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一詞是近年來在國際關系領域中極其流行的關鍵詞之一,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派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他認為,“軟實力”是指能夠影響他國意愿的無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說服力、國際信譽以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败泴嵙Α崩碚搶Ξ斀駠H政治的行為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傳統(tǒng)意義上講,科技、軍事力量作為國家的硬實力。是改變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格局的核心力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在世界政治中具有主導地位。如今。非物質性實力,即軟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影響著國際關系的處理和各個國家間的利益訴求方式。就我國而言,歷史讓我們認識到提升國家軟實力,建構自身社會主流文化的迫切意義。我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制定了優(yōu)先實現(xiàn)個人致富的政策,并取得了輝煌成就。如今,國家必須制定滿足全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政策,這就需要建構一種全社會成員共同的精神力量來凝聚這種社會認同感和責任感,用一種文化的方式來激勵與整合個體對國家、社會、集體的共同發(fā)展的動力。進而推進我們的現(xiàn)代化進程。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點在于主流文化本身的全面建構,建構一套核心價值體系,讓社會全體成員產(chǎn)生一種推進全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程的集體認同感。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借助于特定的媒體形式才能夠進行有效的傳播,沒有大眾傳媒的傳播,單純的文化理念將停留在學術研究的層面,并不能夠直接轉變成文化的軟實力,進而發(fā)揮自身強大的現(xiàn)實意義。大眾傳媒是一種工具,一種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載體,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進程中,大眾傳媒作為傳播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的依托,在實踐層面上有其自身獨特的傳播機制。
提高傳播能力,保證信息的海量性
媒體的傳播力,指的是大眾傳媒傳播信息,將信息向外擴散的能力。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都能在本國社會甚至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滲透和流傳,進而掌握影響世界的話語權。
就我國的現(xiàn)實語境而言,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jīng)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內(nèi)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靠發(fā)展信息傳播技術來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大眾傳媒在實現(xiàn)公眾和政府之間有效互動的過程中,擔當了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比如政府需要保證其決策的透明化,公眾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參與解決社會事務:政府需要了解公眾的生存環(huán)境,出臺什么樣的政策才能改善社會現(xiàn)實:公眾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實惠和保障。大眾傳媒在此過程中,要有效地為公眾傳遞政府信息,同時也要為政府了解輿情提供一個平臺。
有效設置議程。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
“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其觀點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不同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公眾對外界事務的認知。議程設置是一種溝通政治與社會的有效途徑,大眾傳媒不僅通過“把關人”的角色來過濾和修飾新聞信息,告訴人們世界上發(fā)生了什么,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編制新聞程序對不同的新聞設定不同的重要程度,來告訴人們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應該關注的。
在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大眾媒體要通過有效的議程設置,來引導公眾關注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通過對新聞媒體的利用,在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播出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的內(nèi)容來宣傳這一文化戰(zhàn)略;或通過重復地播出節(jié)目來達到對公眾政策引導的潛移默化的疊加效果:或在報紙的重要位置刊登評論文章,來解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和途徑。其實,媒體的作用不在于它說服公眾站在問題的哪一邊,而在于哪些問題將會引起公眾的注意,通過對文化內(nèi)容的把關和程序上的設定,來影響公眾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
引導公眾輿論。實現(xiàn)輿論監(jiān)督
大眾傳媒通過提供豐富的新聞素材來引導公眾輿論,間接地影響著政府的決策過程。由于一般公眾普遍具有地緣上的局限性。接觸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他們對社會事務的認知和判斷主要是通過媒體獲得,雖然受眾不一定接受傳播媒介的態(tài)度和采納媒體提供的意見,但是大眾傳媒卻可以改變或強化受眾現(xiàn)有的態(tài)度和觀點,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媒體在報道新聞事實時以哪些問題為側重點及評論這些問題的方式和態(tài)度、選登什么觀點的講話和文章等,都直接影響著有關社會事務的公眾輿論。通過新聞報道讓人們了解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觀點,進而使公眾產(chǎn)生一種認同感。接著,媒體再將公眾的觀點提煉聚合,這樣,傳媒就成了輿論的代表,既可進一步影響公眾輿論。又可向決策者提供信息。
大眾傳媒作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平臺,應該致力于營造公眾輿論氛圍,進而達到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比如,大眾傳媒在公眾安身立命的精神構建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呈現(xiàn)的基本內(nèi)容,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指導,著力解讀文化民生這一概念。引導公眾對文化民生的討論,提煉公眾的觀點再加以聚合放大來加大政府的重視程度:大眾傳媒還可以大力報道文化消費和休閑活動的分層,監(jiān)督政府加大基礎文化建設的投入:抑或是通過引導公眾對低俗影視文藝作品的文化批評,促使政府加大對影視作品的審查力度,為公眾打造一個健康的熒幕精神家園。
當代中國需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建構一種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識的文化價值體系。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社會公器,必將充分發(fā)揮其傳播學理論上的機制,來大力宣傳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推進社會發(fā)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