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讀完《高等教育帶來多少回報》的文章,就聽聞重慶萬名高三學生放棄高考。
一個月后,又聽說湖北兩萬六千人做出同樣舉動。換個省份,人數(shù)加倍。
點開網絡新聞,諸多觀點齊聚。專家表態(tài),這屬于正常,任何考試都有放棄者,高考也不例外。由此,專家實在名副“磚家”的其實,挨了磚頭也不冤枉。評論頁下,坐沙發(fā)的網友“章災樂禍”——又有不少人棄暗投明了。一看支持者672,反對者4。想不到“高考”和“太學”已經這么遭人恨了,混成這樣,夠沒落的。
棄考者說,不高考,一是因為大學上不起,二是畢業(yè)以后工作難找。上不起——是投資問題;沒工作——是回報問題。因為結果不能和預想的“高薪”、 “白領”或者“光宗耀祖”、 “出人頭地”等美好前景劃上等號,所以全程就被否決掉了。但你不能埋怨考生和家長從如此現(xiàn)實的角度考慮問題,四年的大學投入不是幾瓶醬油錢。而且投入了,也不知道能上個“大學”還是“學院”。
四年的過程怎么樣?新聞媒體已經把“大學生”、 “女大學生”、 “教授”等詞匯當做吸引眼球的撈錢手法。想想每日可見的大學里的荒唐事兒……對這四年的收獲,誰都心里沒底兒。
所以,倒覺得“棄考”反映的不是“讀書無用論”,而更像是“讀大學無用論”。只要不是歪門邪道,多讀讀書肯定是有好處的。讀大學呢?教育投入讓很多家庭付不起;教育資源又不平衡;教育質量出問題了,3·15還不管。這么鬧得慌的時候,經濟危機再來煽風點火。
可是,碰見幾位有才也有德的老師,自己在眾人胡鬧時獨醒,四年大學也不一定不堪回首。自己放棄了那種經歷,算不算可惜?
越想越迷糊。既然教育這么讓人困惑,它肯定是出大問題了。
云南讀者 小許
最近有事要回老家一趟,上火車前買了一本《世界博覽》,準備在火車上消磨時間??吹健缎〕擎?zhèn)——脆弱的經濟體》一文,不禁更擔心起自己的老家來。那是一個內陸省份的縣級市,有錢人的收入都來自國家的財政,頭幾年也像全國所有小城鎮(zhèn)一樣,在遠郊劃下兩塊地,一塊專門用來建各個政府機關的新辦公大樓,另一塊就是所謂的經濟開發(fā)區(qū)。
車快到家時,路過那片經濟開發(fā)區(qū),遠遠看去成規(guī)模的廠房倒是不少,但大門上根本沒有任何廠名標志,也沒有一間廠房有工人生產的跡象。
后來聽說,這些所謂“廠房”不過是廉價的占地建筑,房地產開發(fā)商假裝投資低價買下這些地,然后蓋上所謂“廠房”,實際就是把地占上,等到未來某天政策松動,再拆除建住宅樓賣錢。
看來我的擔心多余了,既然根本沒有工廠沒有工人,那當然就不會受經濟形勢影響……
郵箱名為xiaonn0227的讀者
翻開第七期的目錄,《生命如花》的標題吸引了我,翻到82頁更是讓我驚喜,原來是說我一直喜歡的攝影家王小慧,以前看電視上對她的訪談,驚艷于她的溫婉細膩,讓人明白東方人的柔性之美,那種美必須穿越過生活的磨練,還必須腹有詩書。后來讀過她的自傳《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相對她追求唯美的攝影作品,她的文字要平和得多,真實地呈現(xiàn)出一個女人執(zhí)拗的追求歷程。她的勤奮讓人慚愧。再后來在她家鄉(xiāng)的大學還看到了她本人,有了這些經歷,我當然對周先生的文章非常期待。一口氣讀完了,不得不說我有點失望。周先生的介紹沒有一點讓我新鮮的地方,當然周先生一貫的細膩文字還是讓人讀起來很舒服。但我覺得《世界博覽》要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作者,因為讀者中也有各個方面的“專家”。
天津讀者 小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