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與生活進行對話,使他們對家庭、學校、社會、世界有了較多的感悟,隨之也有了“一觸即發(fā)”的感悟。
關鍵詞:材料作文 寫作心理 “對話理論”
高考作文在不斷進行改革,十年來的高考作文,是一份很有價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有明顯的發(fā)展變化,也有一以貫之、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這就是無論是給你一段寓言故事,還是欣賞一幅漫畫,或是給你一段指導語,亦或是一段意味深長的故事,都離不開對材料的審析,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yǎng)的還是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尤其是近兩年高考命題中“新材料作文”出現(xiàn),要求我們更要高度重視,本文主要從學生的寫作心理角度探討一下高中生材料作文的寫作技巧。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面對材料作文時,高中生在寫作中的心理表現(xiàn)。
一、審題時的心理障礙
(一)“沒有內(nèi)容可寫”,產(chǎn)生困惑心理
面對作文材料,“望題興嘆”,無話可說。這是大多數(shù)同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作文練習的困惑心理。這種心理障礙吞食著學生完成作文的信心,毀滅著學生在作文練習中孜孜以求的意志,它將導致學生在寫作觀念與實踐上全面走向困惑的可悲境地。因此,我們對學生審題中發(fā)出的這種呼吁,要認真進行心理的分析與引導。
(二)“不知從何下筆”,產(chǎn)生迷惘心理
學生面對作文材料,往往舉棋不定,不知從何下筆,陷入一種迷惘的心理狀態(tài)中。表現(xiàn)一,材料是單項型的,難度小,內(nèi)容多,不知寫什么好。如:關于逆境成才的材料,學生覺得要寫的事例很多,一言難盡,到底寫誰呢?寫什么事呢?他們往往猶豫不決,一時難以下筆;表現(xiàn)二,材料是多項型的,材料本身給學生多種信息干擾,使學生瞬息難辨主次。如2007全國卷I作文題《摔了一跤》:
作文要求:看圖作文。場景:一個小孩跌倒了,周圍有三個大人,分別代表了社會、家庭和學校,這三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摔了一跤”。文體自擬,自命標題,800字以上。
究竟是以誰為主來寫,社會、家庭,還是學校?在學生的頭腦中一時理不清頭緒,說話的由頭及觸發(fā)點很多,學生不知從哪一點入手,因而產(chǎn)生心理迷惘。表現(xiàn)三,命題是多見型的,如《運動場上的見聞》,學生不知參加過多少次運動會,目睹過多少運動的項目,但是一提起筆來,卻什么也寫不出來,原因就是學生對這些“屢見”而認為“不鮮”的材料熟視無睹,不能調(diào)整這眾多紛亂的信息,進行集中思維,因此確定不了寫作點,墜入了迷惘的煙海之中。
審題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常常會阻礙、迷亂學生審題的目光。如果我們了解和把握了這些心理規(guī)律后,自覺地有意識地控制,防止這些心理因素作祟,就會打破審題時難于下筆的僵局,就會引發(fā)出寫作的靈感。
二、行文時的心理障礙
(一)結構模式化——消極心理定勢的影響
材料審定后學生在作文結構上往往難以突破,尤其是回憶性的文章,差不多千篇一律地有統(tǒng)一的結構,如寫《童年的一幕》,開頭,寫自己步入青少年時期可忘不了童年生活,由此引起回憶;第二段,回憶童年中發(fā)生的一件事;第三段是文章結尾,與開頭呼應。形成了一種結構模式,這種模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材料通用化——懶于思索的惰性心理
學生作文的材料,常常是老一套。如寫《寒假記事》,今年寫的是除夕的團圓飯,明年寫的還是除夕的團圓飯。再換上幾個題目,同樣還以此為題材,真可謂“一材多用”。當然“一材多用”能變換角度也是可以的。但有些同學卻不能根據(jù)新的命題,選擇入題的角度,面對新的命題,情不自禁地想到過去作文的材料,充當一名材料搬運工,使材料無絲毫新鮮感,當然也說不上時代感了。
結構模式化、材料通用化,來源于思想認知的貧乏。從心理角度探討,學生思維方式的呆板卻是導致上面兩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研究學生行文時的心理狀態(tài)及思維方式,確是我們提高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成文修改時的心理障礙
(一)“不愿改”的怠惰心理
學生認為寫完了就大功告成,一交了之。缺乏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視,存在一種懶于思索的怠惰心理。
(二)“不知何處須改”的茫然心理
文章寫成后,雖然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處須改,覺得字字句句無修改之處,存在一種茫然的心理。
以上兩種心理障礙,使許多學生從根本上取消了寫作訓練中“修改”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據(jù)筆者了解,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落筆成文”,連草稿也不想打,他們認為這是節(jié)約時間,其實這種做法是極端錯誤的,因為從打稿子到修改這本身就是一次寫作與思維的訓練。
以上談到學生寫作中的幾種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著學生作文的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掌握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因勢利導,改革教學方法,才有可能打開學生“創(chuàng)作的源泉”。
因而,在作文教學時,須加強對學生寫作過程心理的訓練。
1.讓學生從不會寫到會寫。老師有這么個錯誤傾向,均普遍認為:不少學生,因為他們的基礎較差,導致作文水平較低,寫成的文章,都較為拙劣。然而,殊不知: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學期的作文中,他(她)總有閃光之處、動人之筆。對他們的作文,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該給他們以公正的評價,甚至是鼓勵的評價。我教高一時,有一位學生寫作文,有多次都呆坐兩節(jié)課,寫不出一個字。并在交上來的本子中,寫了一張紙條:我知道,老師您一定會罵我的,因為我交了一個空本子。又是作文課,我讓課代表將本子發(fā)下去。還是像以往一樣,我出示作文題,并稍作寫作提示。開始作文,我只當沒有什么發(fā)生。在他的作文本中,我早有一張鼓勵他寫作的紙條,夾在其中。內(nèi)容為:只要你說真心話、心理話,老師就相信你能寫出不錯的文章來。兩堂課后,他將他不愿上學的心理話寫了下來,在文中,他的情感得到了渲泄。誰能說他寫的就不是一篇袒露心跡的好文章?在他整個的寫作過程中,我注重了對他的情感誘導與心理的指導、訓練。判定作文分時,我給了他85分。后來,這位同學說,這是我作文得到的最高分,這也是老師最肯定我的一次。自那以后,他的作文、周記,沒有一次缺漏。因此,老師若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積極因素,寫作時,他們就能沖破障礙,真正從不會寫到會寫。
