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學家,馬克思有三大貢獻、三點不足
本輪經濟危機中,不少人援引馬克思。我們不妨重新回顧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馬克思一生有三個事業(yè)發(fā)展的軌道。最初,他想成為德國的哲學家,接著希望成為法國式的政治活動家、政治分析家和政治歷史家。最后,他試圖成為英國式的經濟學家和經濟歷史學家。
不過,馬克思卻沒有完成自己設定的事業(yè)軌道。他盡力成為英國式古典經濟學家,卻沒做到。晚期,成熟的馬克思主要是經濟學家和經濟歷史學家,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政治活動家和預言家。
作為經濟學家,我認為馬克思有六項工作值得討論,其中,有些至今仍很有價值,有些則不然,可以歸結為三大貢獻和三點不足。
馬克思作為先驅者之一,很早就指出,金融危機和蕭條不是一個短暫的階段,也不是容易克服的。他認為,金融危機和蕭條是市場經濟的痼疾,如今,我們被再次警示了。馬克思指明了問題之所在,他認為,經濟周期和波動表明,長期來看,這套制度是不可持續(xù)的。不過,我們這些現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將危機和蕭條看做瘧疾,而不是致命的腫瘤。凱恩斯主義或者貨幣主義,教給我們如何將周期性危機從危害生命的黃熱病,轉換為偶爾的盜汗和發(fā)燒——用點兒“經濟政策奎寧”,就可以對付這些疾病了。
馬克思也躋身最早理解工業(yè)革命意義的思想者之列。在其巨著《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除非一個人有很多奴隸,或者他有“代達羅斯的塑像、赫菲斯托斯的三腳祭壇之類的器具,可以不用手工就能使梭子織布或者讓撥子自己撥動七弦琴”,否則,不太可能鐘愛智慧。馬克思認為,工業(yè)革命就使工人擁有了這些器具,并因此形成一個社會,在其中,人們可以鐘愛智慧,并且不需要大批文盲和受到殘酷對待、食不果腹、過度工作的奴隸來供養(yǎng)。
作為經濟學家,馬克思在某些方面是對的。他觀察到工業(yè)化的收益要經過很長時間,甚至幾代人,才能體現出來;但是,再分配的成本和對效率帶來的收益的爭奪,以及政治力量強大的商業(yè)階層崛起,卻會立刻出現。
然而,馬克思也有三大認識不足。
例如,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勞動的補充品,而是替代品。技術進步和資本累積提高了平均勞動生產率,同時降低了工薪階層的工資。因此,市場經濟只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分化。我認為,這種理解可能有偏差。
馬克思不喜歡金錢聯系起來的社會。他相信,一個使人們淪為只為了錢而工作的社會是不好的。他認為,人們應該將工作看做人類的本質力量,是一種獲得尊重的方式,或者他們生來就被賦予的使命,或者是為其他人服務的方式。對此,我認為馬克思誤解了資本主義和貧窮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純粹出于善舉而非物質激勵而工作,將引導人們走上一條極其危險的道路。為了有公德心的善舉而取消金錢關系,這樣的社會不可能長存。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將收入按可接受的方式分配,短暫的時期可能例外。我認為,他這樣想是受到1848年-1851年間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影響。當時的統(tǒng)治階層選了一個有魅力的騙子作為國家的獨裁者,即拿破侖三世,因為獨裁者承諾采取一種民主政體做不到的方式來保護財產。因此,馬克思認為,政治民主只有在統(tǒng)治者可以欺騙工人的時候存在,但好景不長。但是,社會民主主義、累進所得稅、一張龐大且修建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公共教育的提高、地位升遷的渠道,以及21世紀社會民主和混合經濟的民主國家,看起來可以減輕馬克思的擔憂。
認識的不足受到兩方面的影響。首先,馬克思起步于德國古典哲學。另外,他局限于19世紀40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當時,他的好友恩格斯的家族在曼徹斯特擁有棉紡工廠——歐門-恩格斯棉紡廠。
在英國,歐門-恩格斯棉紡廠既不在倫敦也不在伯明翰,而是在曼徹斯特。1845年,恩格斯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是關于曼徹斯特的工人階級的,此書成為《共產黨宣言》第一章的直接來源。但是,正如阿薩勃里格斯(Asa Briggs)1963年強調的,曼徹斯特不是典型的英國城市。勃里格斯推測,如果歐門-恩格斯棉紡廠在別處,而非曼徹斯特,恩格斯在書中的描述會截然不同:“他對于‘階級’的概念和他的理論中這個階級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都會有所不同……比起共產主義者,馬克思本來更可能是貨幣改革者……”■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龍(Bradford DeLong)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