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英語教學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材施教就尤為重要。雙語教學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高職英語教學的要求,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其英語水平。母語在雙語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母語在高職英語雙語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職英語雙語教學母語作用
自20世紀末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普遍開展以來,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就沒間斷過。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英語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而雙語教學自本世紀初開始也逐漸受到重視,但相關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幼兒英語教學或本科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中,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專業(yè),以及國家發(fā)展急需建設的國際金融、法律等專業(yè)領域內[1]。迄今為止,針對雙語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還很少見。本文將對高職英語采取雙語教學的必要性進行探討,并著重探討母語在雙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高職英語教學需要雙語教學
長久以來,無論是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還是視聽法(Audio-Visual Method)和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都比較普遍。各種教學法的產生都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每種教學法能流行這么多年都有著其存在的依據??梢哉f,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可取之處[2]。然而,目前有一種傾向,過度地強調了英語環(huán)境的重要性,忽視了高職英語教學的特性。一些教師一直側重于最大程度地加大純英語教學的力度。“全英語教學”的主張認為:當前的高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一般,英語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只有全英語教學才能促使他們熟練地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正常的學習與交流。誠然,“全英”英語教學,對創(chuàng)造外語環(huán)境,增強學生外語語感,無疑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高職公共英語課一般每周安排4學時,時間有限,“全英”教學所能輸入給學生的語言材料也是有限的。并且英語里有很多困難的語音、語言知識,大量的慣用法,名目繁多的語法規(guī)則,還有許多文化背景知識,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不理解,或知之不多,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學生的聽說能力、交際能力有所提高,但總的英語水平也是不會太高的[3]。學生如果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則無法自學、發(fā)展和應用。所以筆者一直認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的原則。在目前,高職學生屬于第四批招生,入學時,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較差,而且,英語學習的時間較少。在這種情況下,盲目的全英文教學不僅不能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反而會制約他們英語水平的發(fā)揮。所以,母語加英語的雙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此階段,學生的母語優(yōu)勢遠遠大于英語優(yōu)勢,母語的干擾就尤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正視這一問題,采取適當的方法,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使英語教學卓有成效。
二、雙語教學中母語的遷移作用
英語語感的形成是我們熟練掌握英語的重要途徑。每個人母語語感的形成是從嬰兒時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嬰兒學習母語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一個嬰兒從來到人世間起到能開口說話進行簡單的交談,大概要經過兩年左右的沉默期。這期間,他雖然尚未開口說話,但他從母親的動作及表情中,從身邊所涉及的事物中了解母親的意思,識別周圍的世界,并從中吸收了大量可理解的語言材料,直到語言材料的輸入量大到足夠建立語言表達能力時,便能開口說話了??梢姡罅枯斎肟衫斫獾恼Z言材料對嬰兒開口說話是何等重要。但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與嬰兒習得母語有很大的不同。嬰兒習得母語前,頭腦里是一片空白,不存在任何語言因素的干擾,而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頭腦里卻充滿著牢固的母語,由于有強大的母語語音信號系統(tǒng)的存在,要輸入第二語言就比嬰兒習得母語困難得多。這種母語強大干擾的排除就得有賴于英語教師積極主動地多用英語講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輸入較大量的可理解的外語語言材料。同時,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語環(huán)境。如設立英語廣播、舉辦“英語角”、開展英語競賽、播放英文原文電影、收聽英文廣播電臺或觀看電視英語節(jié)目等,造成強大的輸入攻勢,以保證向第二語言習得者輸入可理解的語言材料,幫助他們形成英語語感。
母語在外語學習中又會產生遷移。即正遷移(有利于外語學習的)和負遷移(干擾外語學習的)。這些遷移是多方面的,有語音的、詞匯的、語法結構的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在學習英語中,我們要想辦法盡力排除母語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漢語與英語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語法結構上存在著許多差異。例如,英語中有冠詞,漢語中則沒有;英語中有表語,而漢語中也沒有。由于詞類劃分的標準不同,相同詞類之間也有區(qū)別。此外,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方面相應的詞所包含的詞義范圍有所不同,詞的搭配習慣也不同。就句法而言,兩種語言的句子結構不盡相同,要表達同一意思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盡相同。正是這些不同的地方顯示出了漢語和英語各自的特點,只有通過比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英語法的基本規(guī)律,在實際應用中就會有意識地避免漢語的負遷移,從而在英語學習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pick up 這一詞組,在不同語境,可以有20種解釋[4],而常用的意義也達九種之多[5]。教師可以逐一造句,并用漢語釋義,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1.I picked up a coin in the road. 我在路上拾起一個硬幣。
2.Shall I pick you up at the station? 要我開車到車站去接你嗎?
