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與俗”在歌唱中,不是歌唱方法的界定,而是歌唱效果的檢驗。方法是手段,多種歌唱方法應在深入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以動聽的聲音、有情感地進行演唱,以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以最美、最新、最優(yōu)秀的表現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這樣才能長久地保持歌唱藝術的生命力。
關鍵詞:雅與俗;歌唱;情感;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2—0211—02
在中國歌唱歷史中,雅與俗是人們長久以來不斷談論的話題?,F今在歌唱方面,對于唱法的劃分最為明確的說法一般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音樂唱法(即通俗唱法)、原生態(tài)唱法等。而在有些人的概念中,很自然地將這幾種唱法形成了一種“雅與俗”的區(qū)別對待,將歌唱的方法與雅俗聯結在一起,使高雅與低俗的區(qū)別與歌唱方法混為了一談。
雅與俗雖然是處于同一范疇中的相對概念,但不能將其完全對立。
我國古代的觀念中,雅與俗確實表示著高雅與低俗之分,延至當今時代,雖沒有專門去區(qū)分,但意識中存在的雅與俗的概念,可能是人們對歌唱的一種無形的界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情趣也越來越廣泛。美聲唱法在我國經過近多年的發(fā)展,愈來愈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喜愛。這種唱法原本起源于意大利,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傳入我國,在演唱中,人們開始注意將質地放在首位,演唱時聲音的美、表情的美、語言的美應綜合為一和諧,統一的整體,響而不放縱,輕而不畏縮: 高音不沖不滑,低音不壓也不垮等;同時也有人總結出了一套訓練方法,如先假后混,用打嘟嚕(用氣彈舌)。氣擊雙唇,打哈欠和嘆氣狀態(tài),歌詞的朗誦等。
因為美聲唱法的發(fā)聲技能較為科學,氣息及共鳴的使用被人們廣為推崇,又有其一定的規(guī)范性,于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認為美聲唱法就是所謂“雅”的藝術。民族唱法源自民間,經藝術家引入藝術的殿堂。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通過不斷總結完善和流傳,成為了現今備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唱法。有人甚至稱其為中國的民族美聲唱法。就上述兩例可以看出,美聲唱法和現今的民族唱法因其有一定的規(guī)范以及要求,講究發(fā)聲方法及歌唱的效果,有利于人們對歌唱的欣賞,于是人們自然將其歸于高雅音樂的范疇。尤其是民族唱法,經過多年的改革和不斷地總結,更是人民大眾喜之又喜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發(fā)展的不斷進步,流行音樂唱法也愈來愈為廣大群眾所鐘愛,這種唱法不拘一格,因其獨特的性格表現和音樂表現力,成為了又一種被人們廣為接受和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不像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需要一定的規(guī)范性,歌詞的寫作也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語言,所以人們一般更容易接受。此種唱法過去一直被稱為通俗唱法,也就在一些人的概念中,認為是相對的“俗”唱法,是屬于“下里巴人”的藝術。在我國的歷史上一直就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分,在這里無形地被結合了起來。
近些年來,在一些歌唱比賽中,逐步推出了原生態(tài)唱法。所謂原生態(tài)即歌手來自民間,歌詞反映日常生活和勞動,音樂具有極強的地域特點。這種唱法或熱情奔放,或委婉纏綿,表達感情直接,質樸、自然不加雕琢,如同天籟,優(yōu)美、動聽,在現今社會猶如巨石投水,頓時激起千層浪花,給樂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氣,讓我們很難用雅俗來界定。
以上所說的無論哪種唱法,只是演唱方式、方法不同,沒有絕對的雅俗之分,我認為作品應分好壞而不應分雅俗,因為雅與俗很難界定,且二者不能分開。只雅而不俗,可能會脫離生活實際,失去純樸和自然,只俗而不雅,就會影響音樂的藝術表現力。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完全脫離生活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但藝術又高于生活,僅有生活的元素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運用必要的藝術元素進行加工,超越于現實生活后獨立存在。
在我國歷史上,“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兩個相對立的藝術概念。《文選》客有歌于郢中者,始為《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數千人。為《向陽薤露》,和者數百人。為《陽春》、《白雪》,和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和者不過數人。其曲彌高,其和彌寡[1]。人們一般認為,“陽春白雪”因其曲調復雜、高雅,故而為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所欣賞,一般老百姓因學問和知識的不足,很難走近和理解這樣的音樂藝術,更無法欣賞了。這樣一來,使很多音樂作品為追求“陽春白雪”的高雅而脫離了廣大的民眾,變成只為少數人服務的藝術了。豈不知從歷史角度看,“陽春白雪”也原本出自自然,是經過人們不斷地改進,提取精華而成為“雅”樂?!渡衿婷刈V》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或春風蕩漾,或雪竹琳瑯,都是對自然的反映,這是藝術生命的源泉。若單純?yōu)榱俗非蟆把拧倍鲆暺渌囆g生命,那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入“生于民間,而死于廟堂”的命運。所以“雅與俗”本不對立,將音樂以雅俗區(qū)分完全是人為。
當代社會,人民大眾的知識不斷豐富,文化傳播、音樂教育深入到了村村寨寨,人們對歌唱的需要與欣賞水平都在不斷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種音響器材及電視廣播,無處不有。人們聽得多了,見得廣了,判斷能力也在逐日增強。
