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英語已經在世界上成為最強勢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fā)展中把英語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地位。本文探討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
一、大學英語語法教學
1.為了讓學生能完整地了解語法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設法將語法內容進行適當的有機整合,在原理相通的情況下,刪除一些瑣碎的部分,采用聯系、歸納、演繹、圖示和對比等多種方法。例如:將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及表語從句聯系起來講解,將定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一同加以講解及區(qū)別,將動名詞和現在分詞進行比較,將過去分詞與現在分詞進行比較等。這樣能使學生融會貫通,真正懂得語法知識的橫向聯系和它們之間的差異。
2.由于中英文的語法結構在某些地方的相似和不同之處比較多,因此,教師應時常對中英文的表達進行對比,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如“公園里又建了一個游樂場”這個句子,學生很容易把作狀語的“公園”誤作為主語。只要經過分析,學生便能明白這實際上是屬于主動形式、被動意義的結構,動作的執(zhí)行者并沒有出現,用英語表達時應采用被動語態(tài)。這時教師須向學生強調此類句式必須加上系動詞作謂語方能成立。
3.語法在語言學習中既體現為語法知識條文的掌握,又體現為語言活動中語法結構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學生是否學會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是檢驗語法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換言之,語法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使用語法的能力。應用技能的掌握是靠大量的操練和運用而獲得的。在語法練習中,教師應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改錯、英漢互譯、應用性的寫作等,而且采用的句子應多以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工作為主,與時代、潮流緊密相關。這樣不僅會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和參與率,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注重結構的辨識與運用,在應用中掌握規(guī)律的能力。
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1.把聽說當作是一種交際手段,進行交際型教學,即聽要寓于說,說是聽的發(fā)展。教師應針對本單元的內容,提供一些簡短對話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交際場景,利用人物、角色、語境、話題開展教學。教師應利用對話和語境,讓學生以個人經歷或有關話題圍繞學習內容進行對話或小組討論、課堂發(fā)言乃至角色扮演,由于生活中有很多具體的語言場景,因此學生能進行具體的語言交際鍛煉,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2.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開展課外教學活動。教師應通過課外指導,將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進一步鞏固、落實,并使之深化和個性化,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如進行英語專題講座、組織英語競賽、開辦英語角、觀看錄像、成立英語協會或課外學習小組等。課外活動多樣化能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與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成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有效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加大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并富有藝術性。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中,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欲望。這樣還能大大減少教師講解和板書的時間,使教師傳授更多的知識,增加學生課堂聽說實踐的機會。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1.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對閱讀的基本技能的訓練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師應避免“滿堂灌”,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閱讀的速度、技巧和猜詞技巧等作相應的指導。為提高閱讀速度,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泛讀、速讀、略讀、尋讀等。泛讀是指廣泛閱讀大量涉及不同領域的書籍;速讀可采用計時方式,每次進行5—10分鐘即可,不宜太長,因為在計時閱讀時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時間一長容易疲勞,精力分散,反而低效。
2.采用語篇教學法。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教師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為此,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采用語篇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整句、整段閱讀,達到對全篇文章的正確理解。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等來推測詞義,理解句子的隱含意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以及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tài)度和寫作意圖。要求學生要先粗讀課文,理解總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詞句的學習、觀點的理解都在一個完整清晰的全篇認知圖中進行,通過關鍵詞、主題句有針對性地分析理解點,并以點帶面,深化閱讀。在閱讀前教師應作必要的導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上的必要準備,從而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興趣和求知欲。
3.在閱讀中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各類問題,采用問題教學模式。閱讀并非被動的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學生在對語言層次的詞語進行解碼的同時,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對文章的下文進行預測,閱讀檢驗自己的預測、修訂自己的預測、進行新的預測……整個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與文章的交互過程。因此,提問無疑是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檢驗預測—再預測的最佳方式。