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中國的變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更是受到國際社會的特別關注。如何利用這一機會向世界展示和說明中國,是外宣工作者今年面臨的重要任務。5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接受本刊記者專訪,就如何做好新中國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60周年國慶慶?;顒拥膶ν鈭蟮?、如何借助境外媒體對外傳播中國的聲音、當前背景下對外傳播應注意的問題等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對外講清楚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模式不是“另類”
對外傳播:您認為對于“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題目,境外媒體和記者比較關注哪些方面?我們應當多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
王國慶: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們就在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發(fā)展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方向就更明確了,從理論上和指導思想上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從經驗和教訓中找到的符合自己國情的發(fā)展道路。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國際上有關中國發(fā)展模式的議論和思考更多了,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有人在探討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討論。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中國不用謙虛,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實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經受了考驗,國際社會看好和看重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是有道理的。
對于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發(fā)展變化,大家都在思考。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已經走過了60個年頭,我們需要全面地“盤點”一下,國際社會也需要從方方面面更進一步地認識中國。從事對外傳播工作的同志應該思考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對外展示和說明中國。我們應該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研究并總結中國60年的發(fā)展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哪些是需要克服的。把自己的家底盤點清楚了,就有了給別人講清楚、講明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我們的受眾關心什么和需要了解哪些東西,按照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理解方式,更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把一個蓬勃發(fā)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介紹給世界。從外宣角度說,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一個展示和塑造中國形象的機會,可以通過回顧60年的發(fā)展歷程、講述成就和總結經驗,使中國特色的發(fā)展理論、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在世界上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同。要特別講清楚的是,我們講中國特色的發(fā)展理論、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模式,并不是要讓別人學我們,而是希望得到理解和認同。世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在發(fā)展道路和模式上也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的發(fā)展道路也是“通羅馬”的條條大路中的一條,而且這條道路有我們自己的獨特特點,是基于中國擁有13億人口、基礎薄弱的基本國情所確定的,它并不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也不是“另類”。
去年奧運會期間,有一位非洲記者曾經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30年改革開放給你們這個國家?guī)砹朔旄驳氐淖兓?,而我們的改革給非洲帶來的恰是一團糟,能否介紹一下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我說這也許是一個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整回答的大問題,但簡而言之也可以用兩句話來回答:一是我們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二是堅定不移地維護社會穩(wěn)定。走我們自己的路,在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上,穩(wěn)步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實現(xiàn)了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xù)發(fā)展,國家的整體實力增強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圍繞新中國走過的60年,國際社會關注的東西很多。我每天一到辦公室就能看到很多境外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也能在互聯(lián)網上瀏覽到海量的相關輿情,從中可以感覺到,國際社會不僅關注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科技、文化、軍事、教育、衛(wèi)生,方方面面都感興趣。他們需要的信息包羅萬象,我們可提供的信息、可做的文章應該也是很多的,因為在他們關心的所有方面在過去的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中國的發(fā)展變化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我們也特別注意到,今年,中國有不少境外媒體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而他們熱衷的熱點和焦點,多半是我們所說的負面報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研究如何引導和影響境外媒體把中國報道好。