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生活化作文”是語文教學的追求。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著重從三大方面進行論述:接觸自然,觀察生活;走進社會,體驗生活;立足課堂,再現(xiàn)生活。
關鍵詞: 小學作文生活化觀察體驗再現(xiàn)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抒發(fā)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實情感?!睂嵺`證明,要改變學生作文無興趣、無內(nèi)容、無自我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觀,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感知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1.接觸自然,觀察生活
1.1留心周圍世界
在教學中,我們要教育學生留心周圍世界,只要多一個心眼,校園內(nèi)外總有許多可寫的東西。如,紅花綠葉中的教學樓、藍天下飄揚的國旗、草坪球場上活蹦亂跳的同學、盤旋鳴叫于花樹間的小鳥,以及修理工順著臉頰下淌的汗珠、售貨員甜甜的笑容、工地上繁忙的場景等。
1.2走進自然生活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心情愉悅,愛美之心油然而生,那初升的太陽、遼闊的田野、清澈的小河、無名的小花,都是大自然精心為學生準備好的豐富的題材。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帶領學生走進自然生活。對于農(nóng)村學生,教師可指導他們自覺地觀察農(nóng)村的田園景色,桃李杏梨的生長變化,雞貓狗兔的生活習性等;對于身在城市的學生,可利用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與家長配合,帶領他們游山玩水,參觀名勝古跡、博物館、科技館等。教師引領學生走進自然生活,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天地,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從而讓學生在深入閱讀,感受自然、社會這部“大書”的同時,真正讓作文課走向生活。且看同學們在觀察“金銀花”后的作文片斷:“金銀花挨挨擠擠、亭亭玉立于枝頭,顯得十分精神。有的還是花骨朵,綠中透白,像一根根小豆芽,兩兩對生,像一對可愛的雙胞胎;有的含苞欲放,銀光閃閃,像一群緊抿著嘴的小姑娘;有的完全綻放,像一只只小喇叭掛在枝頭。純白的金銀花不夾一絲雜色,如白雪,似純銀,花朵欣長而高貴,如玉琢冰雕般玲瓏剔透。然而,白花叢中還有幾朵金黃色的小花,燦爛、奪目,給人以富貴、祥和的感覺。多么奇特的花呀!一株金銀花上,有‘金’有‘銀’,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吧!”
2.走進社會,體驗生活
2.1加強群體交往
學生在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有與同伴、與老師、與成人等交往的活動體驗,而與他人交往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其良好個性品質(zhì)形成的過程,更為其寫作儲備了豐富的心理描述和人際交往活動的素材。如,讓學生寫信邀請外地的親戚到家里作客,而這個親戚又從來沒有到過他家,就此指導學生在信中盡可能地寫明白自己的家庭地址,以及如何乘公交車、下了車向朝哪個方向走、他家門前有什么標志等。通過如此實在的言語交際活動,學生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與別人交往的能力,充分實現(xiàn)了讓學生走向社會,利用語文為社會服務的教學目的。
2.2開展社會實踐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可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產(chǎn)生深刻的體驗,引入作文的源頭活水。例:學習完課文《特殊的葬禮》后,教師可及時組織學生調(diào)查家鄉(xiāng)的環(huán)保現(xiàn)狀,觀察、分析家鄉(xiāng)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查找污染源等調(diào)研活動,以真實的事例、具體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必須保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否則,人類將走向毀滅的事理,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贝送?,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以下活動:慰問孤寡老人、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自編的故事、訪問名人、當語言文字小醫(yī)生、設計廣告詞、寫環(huán)境綠化問題的作文、寫貼春聯(lián)等。同學們有的幫叔叔阿姨站柜臺,有的去幼兒園做小老師,有的去車站賣報……學生置身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因好奇而躍躍欲試,因親身體驗而了解社會,真正品嘗到酸甜苦辣。
3.立足課堂,再現(xiàn)生活
作文的本真就是“本色、真實”,是生活原生態(tài)的“誠信”展現(xiàn)。然而,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不少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甚至厭煩,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一定的寫作素材。但教師如能立足課堂,巧抓契機,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親身實踐的活動情境,真實再現(xiàn)生活中的喜、樂、驚、懼、狂等獨特情感體驗,讓學生先活動后作文,教學效果就會大不相同。如在教學《意外的結(jié)局》一文時,教師出示一只裝飾精美的紙盒,然后提問:“在這只盒子中裝著老師最喜歡的神奇寶貝,請同學們猜猜是什么呢?”此刻同學們心情很急切,但教師并未及時揭示真相,而是連續(xù)請多位學生上臺察看,并要求他們守口如瓶。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使得學生心里的疑惑加劇,迫切的心情更加強烈。接著,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心中的強烈感覺向同伴傾訴,在群情激奮中,大家一起揭開這個謎底:一面鏡子,里面映著學生自己的笑臉。此時,教師及時抓住時機,布置作文小練筆:要求學生以同樣的題目,寫出事情的經(jīng)過,著重寫出自己那種獨特的心情。如此教學設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又能貼合課文的實際,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總之,生活是作文不竭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個人積累的再現(xiàn)。語文教師只有樹立“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即是生活實踐”“生活引發(fā)創(chuàng)造”的教學思想,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讓生活之泉源源不斷地流進學生的心田,在學生的這片沃土中才能結(jié)出豐碩的寫作果實。
參考文獻:
[1]楊秀槐.讓孩子的作文充滿童真童趣——談小學作文的成人化偏差及對策[J].廣西教育,2001,(10).
[2]周泓.小學生寫作能力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3]李雅琴.把握課程標準,探索作文教學新途徑[A].天津市繼續(xù)教育優(yōu)秀論文集[C].2004.
[4]張化萬.新世紀小學作文教學的三大板塊——記錄昨天寫好今天描繪明天[J].語文教學通訊,2004,(01).
[5]毛新梅.提高中學作文教學效率的另一種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