如今,大量唱美聲的演員用美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流行音樂的歌手用流行唱法演唱一些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它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人們已經不被“雅與俗”的界定所束縛,因此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些稱呼:民美唱法、民通唱法、美通唱法等。由此可以看到其中的交融,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也大可不必,不必嚴格地去區(qū)分某一個人的唱法該是歸屬于哪一種。歌唱的動人之處,首先是有一定的聲音表現力,在此基礎上作品內容的傳達,情感、情緒的表現更為重要。不管哪一種唱法,都是為了表達情感的,沒有真情實感,即使達到所謂的“雅”,也決不會感動人。再者,音樂不能脫離自然和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音樂與自然的交融,音樂用以表現人的情感與社會生活,才會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就我國音樂的最初形式來看,它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霸谏瞎艜r代,人們把樂律和歷法聯系起來,依照《禮記。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適應: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夾鍾;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仲呂;仲夏之月,律中蕤賓;季夏之月,律中林鍾;孟秋之月,律中夷則;仲秋之月,律中南呂;季秋之月,律中無射;孟冬之月,律中應鍾;仲冬之月,律中黃鍾;季冬之月,律中大呂。”[2] 可見,音樂與自然之關系?!抖Y記·樂記》說:“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盵3] 認為從一個地區(qū)的音樂可以看出社會風尚來,可見音樂與社會之關系。因此,對于音樂的理解,決不能以簡單的雅俗為標準。
過去,“俗”音樂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現今人們的欣賞趣味更加廣泛,各種演唱方法和方式、倍受人們喜歡。各種流行音樂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態(tài)唱法共處一臺,使舞臺上的表演更為豐富多彩,人們能在一臺綜合節(jié)目的演出中,欣賞具有各種風格和特點的演唱方式,可謂是百花齊放,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在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中,可以說是包羅了各種音樂體裁和多種演唱形式及風格。美聲唱法、流行唱法在一部劇中融為一體,以各自優(yōu)秀的表演征服了觀眾。在眾多演唱形式共存的音樂劇中,人們的情感隨著音樂劇情的發(fā)展而起伏,因各種唱法對劇情的闡釋而感動,人們往往陶醉于音樂的表現力,根本不會顧及每個演員的演唱方式了。音樂劇演出的成功證明了多種唱法的并存是完全可以被人們接受的。所謂“雅與俗”只是對藝術表現力的評價,與其原本的批評概念無關。
音樂作品在歌唱表現的過程中,因歌唱者嗓音條件、歌唱方法和音樂修養(yǎng)的不同,所演唱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一個優(yōu)秀的歌唱者,首先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音樂作品能夠深入的理解,是感情發(fā)自內心的歌唱、聲情并茂地將歌曲內容傳達給聽眾,使聽眾在歌聲中得以感染,得以感動,這應該是歌曲創(chuàng)作和演唱要達到的最重要目的。決不是為了追求“雅”而去演唱。真摯、樸實、富有情感的演唱才是人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只有這樣的演唱,才能被人們承認,贊賞,因此保持長久的藝術生命力。我們從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劇中可以看到,有的演員可能是流行音樂唱法,但對于音樂劇內容、情節(jié)、情緒的理解非常到位,在演唱中能完全融入到情境之中,所演唱的歌曲達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使聽眾大為感動。這時不論聽眾也好,演唱者也罷,沒有人去想此時是“雅”還是“俗”。同樣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在演唱中也不外乎此。
歷史的實踐證明,那些在演唱中有意炫技,不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只是追求華而不實的表面,演唱只是機械的吼叫,這種演唱一般不會被廣大群眾接受。同樣一些不健康的演唱內容和方式,最終只能被人們所唾棄。如果要把他們歸類的話,應該和“雅與俗”沒有任何關系。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現象和演唱只能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在人們的心中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而真正好的音樂,是能夠感天動地,并有著永久魅力的音樂。李白《聽蜀僧睿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盵4]無論雅俗,只知好壞。
“雅與俗”并不是絕對的高級與低級的區(qū)分,在歌唱中只有將真摯的情感與美好動聽的聲音融和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將歌曲內容和情感傳達給聽眾。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雅而不管不顧歌曲內容和情緒情感,那就只能是脫離生活和脫離群眾,不可能達到好的藝術效果。同樣只單純追求情感的表達而不顧及歌唱聲音的美好,也一樣達不到令人賞心悅目的目的。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日趨提高,審美需求也日趨多樣化,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應以最美、最新、最優(yōu)秀的表現來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通過不斷的總結對比,剔除不良的演唱形式,提高和發(fā)展各種優(yōu)秀的演唱方法。在演唱中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達到雅俗共賞,長久的保持歌唱藝術的生命力,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明]張岱.夜航船[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212.
[2][3]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圖典[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79-81.
[4][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76.
(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