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qū)是全國信息化工作的實驗區(qū),教委領導、信息中心領導對區(qū)域內的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視,并給予了大力支持。我校從2008年初開始數字化校園的設計建設,該系統(tǒng)在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經一年了。回顧一年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有以下幾點思考與老師們分享。
一、數字化校園設計前的思考
在確定參與“數字化校園項目”后,學校進行了多項調研。發(fā)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對于信息化運用的問題,實踐者多在教育教學的周邊打轉”,比如,大學中最為典型的應用就是“卡應用”,學生利用卡去買水、買電、交學費、交網費,等等,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但沒有觸及教育教學本身;而中小學最為典型的應用是作為一種“電子記錄器”,記錄孩子的到校時間、學習成績,或者將當天的課程錄制下來,予以回放。還有一種現象是,在課堂上用了許多媒體手段,設計了眾多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卻沒有對教學效果予以檢測。綜上所述,信息化的應用沒有從數字校園建設的角度涉及教育教學的根本,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工作質量。于是,我們提出,要建設一個有實效的,能夠幫助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的務實的數字化校園系統(tǒng)。
二、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的確立
我們反復思考,現代信息技術最擅長的是什么?是“信息的組合應用”。于是,我們認真反思,“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即教師需要哪類信息能夠幫助教學,學生獲得哪些信息有利于自我調整,家長獲得哪些信息可幫助學生成長,管理者需要哪類信息提升管理品質……這些信息從哪里獲取?我們怎樣在日常的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共享這些信息?最終,我們確定了建設數字化校園的目標: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心,構建數字校園軟硬件環(huán)境,整合現有的各個應用系統(tǒng),完成數據交換與共享;
●以學校各項管理為中心,構建數字管理辦公平臺,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品質;
●以教師應用為中心,構建教、研、學、練為一體,集資源建設與教學評價于一身的教科研應用平臺,為教育教學服務,同時搭建一個具有學校特色的資源庫系統(tǒng);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構建校內外學生學習、交流平臺,給學生開創(chuàng)潔凈、健康的網絡學習與交流空間;
●以家長、社會需求為中心,構建信息發(fā)布平臺,開創(chuàng)暢通的校內外交流空間。
三、數字化校園目標的實現
數字化校園目標確定后,學校與北控軟件的工程師一起監(jiān)控開發(fā)系統(tǒng)的全過程。通過開發(fā)、試用環(huán)節(jié),學校對設計隨時進行調整,關注每個細節(jié),最終基本達到了設計需求,基本實現了既定的目標。
1.數據的收集與組合應用提高了整體效益
(1)收集學生日常表現的信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發(fā)放電子小星星。這個設計思路來自于小學生對表揚的渴望。通過一個簡單的小程序,教師把電子教鞭往電子白板上一指就會彈出評價頁面,表現好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如果孩子課堂的表現出現一些問題,就可以給出一個小提示。這些數據的收集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具有真實性、可操作性。
那么,這些數據經過系統(tǒng)加工后能有什么作用呢?