3.I believe things will pick up soon. 我相信事情很快就會好轉。
4.He picked up the book in a most unlikely place. 他在一個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那本書。
教師還可以以通過讓學生翻譯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意思,以增強語感。
1.Please pick up your slippers.
2.If you sing it several times, your children will begin to pick up the words.
3.I wish I could just go out and pick up a nice man.
4.The breeze had now picked up considerably.
通過如此練習,教師圍繞pick up 一詞不斷地、大量地向學生輸入語言信息。學生由此可以增強語感并有效地排除母語的干擾(負遷移)。
同時,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正遷移作用也不容忽視。漢語和英語雖然不屬同一語系,但這兩種語言有許多共同點。漢語和英語都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和嘆詞等;兩者都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句子類型按語氣分,漢英都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按結構分,兩者都有單句、復句等。英語教師向學生講解英語語法知識時,先用英語分析兩種語言之間的概念、規(guī)律,然后再講英語語法的難點、特點,這樣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生對某些英語語法現(xiàn)象無法理解或不能接受時,教師可從漢語的角度入手,分析漢語和英語兩個層次面之間的關系,然后再聯(lián)系英語來講課,教學便能順利進行下去。在英語語法中,存在著大量的語法術語,如:Derivation(派生),Compounding(合成),Common Case(普通格),Non-finite Forms of the Verbs(動詞的非限定性),Subjunctive Mood(虛擬語氣),Sentences of Unreal Conditions(虛擬條件句),Conditional Sentences of Mixed Time(錯綜時間條件句)等,對這些語法術語通過漢語加以注釋有助于學生將語法理論同語言實踐相結合。
由此可見,用排斥母語的辦法來排除母語遷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此,我們主張在高職英語課中用雙語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既注重知識講解,又注重技能訓練。精講,教師需要借助漢語的優(yōu)勢,對起點低、基礎差、年紀大的學生顯得更為重要;多練,教師要盡可能利用英語組織教學,開展教學雙邊活動,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了興趣和積極性,學生才能在走出課堂后自覺地進行學習,擴展知識,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充實和提高,真正掌握英語。
三、利用母語優(yōu)勢,增強英語語感,提高英語水平
增強英語語感,提高英語水平,除了要向學生輸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充分利用母語優(yōu)勢也有積極的意義。
在詞匯方面,遇到英語中一些俚語、俗語,根據語境用相應的漢語成語或方言解釋,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buddy(伙伴,鐵哥們,死黨);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在表達方式方面,遇到英語與母語差別較大時,教師先用英語釋義,再譯成漢語,可以加深理解,增強外語語感。例如,He is all but naughty.(他一點都不淘氣);He wanted nothing but to stay at home./He only wanted to stay at home.(他只想待在家里);She is anything but a teacher./She is not a teacher at all.(她壓根兒不是教師);My car is out of order./My car is not available.(我的車子壞了不能用);
在語法結構方面,遇到英語與漢語在語法結構上有較大差異時,教師適當地進行一些比較,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展開英語思維。例如定語的表達,英語既有前置定語,又有后置定語,而現(xiàn)代漢語只有前置定語沒有后置定語。這種情況用漢語進行解釋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若全用英語解釋將會事倍功半。例如:The lady standing there is my teacher.(站在那里的那位女士是我的老師。)從這句話的英語和漢語譯文比較可以看出,英語的后置定語被漢語譯為前置定語,漢語中的中心詞一般在名詞詞組的后面。通過比較,學生可以逐漸領略并掌握英語的語感。充分利用母語的優(yōu)勢,既可排除母語的干擾又可增強英語語感,最終提高英語的應用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僅僅依靠“全英語教學”的方法是不切合實際的,必須進行雙語教學,使之與全英語教學互為補充,認清母語的遷移作用,增強英語語感。只有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及方法,真正做到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學實效,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才會有較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1.
[2]李庭芬.英語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第三版增補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英漢多功能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臺灣:建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