西方一些媒體熱衷于我們說的負面信息并不奇怪,因為西方新聞理論所主張的就是“壞消息才是好新聞”。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方媒體也是為了迎合和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其實有時我們自己的媒體也一樣,比如年初央視新樓工地發(fā)生的那場火災,我們的媒體也并不都只報道消防戰(zhàn)士是如何英勇救火的,也在挖掘火災是怎么發(fā)生的、燒掉了多少東西、為什么火災沒有及時報警、及時撲滅,等等,因為人們對這些信息感興趣。作為政府和有關部門,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和影響媒體去報道這些事情。當然,媒體也有責任,因為媒體承擔著報道事實和記錄歷史的責任。如果對一個事件所作的全是負面的報道,記錄就是不完整的,這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我們負責對外宣傳工作的部門應當在推動主動給外國媒體和記者提供客觀、準確、完整信息上下功夫,這是我們的職責。近年來,我們在不遺余力地推動政府新聞發(fā)布和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建設,目的是通過政府新聞發(fā)布工作的不斷制度化、規(guī)范化,讓新聞媒體和公眾更方便、更直接地獲取官方權威信息。從前年開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全國推動“采訪線工程”建設?!安稍L線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將采訪線索按不同主題集納成“采訪線”,制作成圖文并茂、方便實用的多文種折頁,提供給來國內采訪的國外境外記者,方便他們完成在華的采訪任務。比如,一位外國記者被派到中國來采訪環(huán)保方面的情況,他在來華之前可能只對中國發(fā)生的個別重大環(huán)保事故有所耳聞,譬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藍藻事件等等,他對我們在松花江流域、在太湖流域就環(huán)保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努力可能并不太了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把松花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有關采訪線索和信息匯總、制作成“采訪線”折頁,提供給這位記者,他可以按圖索驥,看到他想看的地方,采訪到他需要采訪的內容,方便他完成采訪任務,而不是憑著原先的一知半解,自己去“找米下鍋”。
去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曾經對到上海采訪的外國記者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外國記者對我采用“采訪線”折頁的方式,主動向他們提供采訪線索的做法予以高度評價。我以為外國記者們的肯定是由衷的,因為我也曾作為記者在國外常駐過,特別是初到一個國家,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有人給點解決問題的幫助,那是雪里送炭。所以我們希望境外媒體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我們就應該認真研究如何做好為他們的記者在我們國家采訪的服務和引導工作。我給外國記者介紹中國情況時經常打這樣一個比喻,中國就像一本厚厚的書,上下五千年、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再加上歷史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差異,外國人要讀懂這本書是不容易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給那些希望了解中國的人們提供幫助,需要幫助的,當然也應該包括那些報道中國的境外媒體記者。基于這點,我們今年的工作任務很重、壓力也很大。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加大了推動政府權威信息發(fā)布的力度,組織和推動舉辦了一系列的專題新聞發(fā)布活動和采訪活動。中外媒體記者對這些新聞發(fā)布和采訪活動的認知度相當高,參與非常踴躍,報道也很積極。同時,進一步推動各地的“采訪線工程”建設,在為北京奧運會準備的“采訪線”基礎上,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調整和充實內容,為國外境外記者采訪報道中國提供新聞性強和權威實用的各類采訪線索和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他們所強調的“客觀”報道中國的任務。西方媒體強調所謂的“平衡報道”,但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報道往往盯著“壞消息”,只報“憂”,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喜”。所以我們有責任主動給他們提供他們沒注意到或故意忽略的那一部分,幫助他們把一個真實、完整的中國形象展現(xiàn)給他們的受眾。我們講“真實、完整”,當然也包括我們還面臨的挑戰(zhàn)、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對外報道成就不能講得太滿
對外傳播:鄧小平曾說過:“切不可過分夸張自己的成就,切不可把我們的事情說得太美滿了。說得太美滿,看得太簡單,這一點反映到我們的宣傳工作上,就是把我們的國家描繪得如何漂亮,好像現(xiàn)在什么困難也沒有了,剩下的就是享福了”。您認為在對外報道成就的同時如何正視問題,但又不讓問題影響中國的整體形象?
王國慶:小平同志的告誡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搞對外宣傳的同志應該始終牢記。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對某個國家的了解,通常是通過新聞媒體的有關報道和這個國家的對外宣傳來實現(xiàn)的,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也一樣。中國是個13億人口的大國,體量本來就大,近20年來各方面的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已經讓一些人感到擔憂和害怕,因此,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再說,把成就講得太滿,本身就背離了中國的現(xiàn)實。這一點我們必須十分清醒,中國的GDP總量已經排在世界的第3位,但除以13億人口這個基數(shù),人均就排到了100位以后;中國的東部,特別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樣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和西方發(fā)達國家比,沒有多大差別,但你看看中國的中部、西部地區(qū),你就會堅信中國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fā)展中國家;盡管我們說,我們已經基本實現(xiàn)“小康”,但對相當比例的人來說,這個小康還是低水平的,特別是我們還有2000多萬人連溫飽問題還沒解決。
