品。香腸1500多種。最有名的紅腸、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紙一樣薄。味道奇香無比(馮蒂特說“能香暈一片”)。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加上各式香腸及火腿。我去德國漢諾威開會時就吃過。不過在國外開會,只管早餐。第一天的午飯,我們是到了晚飯時才找到地方用餐。吃的就是面包夾紅腸。那才叫真香!(餓得,吃什么都香)。最可惜的是,馮蒂特的德國菜只能說,不能做。大家也立即叫他閉嘴,免得胃里難過。
我沒有墨西哥學生,但有一個英國學生。歐文亞斯曾在英駐墨西哥使館工作過。他說起了印象深刻的墨西哥國宴——那是一道道的玉米美食。有一種有名的玉米粽子叫“達瑪雷斯”。用玉米葉包裹,餡是由雞或豬肉和干果、青菜做的。有很濃的嫩葉的芬芳。還有一種用綠色玉米在平底鍋上烤出的薄餅叫“托爾蒂亞”,像中國的春餅,特別香脆。用這種薄餅包上雞絲、沙拉、洋蔥、辣椒,然后用油炸做成的玉米卷,就是墨西哥最富特色的佳肴“達科”。而最高級的“達科”是用蝗蟲做餡。歐文亞斯說開始害怕,吃著香脆可口。墨西哥人平時就以玉米為主食,國宴包括面包、餅干、冰激凌、菜、酒,一律以玉米為主料制成。絕對是環(huán)保食品,令人叫絕。
歐文亞斯說,他會做“蓬索”。那是用玉米粒加魚、加肉熬成的鮮湯粥。這些材料中國都有。我們可以吃墨西哥飯了,這個還算不錯。
更新鮮的是非洲黑人學生伊雷說的。他說,他們尼日利亞人做粥湯是最棒的。尼日利亞人最喜歡吃傳統的“五色飯”。一種燒制而成的糊狀食品。那是用玉米面(黃色)、本薯面(淺黃色)、豆類面(咖啡色)、蔬菜(綠色)、西紅柿(紅色)混合在一起,配上用調味汁拌好的魚、雞肉制成的。伊雷說,還有一種用水果作主料的粥湯。用炸甜瓜干、葫蘆干、西紅柿塊、香蕉,再加一點兒肉末煨制成的“阿卡拉湯”。這種粥湯香而不膩,別具一格。伊雷說他哪種粥湯都會做。伊雷一邊說,一邊搖頭晃腦,還不時舔一下嘴唇。弄得我們這些聽客直要淌口水。
三
真是,我們這個精神飯館開的別提多開心了,也別提多勾心思(饞蟲)了。班長是日本學生,他說日本人泡酒吧,“干喝”。我們是泡話吧,“干說”,說了好幾個小時,老師竟沒插上嘴。一看表,10點多了。聽著世界美餐,哎呀,個個都要真暈菜了,餓暈了。
大家決定轉移陣地到百餃園。說了半天,還是中國餃子帶勁!有幾種餃子是師傅給我們特別趕做的,學生出點子。什么西紅柿餃子、沙拉餃子、奶油胡蘿卜餡餃子。洋餡!我看,中國餃子餡前途無量。
那天我們吃著中國洋餡餃子,喝著青島牌啤酒,談著世界天涯海角的美食佳肴,了解的是各國的飲食風俗。而這些剛剛認識的學生們建立的卻是濃濃的友情。說真的,要不是學生怕我這當老師的累了,大家不知還要侃多久。而我要把各國學生說的都寫出來,那真得成書了。他們送我回家已經12點多了。不過,我們的聯和國餐館最終也沒開成。倒不是學生們不會做那些飯菜,而是因為我們這些擔心寂寞的弟子們,開學沒一個月,誰也顧不得寂寞了。
意外收獲倒是我開拓了一個語言話題——聯和國精神餐館。哈,這個話題一談起來,那可真是開眼界,還別有一種醇香美感:只能想,吃不著,叫人淌口水。
那天,我說出了我的這一大收獲。學生說他們收獲更大:知道了各國文化,學那么多漢語生詞、語法。
“還有,和老師在一起,溫暖,不想家。老師也像耗子?!?/p>
啊?哦——耗子(孩子)。發(fā)音不對!沒辦法,聽洋學生說話總是一驚一乍。
其實那天我們大家“驚乍”兩次了。
四
一、我們集體當了一次電燈泡。我們到那個話吧,先在樓下,那里正好有一男一女,而且正在戀得如火如荼。明顯的交易。我不想用好詞,是因為那一對,實在可以作父女了。老男人胖得滾瓜流油。脖子上掛著金鏈子,粗的快能做車鏈子了。腦袋也快成了不毛之地。女的也就20剛出頭,小瘦貓一樣。連我最不管閑事的學生,也都竊竊私語,試說他們自己改造的詞:“胖蛤蟆想娶天鵝女” “一朵女花插在豬屎上”。幾個男生故意擠到人家旁邊。老男人大概覺得實在有礙手腳,上樓了。我們師生一幫,熱熱鬧鬧開了一陣精神飯館,又趕來幾個兵。換大地方!我們正找不到理由呢,大家樂不得地立刻風卷上樓,又擠到胖老頭眼前。一群電燈泡!而且什么樣的電燈泡啊!什么顏色的都有:白種、黃種、黑種。胖老頭氣氣哼哼地說:
“本來,我今天是向她求婚的。哼,全叫你們給攪了?!?/p>
我心想,最好,你永遠也求不成。對于那些不好看的事,都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我的那只眼,就總不肯閉。我沖學生說:
“社會萬象,我們的聯合國餐館,秀色也可餐呀!”
胖老頭起身,決定走了。他路過我身邊,委屈地對我說:
“老師,你們一定是誤會了,我今年才36歲。她也快三十了。我們都不是壞人?!?/p>
這回是我們集體一塊驚乍:“……”
我忙向人家道歉。學生說:
“我們老師也像耗子(孩子)?!?/p>
這回“胖老頭”也一驚一乍了。
二、我的學生當了狗。在百餃園猛吃,可還是剩下了。我說,打包吧。學生找服務員,要狗食袋。我奇怪,服務員小姐更不明白:
“你們學校還叫養(yǎng)狗?”
我說:“沒聽說啊。”
學生說:“是我們吃。”
服務員奇怪又惶恐:
“你們吃,怎么要狗食袋?”
“老師,我可沒有罵他們的意思。”
學生說:“是我們吃。狗可愛。我們愿意是狗。我們歐洲人往回帶食品,都說用狗食袋?!?/p>
服務員小姐吃驚地瞪著兩只大眼,嘟嘟囔囔地說:
“我們這兒,可是一提到狗,都是在罵人,沒好詞:
“狗里狗氣、狗腿子、狗奴才、走狗、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狗食、狗拿耗子……”
我的學生一塊喊上帝。
我借此機會給他們講起了詞匯學:這就是“非等值詞匯”也可以說“不等值詞匯”的語言現象。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差異,這就決定了一樣的詞語,包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同。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常出現文化誤解的原因。
“哇!語言文化大餐!”
“我們的聯合國餐館要設語言文化大餐。老師作大廚!”
我說:“我們一起作?!?/p>
我的學生高興得“耶!呀!”地叫。
亞洲學生補充,我們的聯合國餐館,別忘了,也預備狗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