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預能提升效率
散發(fā)著凱恩斯主義味道的流動性正在全球泛濫。市場共識已經由3月初的蕭條,變成了現在的新一輪牛市。牛市判斷,首先基于催生資產價格上漲的流動性,其次是公司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改善,最后是需求日益增加。這種在過去20年來一直奏效的“格林斯潘動力”,這次將會失靈。流動性泛濫將很快導致通貨膨脹,阻礙剛剛萌芽的資產泡沫蓓蕾成長。
當反通脹的力量使通貨膨脹下降、將流動性疏導進資產市場時,流動性是奏效的。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會引起負債的需求,杠桿率的提高又會增加需求。資產市場驅動增長模型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全球化和IT使通貨膨脹處于可控范圍內。當兩者的收益被吸收掉,又看不到新的生產增長源時,流動性很快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產能過剩不能拉低通脹
大多數分析者并不認為過剩產能會導致通脹,因為需求大幅下滑會使通貨膨脹處在可控范圍內。因此,在全球經濟完全復蘇之前,流動性激增不會成為問題。我認為,這種邏輯是錯誤的。金融市場通過商品投機活動,可以直接將通貨膨脹作為流動性的疏導路徑。盡管需求下滑,但是,石油價格已經接近春季低點的2倍了。這主要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增加。增加的流動性已經流向了石油期貨,這是由通脹預期驅動的。只憑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預期,就能使流動性變成通脹。
過剩的產能并不能拉低通脹,原因有二。首先,和原材料相比,制造業(yè)增加值比以前要小很多。全球化驅使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制造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例如,盡管存在巨大的產能過剩,鋼鐵價格仍然隨著鐵礦石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因為鐵礦石占到鋼鐵生產成本的一半以上,煉焦煤占了四分之一,設備折舊、勞動力成本和利潤只占到產品價格的一小部分。
其次,許多過剩產能需要被淘汰,因為需求結構將發(fā)生變化。泡沫夸大了許多產業(yè)的需求,汽車、IT、金融服務表現得尤為突出。未來信貸不會那么廉價。汽車需求也會反映出這一點,產業(yè)可能收縮三分之一。
克萊斯勒破產是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是通用汽車公司。在泡沫鼎盛時期,金融部門的利潤率被夸大1倍以上,這導致了駭人的IT基建費用支出。當金融部門收縮、利潤率恢復正常時,即使全球需求復蘇,IT需求也將比此前低很多。最后,金融部門不得不大幅收縮,可能達到50%。泡沫創(chuàng)造的需求不會再現。
過剩的產能會抑制通貨膨脹的“宏大觀點”,并不適用于現在。如果執(zhí)意按此觀點增加流動性,會將全球經濟引向一條危險的道路。我曾預言,滯脹將會是2006年格林斯潘時代終結時的安魂曲?,F在看來,世界沒有任何抵抗地滑入了這條路徑。在格林斯潘時代度過20年安逸生活后,政策制定者、市場和工人都想要一種簡單的解決方法(“免費的午餐”的委婉說法),來走出經濟下滑?!懊赓M的午餐”可能違背經濟邏輯,在特定時期出現。但是,這頓“午餐”持續(xù)時間越長,最終的調整就會變得越痛苦。
“網絡效應”消耗殆盡
世界,尤其是中國,應該著眼于改革,而不是凱恩斯主義刺激計劃的過度放縱。我已經撰文指出,中國需要通過財富再分配,將需求從出口轉向家庭部門。在本文中,我想強調,中國需要著力提高效率。這是中國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30多年里,中國經歷了高速增長。好的政策組合是催化劑。但是,這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低起點,為好政策發(fā)揮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低起點可以從工資水平、城市化率、出口能力等方面來理解。出口能力在需求方面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吸引制造業(yè)重新布局和建設支持性基礎設施,中國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20%。但是,低起點效應在未來不再靈驗;在大的經濟體中,中國出口占GDP增長的份額是最高的。一些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更高一些,是由于跨境運輸零部件。
在供給方面,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帶來的規(guī)模經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其中的關鍵是所謂的“網絡效應”。修建高速公路,可以通過降低沿途的運輸成本來提高效率。當建成網絡時,單位投資帶來的效率提高會按平方級增長,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從一點擴大至整個區(qū)域。在過去十年里,中國一直建設高速公路、電信、電力網絡。網絡建成時,由于生產成本降低,生產率得到極大提升?;A設施的發(fā)展與低工資一樣,也是中國低成本的原因。
表現欠佳的中國企業(yè)(比如利潤率低、缺乏知識產權之類的可持續(xù)資產)和強勁的宏觀經濟之間的沖突,讓市場感到困惑。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很快崩潰,因為企業(yè)表現不佳。但是,這種情況并未發(fā)生,因為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出口競爭力。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不成比例地進入了資產通貨膨脹和政府收入。公司利潤和工人工資并沒能獲得同樣的改善。盡管微觀表現不佳,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仍然是宏觀經濟持續(xù)向好的關鍵。