所以,我們在對外介紹新中國走過的60年歷程時,一定要非常冷靜、非??陀^,不妄自菲薄,也決不自滿夸大。講成就,實實在在,讓人感到中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講問題,認認真真,讓人感到中國坦誠自信,充滿希望。中國取得的成就世界公認,我們講成就應該是理直氣壯的,不必羞羞答答,要通過向世界介紹我們在過去60年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模式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愿望。當然,中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持續(xù)的快速發(fā)展,令人自豪的成就并不能掩蓋我們還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我們的發(fā)展水平還不高,發(fā)展也不平衡,不少農村還很落后,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的資源還不充分、社會各類矛盾還很突出、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很艱巨,等等……這些困難、問題和矛盾,我們也應該非常實事求是、非常坦然地去講。講成就,客觀;講問題,如實。我認為,這不僅不會影響我們國家的整體形象,還有助于提高我們自己,包括外宣媒體的公信力、說服力和影響力。
當然,在談問題、在對外報道我們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時,有一個角度和出發(fā)點的問題。譬如,我們臉上沾了些污漬,這并不可怕,不必掩飾,因為污漬客觀存在,關鍵是想什么辦法把污漬擦干凈。同樣,我們把客觀存在的問題,如實地講出來,出發(fā)點是正視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刻意渲染、抹黑。特別是我們的對外報道,如果只講成就,回避客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這不僅無助于世界全面、準確地了解中國,也影響我們媒體的公信力。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境外媒體所描述的中國形象也在發(fā)生積極的變化,尤其是最近這一、兩年。這兩年中國的大事、喜事不少,但難事、煩事也不少,譬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特大地震、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較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甚至打砸搶燒暴力事件,對這些難事、煩事,我們做得很透明,有關部門及時、公開地講了,中國的形象非但沒有被損害,還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當然我們也不贊同一些帶有成見、偏見的西方媒體對中國雞蛋里挑骨頭,刻意放大我們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矛盾。譬如,今年“5·12”期間,不少外國記者到去年發(fā)生“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災區(qū)采訪,有些記者看不見過去一年中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特別是災區(qū)人民為恢復重建付出的努力和被特大地震重創(chuàng)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而是刻意去挖掘、炒作遇難學生人數(shù)、“豆腐渣”工程、個別災民的不滿情緒等“搶眼”新聞。這種做法就不是客觀地報道事實和善意地指出問題了,而無異于捅別人的傷口。
把我們想介紹的和境外媒體關注、公眾關心的結合起來
對外傳播:目前,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還是比較弱。您曾經說過,要把中國的聲音做大,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外,還要千方百計地借助外力,也就是要學會利用境外媒體把我們的聲音傳出去。您認為我們可以在哪方面多做工作讓境外媒體能夠客觀地報道“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題目?
王國慶:近年來,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外展示和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不僅需要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內部環(huán)境,也需要有一個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包括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綜合國力的持續(xù)增長,我們自己感到鼓舞,但也確實引起國際上有些人的擔憂和恐懼,各種類型的“中國威脅論”不是空穴來風。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中國要做成點事情很難,譬如,我們制定優(yōu)惠政策、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請別人到中國來投資,有人就說中國人搶了別人的就業(yè)機會;那么中國到外國去投資,輿論又嘩然,渲染中國要去掠奪資源、威脅別國安全了,等等??傊?,“請進來”不行,“走出去”也不行。所以,我們外宣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是要把中國堅持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聲音傳出去,要讓國際社會了解和理解我們,從而為我們國家的發(fā)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
目前,有數(shù)百名外國新聞機構的記者在我國常駐,每年還有數(shù)千名臨時來華采訪的記者,他們的任務很明確,就是報道中國。我們應當認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通過主動提供信息、提供服務,為他們完成采訪報道任務提供方便,同時也為我所用,幫助我們把中國的聲音傳遞出去。我們已經在籌備隆重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際上不少媒體也把報道新中國60年作為今年的重要話題。這正是我們把中國聲音做大的難得機遇。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組織開展對外宣傳報道,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我們就擬定了具體的工作計劃,其中當然包括如何通過主動提供信息、提供服務,讓境外媒體能更加客觀、準確、全面地報道新中國成立60年取得的成就和舉辦的各種慶?;顒?。