對于學生,他們可以隨時上網查看自己在校的表現,也會積極地和同學進行比較,在互相學習中成長。
對于家長,隨時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課堂表現,促使家庭教育更有針對性。
對于老師來講,真正落實了“關注全體學生”。老師們可以查看一段時間以來對哪些孩子沒有評價——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提示,提醒自己“這個學生被我忽略了”。我們經常對老師說的是:“不要吝嗇表揚,讓孩子在你的大拇指上成長?!?/p>
(2)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學校一直視教學質量為生命線,我校鼓勵每位教師在課堂結構中要有訓練和檢測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上完課后要通過檢測,明確哪些孩子掌握了知識,哪些孩子對知識的掌握還差一些,有哪些知識點沒有講清楚,學生沒有學明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中,我們開發(fā)了“作業(yè)診斷系統(tǒng)”和“考試分析系統(tǒng)”。
作業(yè)診斷系統(tǒng)內儲存了許多“作業(yè)”的電子版,老師在孩子們做完作業(yè)后,將結果錄入系統(tǒng),系統(tǒng)就會自動產生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斷數據。學生在完成功課后會得到一份個性化的錯題本,系統(tǒng)可以根據錯題所對應的知識點自動生成個性化作業(yè),這份作業(yè)是學生本人或家長可以通過系統(tǒng)獲得的。這一功能,就如人體“B超”一樣,可以清晰地透視自己的問題所在。
考試系統(tǒng)則可以幫助老師分析考試數據,學生和家長可以在線查看歷次考試情況。為了保護孩子的權益,系統(tǒng)隱藏了孩子的得分,只出示學生大致的成績曲線。管理者可以通過系統(tǒng)了解每次考試各班級成績情況,及時指導教師調整教學。
數據的獲得及對比分析可以使教師更加明確學生的知識基礎,利用上一年的數據還可以預計教學中可能出現的難點問題,為教學提供一手材料。
2.建立多個應用點,把應用的點連成線,再鋪成面
在系統(tǒng)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還有許多應用的點。
(1)電子門禁系統(tǒng)。學校采取網絡門禁管理,實現一卡走遍校園。遇到參觀活動,教師再不用拿著一堆鑰匙到處跑;如果活動中出現問題,學校很快可以查到最后進入的人是誰。家長可以使用手機二維碼和二代身份證在時限內進入校園,最大限度地保證校園安全。
(2)移動通訊在校園中的使用。我們和中國移動結成了合作伙伴,共同研究移動通訊在學校中的使用,許多應用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poc業(yè)務是移動公司應用于奧運項目的一項最新技術,即拿手機當對講機使用,優(yōu)勢非常明顯,只要有移動網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學校在幾次大型活動中用其聯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學校在班車上安裝了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每次班車出發(fā)或即將到達目的地時,系統(tǒng)會自動給學生家長發(fā)短信,提示班車所處位置,便于家長調整接送孩子的時間。
與門禁系統(tǒng)緊密結合的電子認證——手機二維碼的使用,為家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認證方式。
學校對學生刷卡進校的軟件進行了二次開發(fā),利用學生入校信息,財務部門可以很輕松地獲取沒來上課的學生名單,便于退飯費。
oa系統(tǒng)。移動辦公的使用,所有待辦事項都可以通過手機進行查看與處理,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方便。
四、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幾點思考
1.根據學校發(fā)展現狀,明確建設目標
數字校園系統(tǒng)只是一個工具,當這個工具確實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時候才能體現這個工具的意義。所以,形式一定要承載內容,平臺里面內容的含金量要遠遠大于系統(tǒng)本身的價值。
2.把設計的過程作為培訓的過程
要改變教育模式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數字化校園設計的過程就是建設目標、意義的培訓過程。建立一支設計骨干隊伍,對于后期的培訓有著重要的作用。數字校園系統(tǒng)的建設,困難不在軟件的研發(fā)上,而是在后期的應用上。研發(fā)前,我們就預計到這個問題,所以對設計的需求和修改都是由各科的骨干教師參與其中,其過程相當于邊建設邊培訓,讓系統(tǒng)在孕育階段就被老師們熟悉。一方面是熟悉系統(tǒng)功能,更主要的是熟悉今后的工作模式,這樣以點帶面,逐漸改變教師的觀念。
3.集中控制、分散管理,與業(yè)務全面整合
機制建設與系統(tǒng)建設同等重要。這樣一套系統(tǒng)建成了,教師、學生、家長一定得用,那么,怎樣保證其廣泛使用?通過積分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建設同步生成,提升家長、學生、老師的積極性。如:家長每次登錄可以得到積分;學生每次寫成長日記、每得到一顆小星星都會得到積分。孩子們常常比誰的積分高,為了贏得更多的積分,就要努力表現自己,時間長了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