未來,提高生產率的難度將加大。中國基礎設施網絡已經形成。擴張并不能帶來同樣的收益。原因是網絡最初帶來的規(guī)模經濟遞增,最終會轉化為規(guī)模經濟遞減。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設會減輕現有高速公路的擁堵,經濟收益與投資是成比例的,但不會像第一次建高速公路網時那般呈現指數級增長。如果在一條并不擁堵的高速公路旁再修建一條,收益可能會少于投資。
經濟學中,“規(guī)模經濟”沒有被透徹理解。標準的經濟理論假設規(guī)模經濟遞減,比如,增加同樣的投入,所得產出將減少。當公司擴張時,遲早會遇到協作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說公司因此而“瘦身”。在增長的早期,公司層面的協作不成問題,共享資源帶來的優(yōu)勢很明顯。因此,公司在成長初期表現為規(guī)模經濟遞增,在成熟期表現為規(guī)模經濟遞減。當經濟理論論及經濟活動的均衡狀態(tài)時,規(guī)模經濟遞減是正確的假設。
網絡的規(guī)模經濟與公司層面的規(guī)模經濟相似,只是更加強烈。在網絡建設初期,經濟收益與投資規(guī)??赡苁蔷€性的或者成比例的。當網絡即將建成時,經濟收益呈指數級增長。當一個完整的網絡擴張時,收益相對于投資是下降的,比如,額外的每1美元投資只能得到更少的經濟收益。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否已到收益遞減階段了?這很難說。但是,因為網絡已經形成,效率比此前要低得多。由于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放緩,需要找到一個其他來源來保持經濟增長。
提高效率維持增長
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由流動性主導,流動性注入企業(yè)和政府部門。理由是無論效率如何,更多的消費會使經濟恢復;如果通過低效率的投資來達到同樣的效果,會需要更多的消費。當然,如果沒有什么不良后果,印鈔票能解決任何經濟問題:如果不奏效,只需再多印一些。但是,增加流動性或者印鈔票會導致通貨膨脹。投資效率越低,通貨膨脹出現得越早。
中國有很大的機動空間:政府債務低,銀行系統存貸款比例低,家庭部門杠桿率低。當然,公司部門的高杠桿值得擔憂。國家有強大的購買力,這在巨額外匯儲備和持續(xù)的貿易順差中反映出來。如今可選擇的辦法,反映了過去在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這兩方面都遇到了困難。因此,中國應該謹慎地將資金投向那些來未能帶來收益的項目上,而不是投在僅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產性項目上。
即使中國有足夠的財力,也應該謹慎花費,因為未來掙錢的難度加大了。很容易就能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中國應該盡早收緊貨幣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個月里,中國的銀行信貸增長了20%。如果保持這一速度,信貸年增長率將達到50%。上一次信貸如此快速增長是在1992年,它導致了失控的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再次出現,將比上一次更難解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時,出口的快速增長維持了經濟增長。這次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如果通貨膨脹出現而經濟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愿充分收緊來冷卻通脹,這可能導致長時間的高通脹、低增長。對中國、美國和世界來講,滯脹的風險很大。最初信貸激增對穩(wěn)定經濟是必要的,但是,持續(xù)下去可能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為今年GDP多增長一兩個百分點,甘冒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是不值得的。
在今年剩余的時間內,銀行信貸應由非常寬松轉向中性。中性意味著銀行信貸與GDP的比率應該保持不變。例如,現在的銀行信貸是37萬億元人民幣,是GDP的1.2倍。如果名義GDP每月增加2000億元,今年增長8%,那么,銀行信貸應該每月增長2400億元。4月新增貸款從此前四個月的月均1.4萬億元,下降到6400億元,但相對中性的標準來講,仍然太高。貨幣收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我看來,中國應該更多地著眼于提高供應方的效率,來保持高增長。未來十年里,全球經濟增長很可能比過去慢很多。中國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達到同樣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賴固定資產擴張。過去的問題是規(guī)模小,設備陳舊?,F在,這兩點都不再是問題,中國大部分工業(yè)似乎都是裝備精良,但苦于產能過剩。
今后,效率的提高是一個系統或者激勵問題,而不是投資問題。因為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預能提升效率。
許多人認為,美國和發(fā)達國家發(fā)生的事情,表現出了市場經濟壞的一面,因此,中國不應該再朝市場經濟發(fā)展。這是從當前的金融危機中得出的錯誤結論。市場仍然是激發(fā)企業(yè)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產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體制都已經在促進繁榮上失敗了。然而,市場要正常運轉,也需要監(jiān)管。比如,需要有食品安全標準,確保行業(yè)正常發(fā)展。監(jiān)管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市場更有效率地運轉,而不是取代市場。
一些經濟體,像美國、英國,十年前過多地放松了管制,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隱患。中國經濟則是被政府過度監(jiān)管和控制。當前危機的教訓對中國的政策走向沒有意義,中國的市場要變成“太自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過多的流動性刺激,可能導致今后的通貨膨脹。對中國來講,是放慢貨幣供應的時候了。政策著眼點應該轉向擴大家庭部門的消費,提升供應方的效率。否則,在接下來的數年里,中國將要承受低增長和高通脹?!?/p>
作者為《財經》雜志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