在這方面可以做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譬如,加大權威信息發(fā)布的力度。我們前面已經說到了,境外媒體有關中國的信息需求量很大,但我們要十分清楚他們在什么時間節(jié)點需要哪些信息,要投其所好,所提供的信息才會被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服務才會被接受。我們經常強調要把三個“點”結合好,即我們想說的、媒體關注的和公眾關心的。三“點”統(tǒng)一了,效果就出來了。年初以來,我們組織了一系列專題新聞發(fā)布和采訪活動,包括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果斷措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上海2010年世博會籌備進展情況、中國的西部開發(fā)和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規(guī)劃的實施情況、新農村建設和環(huán)保、能源等等。無論是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還是在西藏、四川、上海、新疆、甘肅、黑龍江、江蘇、浙江進行的實地采訪,記者參與和報道都非常踴躍。今后幾個月,我們還將在加強針對性上下功夫,為記者采訪中國提供更多的線索和機會,為他們客觀、準確、全面報道中國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又譬如,我們應加大圍繞“采訪線”開展的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我們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讓我們有更多的黨政領導干部更加主動、更加積極、更加自信地與記者打交道,這既能滿足記者采訪更多官員、及時獲取權威信息的需求,也能讓我們掌握的權威信息充分發(fā)揮引導和影響記者采訪報道傾向的作用。我們一方面推動開展培訓,另一方面也要求各部門、各級政府的新聞辦公室對媒體、對記者,特別是國外境外記者要敞開大門,熱情地為他們的正常采訪提供服務,對他們提出的正常采訪申請要想方設法予以滿足。如果他們提出想采訪部長、省長,我們給安排了,他們把我們的部長、省長講的東西報出去了,這不就是傳遞了我們的聲音嗎?善于同記者打交道,善于利用境外媒體,不僅是為了做好新中國成立60周年對外宣傳這篇文章,也是借助外力、擴大中國聲音需要下的長期功夫。
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要及時、公開、充分
對外傳播:平時正面宣傳做得很好,但如果突發(fā)事件的對外傳播做得不好,可能輕而易舉地就損害了我們國家和政府的形象。您認為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宣傳中,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突發(fā)事件應當如何報道?
王國慶:從中央到地方近年來在突發(fā)事件的新聞處置方面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做法上都發(fā)生了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化。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權威信息不缺位,關鍵時刻不失語”、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用權威信息擠壓謠言和小道消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等,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發(fā)生安全生產事故、自然災害、群體事件等突發(fā)事件,政府和有關部門都強調及時發(fā)布信息,新聞媒體也搶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譬如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今年甲型H1N1流感,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信息發(fā)布和新聞媒體的相關新聞報道,應該說都是做得很專業(yè)、很成功的。我認為,在我們對外宣傳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過程中,即使發(fā)生了我們不愿看到的突發(fā)事件,我們不應該也不會改變已經確定,并在實踐中反復證明是正確的工作原則和方法。2003年我們遭遇“非典”后,痛定思痛,全國上下制定了幾百個處置各類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和實踐,這些應急工作預案不斷得到充實、完善。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中相關法律規(guī)定陸續(xù)出臺,對各類突發(fā)事件的處置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隱瞞、延誤、謊報突發(fā)事件的責任者的責任追究也有了明確的法律和行政規(guī)定。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已充分認識到,妥善處置突發(fā)事件,包括突發(fā)事件的新聞處置不僅可以化危為機,而且還會大大提升形象和威望。相反,如果對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采取“捂”,對媒體記者的采訪采取“堵”和“躲”,不僅無助于危機的化解,還會損害國家、有關部門或地方,以及有關領導本人的形象,而且還可能為此付出代價。
很多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更不會因為我們要隆重熱烈慶祝共和國的60華誕,突發(fā)事件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對此應該更加重視、更加警惕。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我們應該按照既定的原則、機制和措施,把相關的新聞處置做得更好。
金融危機下的對外報道要冷靜
對外傳播: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的走勢為世界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當如何開展國慶60周年的對外宣傳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王國慶: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各國在積極應對的同時,也在反思,包括西方國家,他們在剖析中國選擇的發(fā)展模式的時候,也在審視他們自己走的路,有的對他們自己的發(fā)展模式也提出了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對外介紹60年的變化,特別是過去3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時,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擺成就、列數(shù)據,成就要擺、數(shù)據要列,但更要在總結經驗和教訓、分析原因和規(guī)律上著力,從而利用這次機會進一步說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講明白中國為什么要堅持自己的發(fā)展理論、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模式,進一步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特點和優(yōu)勢。當然,我們在講這些時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我始終這么認為,我們搞外宣,對別人講的東西,一定要同他如有機會能親眼看到的相一致,這樣的外宣才有好的實效。也非常希望你們《對外傳播》能多做這方面的研究,多給外宣工作部門和外宣媒體提提這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