2.讓學生從怕寫到樂寫?!皩υ捓碚摗弊钤缬啥韲乃嚴碚摷野秃战鹛岢?,強調(diào)對話雙方的“平等意識”。只有建立在充滿著真誠和愛、信任與希望、創(chuàng)新與追求的具有批判意識的平等對話平臺上的作文教學,才能使學生走出“沒啥可寫”的困境,使學生感受到作文的過程是“展示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是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意義的理解的過程,是生命個體自我完善的過程,是做人的過程;使學生自覺地去關注自我、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不斷地溝通交流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升華;使作文成為學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在多年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我不敢說我的學生“熱愛寫作”,但是可以看出,至少他們不畏懼寫作。我讓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與生活進行對話,使他們對家庭、學校、社會、世界有了較多的感悟,隨之也有了“一觸即發(fā)”的感悟。三分鐘演講等語文活動,讓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讓他們在作文時有了嶄新的話題。且這些話題隨著閱讀報刊雜志的全新感悟與體驗,融入到學生的心中。作文時,老師的批改極為重要。尤其是批改時的作文評語,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有些學生作文寫不長,那我就用親切的話語,先與他們談心,談作文時的中心、結構、語言、材料,用“三真”(真人真事、真話、真感情)來指導他們寫作,并給他們提供一定的作文示例。在批改時,我還針對不同情況,注重因材施教。學生智力有高下,水平有不同,對學生的作文,不提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讓他們在作文時,有具體內(nèi)容,通順明白、平實樸素即可。這樣,這些怕寫作文的同學,就能“跳一跳,夠得著”了,自然就不怕作文、不畏懼作文了。在此基礎上,再要求他們寫得生動、簡練、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也就順理成章了。
3.讓學生對寫好作文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為他們作寫作心理的輔導。由于學生水平低,在作文訓練中,會逐漸形成種種心態(tài),諸如厭惡心理(視作文為畏途,不愿寫作文)、冷漠心理(對寫作缺乏熱情,抱無所謂態(tài)度,敷衍了事)、對抗心理(有些差生從未獲得贊揚,每次作文講評課,總是處于受人奚落的氣氛中,受批評、挨指責)。葉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學時,提出了自能作文的教學理論,對我們當代師生仍有啟迪與教育,意義深遠。要改變寫作訓練中的“少、慢、差、費”的窘?jīng)r,使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發(fā)展起來,并且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我們必須寄厚望于寫作者自身的主動發(fā)展。讓學生個體主動去尋求發(fā)展,我讓學生在寫好作文時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培養(yǎng)他們具有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zhì)。筆者認為,提高寫作教學效果,當務之急在于提高人的素質(zhì),引導學生開拓胸襟,學會關懷,找到寫作的內(nèi)在力量。要達到這一目的,具體辦法很多,可不容忽視的是,讓學生寫好作文時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為他們做好寫作心理的輔導。
4.讓學生有發(fā)表的欲望,為他們創(chuàng)設展示作文水平的舞臺。于每學期期初,我都要學生將大作文、周記日記上的佳作謄寫一篇,然后修改,投稿;有些文章發(fā)表時,是我?guī)椭麄凕c評、推薦、發(fā)表的。于學期中,我將各種寫作大賽的賽事及時通知他們,并告知他們?nèi)绾瓮陡?、投稿地址等事項。于學期末,我都指導學生自編作文選。這么多年來,我讓學生既寫一題多作、一題多體作文,又寫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等,讓學生的寫作涉及到各類文體、各種題材(包括當代熱點焦點問題)。只要一有佳作,我就和學生一同修改,投稿,發(fā)表。除此,我也認真帶領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辦小報,寫讀書筆記、讀后感、讀書摘記。另外,我認真寫“下水作文”。與學生同寫作文,樂趣頗多:與同學一同閱讀、學習,徜徉于書海;與同學一起切磋、探討,醉心于寫作方法;與同學一道評論、鑒賞,樂意于語文(作文)的讀寫創(chuàng)。這些年里,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展示作文水平的舞臺,真正讓學生有了發(fā)表的欲望,且樂此不疲!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無論是什么樣的作文材料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把課堂與生活、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社會、人生,關注自我,讓他們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做人,是我作文教學努力追求的目標。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我會以更為生動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去關心生活、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自然環(huán)境、關心人類生存、關心自我發(fā)展等等的熱情,使他們在關心中成長,在關心中懂得怎樣生活、怎樣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從而使語文素質(zhì)教育在作文教學中得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